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根本依」,如前说故。
故此四依,其义差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一 圣教唯说:依五根者,以不共故,又必同境、近、相顺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五识中,第三、圣教唯说初依所以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若尔,何故如《对法》第一等言「眼识」者,「依眼、缘色、似色了别」,乃至广说?
言「五根」者,「以不共故」,余识不依故,一也;又此必与五识「同境」,二也;又此相「近」,余依远故,三也;又此「相顺」,余境别故,四也;所以不说余之三依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识依中,第一、解五识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二 第六意识俱有所依,唯有二种,谓七、八识,随缺一种,必不转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识依中,第二、解第六。文分为三︰一、唯有二依,二、五识非依,三、圣教唯说七所以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下、第二段也。
此第六识,唯二所依,引证如前,其文可解。《瑜伽》五十一、《显扬》十七等云︰由有阿赖耶识故,有末那;末那为依,意识得转等[138]。如前《摄论》[139]「共依」文等是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三 虽五识俱,取境明了,而不定有,故非所依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第六中,第二、五识非依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问︰五俱必有意[140],五以意为依,意了,五不无,五应为意依?
虽五识俱,意识明了,而不定有。无五识时,意识亦有,故此不说。不取为「所依」,可是「依」义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四 圣教唯说:依第七者,染、净依故,同转识摄,近、相顺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第六中,第三、圣教唯说七所以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何故余处──如《对法》第二等:又意依有二︰一、无间灭意,是后世依[141],二、俱有依,谓第七──不言第八?
以「染、净依故」,所以如前,一也;「同转识摄」,二也;「近」,三也;「相顺」者,多引意识起染污执等,由第七识,故言「相顺」,俱计度故,非如第八,四也,所以第八有处不说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识依中,第二解第六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五 第七意识俱有所依,但有一种,谓第八识,藏识若无,定不转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识依中,第三、解第七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唯一俱依,二、引《楞伽》证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下、第三段也。
此、依第八。如六十三说第七为「意识」,正与此同[142]。八若无时,七亦无故。《瑜伽论》说:由有本识故,有末那[143]等;又无性[144]言本识是「共依」;故知此所依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六 如伽他说:阿赖耶为依,故有末那转;依止心及意,余转识得生。
【疏翼】
第三解第七中,第二、引《楞伽》证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即《楞伽经》第九卷〈总品〉中颂。旧偈云︰依止阿梨耶,能转生意识;依止依心意,能生于转识。与此稍别[145],准此,前依足为好证[146],今文可解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识依中,第三、解第七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七 阿赖耶识俱有所依,亦但一种,谓第七识,彼识若无,定不转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识依中,第四、解第八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下、第四段,有四︰一、标宗,二、引证,三、会违,四、解种。
第八所依亦唯一种︰谓第七识。第七若无,八不转故。
【疏翼】
此即第一标宗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八 论说: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;又说:藏识恒依染污,此即末那。
【疏翼】
第四解第八中,第二、引证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何以知然?
下、引证也。
六十三说:恒与末那一俱转故[147];又说:藏识恒依染污。即如无性第三卷云︰或有说言与四烦恼恒相应心,名染污依;同世亲说[148]。由此既言恒依染污,故知第八以七为依。
前第三师[149]初以七为八依,量云︰是识性故,有俱有依,或应依无间断识[150]。识体无间断故[151]。如第七。故此第八有俱有依,如前师成立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三九 而说「三位无末那」者,依有覆说。如言「四位无阿赖耶」,非无第八,此亦应尔。
【疏翼】
第四解第八中,第三、会违。于中有二︰一、三位何故无第七,二、五根不决定有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此等诸说──第三及第四──说第八有依,谓第七者,皆是三位有第七识。前第一师[152]难言无者,与七为例︰言「恒相续」,故无有依,亦是此流。第二师说[153]唯独不许第八有依,即是三位无七家,亦作此义,无相违故。
前第二师等问︰第八既有依,谓第七,何故说三位无第七?
即依义不定故。
下、会违也。
论主答曰︰「依有覆说」,谓三位无。随何乘障,有覆性说。无有覆故,言无末那,非谓无体。不障彼乘之识[154],或无漏识,亦得有故[155]。如五十一言:四位无阿赖耶,非无第八之体,此类应然,非无第七之体。既不间断,故得为依。
言「三位」者,六十三等说︰谓灭尽定、无学位、圣道现前[156]。「四位无阿赖耶」者,即五十一及《显扬》十七等四句中︰成就转识,非阿赖耶,谓声闻、独觉、不退菩萨、如来,不入无心位。[157]
问︰六、七为依,非七转时六不转;八、七为依,七既转时,八应转!又八,为七依,依转,七亦转;七,为八依,依转,八亦转!
于此义中,应设功力,此中「转」者,谓转无漏[158]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四○ 虽有色界亦依五根,而不定有,非所依摄。
【疏翼】
第三会违中,第二、不决定有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又「各别依故」因,即色界第八亦依色根,是遍依故,何故不说?
缺一义[159]故,但可为依,而非所依,亦不违论[16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四解第八中,第三、会违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四一 识种不能现取自境,可有依义,而无所依。
【疏翼】
第四解第八中,第四、解种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第三师[161]云︰诸识种子,应有所依!七、八现行识,具三义,如前理说[162]。
下、解种子。
其种子识,不能现缘自亲现行所缘之境。前立宗言「令心、心所取自所缘,是所依」义,种非心、心所故。由缺一义[163],故可有依,非有所依摄。
又解此文︰现行不以种为所依。缺「有境」义[164],非现所依。
此中二解︰一、简现行第八非种所依[165],二、简种子非现所依[166]。此等诸解,虽文不同,理切、论成,妙符中者[167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解具依多少中,第一解识依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四二 心所所依,随识应说,复各加自相应之心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具依多少中,第二、解心所依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此、第四[168]说。
第二段、解心所也。
心所之法,随识应说。始但有四,乃至有一复各加自相应之心,即「相应」依。初五识心所有五所依,乃至第八有二所依。此前三师皆随自所立识所依,说其多少,复各加自「相应」之依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四护法菩萨解中,第二、申正义指讫。
【论文】
四‧二四三 若作是说,妙符理教。
【疏翼】
第四护法菩萨解中,第三、总结正。
【述记‧卷二十六】
三、总结正。
第四说者,妙符理教。如前所引此等义理,诸论虽有,由文散隐,诸贤勿究。今类夜光,显彼义矣!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广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八、广俱有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