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三、广六位心所──遍行与别境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然经部师不说遍有。但萨婆多师《正理论》第十文,谓有说言失念乱心即无念故,非遍行者。彼复说言︰以于后时有忆念故,明今有念,为后念因[70]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二四 彼说非理。勿于后时有痴、信等,前亦有故;前心、心所或想势力,足为后时忆念因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三破异执中,第二正破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今破彼计。

  

  勿于后时有染痴等、善信等故,今恒有彼类,亦为后因故。若言后生痴等,亦前痴等为因,即念非遍心有,如痴等故。

  

  若尔,如自证分为后忆念因,知前亦有,念亦应尔者,不然。心许前有体之上更立用[71],今已不许前有念体,后念[72]等生,何以得以念例于心也[73]?心等取境已,熏功能在本识中,足为后时有忆念因,何须今念顺生后念?或想取相胜故,为因生后时念,足得,何待今念,后念方生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别出中,第三出念体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二五 云何为定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别出中,第四出定体。于中分二︰一、问,二、答。

  

  本论《述记》于解胜解时云「此判文等,一如于欲」。今应说言︰此判文等,一如以前三别境心所。此即初问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二六 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、不散为性;智依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四出定体中,第二答。于中分三︰一、解体业,二、广前文,三、破异执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能生智者,此多分言,或净分说,非谓一切,即如定后起痴心故[74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
  

  等持者,谓于所观境,专注一缘为体,令心不散,智依为业。如经说︰诸令心住,与等住、安住、近住,及定住,不乱、不散摄,寂止、等持、心住一缘性。

  

 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
  

  三摩地﹝梵文为「samadhi」﹞者,于所观﹝藏文作「brtag pa」﹞事,令心专注为体,智所依止为业。「令心专一」者,于一境界,令心不散故。「智所依」者,心处静定知如实故。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谓于所观事,令心专注不散为性。「所观事」者,谓所功德或过失。「令心专注不散」﹝即「心一境性」﹞者,谓专一所缘。若心平等引注,则能如实善知故,即是智依为业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蕴论广释》卷一续云︰

  

  此中「所观事」者,谓四谛。由于灭谛观见静等行相,及于道谛观见出等行相故,今此灭、道二谛,名为「功德」。由于苦谛观见无常等行相,及于集谛观见因等行相故,今此苦集二谛说名「过失」。如是于九地中,见下地为过失,见上地为功德。如是于诸余自相共相所缘境事,亦随其应当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二七 谓观德、失、俱非境中,由定令心专注不散,依斯,便有决择智生。「心专注」言,显所欲住,即便能住,非唯一境。不尔,见道历观诸谛,前后境别,应无等持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答中,第二广前文。于中有二︰一、重解体业,二、结非遍行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心专一境,依教而缘证解所缘,心便明净;由斯,遂有无漏智生,能知所缘德失等相。约四法迹,定能生智,非定须然。

  

  此「专注」言,非是定心唯缘一物,即随所注心多少境,或一剎那别欲注心处,深取所缘[75],定即得生,非要前后唯缘一境。其相见道为十六心观境,「应无等持」!以要前后唯缘一境故[76]。彼一一念,皆住其心,于一境转,深取所缘[77],故有定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二八 若不系心专注境位,便无定起,故非遍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广前文中,第二结非遍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即散乱心不专注者,便无定解。其第七识虽亦别缘,不专注心于境转故,不深取故,故非定俱,如前第四[78]卷说[79]。故彼与此,非是相违,此许易境亦名定故,能深取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答中,第二广前文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二九 有说:尔时,亦有定起,但相微隐。应说诚言!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答中,第二破异执。于中有二︰一、破正理师,二、破经部师。初中又四︰一、叙执总非,二、破一救,三、破二救,四、破三救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正理师等:乱心等时亦有定起,但相微隐相难知者[80],今诘彼曰︰「应说诚言」!「诚」谓诚谛。虚言说有,理未可通,令说实言,令我知有!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○ 若定能令心等和合,同趣一境,故是遍行。理亦不然,是触用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破正理师中,第二破一救。即破令心和合同趣义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若彼救言:「定能令心等和合,同趣一境」,心起皆有,故是遍者;理亦不然。此触用故,触能和合心、心所法,不令离别,同一缘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一 若谓:此定,令剎那顷,心不易缘,故遍行摄。亦不应理,一剎那心,自于所缘,无易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破正理师中,第三破二救。即破令心剎那不易缘义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又汝若言:令剎那顷能住一境心不易缘,故遍行摄者,理亦不然。一剎那心等,自然于一境无改易义,何须定尔?非一念心缘此,复可更缘彼故。

  

  彼谓︰不然!心等性不定,非唯一念能住一讲。由此经言心如猿猴,难禁制故[81]。故若一念住一境者,此由定数,故有尔也。

  

  问︰彼设无定者,一念之心,亦易缘不?

  

  彼言︰若无于定,心住一境,则贪等无,心自成染!

  

  此例不然。专注所缘,必由定有,心住于境,何假定尔?不可以贪等无,而不成染,便言定等无时,心不缘虑。缘虑之事,心先自成,岂假余法?其心剎那住境亦尔。若缘虑时必住境故,但深取境,假定方能。由此,心等不假于定,一念之中,能住于境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二 若言:由定心取所缘,故遍行摄。彼亦非理,作意令心取所缘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破正理师中,第四破三救。即破定能令心取所缘义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彼复救言︰令心取境,名之为定。

  

  复难彼言︰令心取境,作意之功,非由定力,如前已说,如《顺正理》第十一救言大广[82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三破异执中,第一破正理师讫。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三 有说:此定,体即是心,经说为心学、心一境性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三破异执中,第二破经部师。于中有三︰一、叙执依经,二、破非诚证,三、立比量破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此经部师,以经三学中说为「心学」;静虑支中,说为「心一境性」;故离心无[83]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四 彼非诚证。依定摄心、令心一境,说彼言故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破经部师中,第二破非诚证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今破不然。

  

  「心学」者,「依摄心」故;「心一境」者,令心住一境;故说为「心」,非体即心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五 根、力、觉支、道支等摄,如念、慧等,非即心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破经部师中,第三立比量破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三】

  

  五根、五力[84]、七觉[85]、八道支[86]中,别说故,定非即心。如念、慧等。念、慧等法,彼体是思[87],然非即心,故以为喻。

  

  此中比量,如文可解。亦如《正理论》第十一广阐[88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别出中,第四别出定体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六 云何为慧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别出中,第五别出慧体。于中分二︰一、问,二、答。

  

  本论《述记》于解胜解对云「此判文等,一如于欲」。今应说言︰此判文等,一如前四别境心所。此即初问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五‧三三七 于所观境,简择为性;断疑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五别出慧体中,第二答。于中分三︰一、解体业,二、广前文,三、破异执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̷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十三、广六位心所──遍行与别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