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根本依」,如前說故。
故此四依,其義差別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一 聖教唯說:依五根者,以不共故,又必同境、近、相順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五識中,第叁、聖教唯說初依所以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若爾,何故如《對法》第一等言「眼識」者,「依眼、緣色、似色了別」,乃至廣說?
言「五根」者,「以不共故」,余識不依故,一也;又此必與五識「同境」,二也;又此相「近」,余依遠故,叁也;又此「相順」,余境別故,四也;所以不說余之叁依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識依中,第一、解五識訖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二 第六意識俱有所依,唯有二種,謂七、八識,隨缺一種,必不轉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識依中,第二、解第六。文分爲叁︰一、唯有二依,二、五識非依,叁、聖教唯說七所以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下、第二段也。
此第六識,唯二所依,引證如前,其文可解。《瑜伽》五十一、《顯揚》十七等雲︰由有阿賴耶識故,有末那;末那爲依,意識得轉等[138]。如前《攝論》[139]「共依」文等是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叁 雖五識俱,取境明了,而不定有,故非所依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第六中,第二、五識非依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問︰五俱必有意[140],五以意爲依,意了,五不無,五應爲意依?
雖五識俱,意識明了,而不定有。無五識時,意識亦有,故此不說。不取爲「所依」,可是「依」義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四 聖教唯說:依第七者,染、淨依故,同轉識攝,近、相順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第六中,第叁、聖教唯說七所以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何故余處──如《對法》第二等:又意依有二︰一、無間滅意,是後世依[141],二、俱有依,謂第七──不言第八?
以「染、淨依故」,所以如前,一也;「同轉識攝」,二也;「近」,叁也;「相順」者,多引意識起染汙執等,由第七識,故言「相順」,俱計度故,非如第八,四也,所以第八有處不說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識依中,第二解第六訖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五 第七意識俱有所依,但有一種,謂第八識,藏識若無,定不轉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識依中,第叁、解第七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唯一俱依,二、引《楞伽》證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下、第叁段也。
此、依第八。如六十叁說第七爲「意識」,正與此同[142]。八若無時,七亦無故。《瑜伽論》說:由有本識故,有末那[143]等;又無性[144]言本識是「共依」;故知此所依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六 如伽他說:阿賴耶爲依,故有末那轉;依止心及意,余轉識得生。
【疏翼】
第叁解第七中,第二、引《楞伽》證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即《楞伽經》第九卷〈總品〉中頌。舊偈雲︰依止阿梨耶,能轉生意識;依止依心意,能生于轉識。與此稍別[145],准此,前依足爲好證[146],今文可解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識依中,第叁、解第七訖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七 阿賴耶識俱有所依,亦但一種,謂第七識,彼識若無,定不轉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識依中,第四、解第八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下、第四段,有四︰一、標宗,二、引證,叁、會違,四、解種。
第八所依亦唯一種︰謂第七識。第七若無,八不轉故。
【疏翼】
此即第一標宗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八 論說:藏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;又說:藏識恒依染汙,此即末那。
【疏翼】
第四解第八中,第二、引證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何以知然?
下、引證也。
六十叁說:恒與末那一俱轉故[147];又說:藏識恒依染汙。即如無性第叁卷雲︰或有說言與四煩惱恒相應心,名染汙依;同世親說[148]。由此既言恒依染汙,故知第八以七爲依。
前第叁師[149]初以七爲八依,量雲︰是識性故,有俱有依,或應依無間斷識[150]。識體無間斷故[151]。如第七。故此第八有俱有依,如前師成立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叁九 而說「叁位無末那」者,依有覆說。如言「四位無阿賴耶」,非無第八,此亦應爾。
【疏翼】
第四解第八中,第叁、會違。于中有二︰一、叁位何故無第七,二、五根不決定有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此等諸說──第叁及第四──說第八有依,謂第七者,皆是叁位有第七識。前第一師[152]難言無者,與七爲例︰言「恒相續」,故無有依,亦是此流。第二師說[153]唯獨不許第八有依,即是叁位無七家,亦作此義,無相違故。
前第二師等問︰第八既有依,謂第七,何故說叁位無第七?
即依義不定故。
下、會違也。
論主答曰︰「依有覆說」,謂叁位無。隨何乘障,有覆性說。無有覆故,言無末那,非謂無體。不障彼乘之識[154],或無漏識,亦得有故[155]。如五十一言:四位無阿賴耶,非無第八之體,此類應然,非無第七之體。既不間斷,故得爲依。
言「叁位」者,六十叁等說︰謂滅盡定、無學位、聖道現前[156]。「四位無阿賴耶」者,即五十一及《顯揚》十七等四句中︰成就轉識,非阿賴耶,謂聲聞、獨覺、不退菩薩、如來,不入無心位。[157]
問︰六、七爲依,非七轉時六不轉;八、七爲依,七既轉時,八應轉!又八,爲七依,依轉,七亦轉;七,爲八依,依轉,八亦轉!
于此義中,應設功力,此中「轉」者,謂轉無漏[158]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四○ 雖有色界亦依五根,而不定有,非所依攝。
【疏翼】
第叁會違中,第二、不決定有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又「各別依故」因,即色界第八亦依色根,是遍依故,何故不說?
缺一義[159]故,但可爲依,而非所依,亦不違論[16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四解第八中,第叁、會違訖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四一 識種不能現取自境,可有依義,而無所依。
【疏翼】
第四解第八中,第四、解種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第叁師[161]雲︰諸識種子,應有所依!七、八現行識,具叁義,如前理說[162]。
下、解種子。
其種子識,不能現緣自親現行所緣之境。前立宗言「令心、心所取自所緣,是所依」義,種非心、心所故。由缺一義[163],故可有依,非有所依攝。
又解此文︰現行不以種爲所依。缺「有境」義[164],非現所依。
此中二解︰一、簡現行第八非種所依[165],二、簡種子非現所依[166]。此等諸解,雖文不同,理切、論成,妙符中者[167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解具依多少中,第一解識依訖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四二 心所所依,隨識應說,複各加自相應之心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具依多少中,第二、解心所依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此、第四[168]說。
第二段、解心所也。
心所之法,隨識應說。始但有四,乃至有一複各加自相應之心,即「相應」依。初五識心所有五所依,乃至第八有二所依。此前叁師皆隨自所立識所依,說其多少,複各加自「相應」之依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四護法菩薩解中,第二、申正義指訖。
【論文】
四‧二四叁 若作是說,妙符理教。
【疏翼】
第四護法菩薩解中,第叁、總結正。
【述記‧卷二十六】
叁、總結正。
第四說者,妙符理教。如前所引此等義理,諸論雖有,由文散隱,諸賢勿究。今類夜光,顯彼義矣!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廣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、廣俱有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