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七、引大乘教證有第八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字,而結上叁字[111]故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二 無姓有情不能窮底,故說甚深;趣寂種姓不能通達,故名甚細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解所引第叁頌第一句中,第二解下叁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五種姓中,無姓有情不能窮解其源底故,說爲「甚深」,此唯凡夫。余二乘種姓決定者,若凡、若聖,不能通達──謂不能證──名爲「甚細」。「通達」者,謂無漏道真證得之;彼不證故,非不爲說,名不通達。不愚法聲聞[112],亦信聞故,然不造修,由此有生無色入滅定等。

  

  非有大乘種姓──若聖、若凡;及二乘中──若凡、若聖;不定姓者,佛不爲說。若彼定姓大乘凡夫,亦不爲說,即誰造修真唯識觀等[113]?我等如何得聞此識?二乘回心若凡、若聖,皆不爲說,應不名回心,不作唯識觀叁性觀等!唯此所除,佛不爲說令其證入,非不除者亦不爲說。由此應知《攝論》總說凡夫、二乘[114],理未定故,有前過故。

  

  即解于上一句頌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長行解釋中,第一解所引頌第一句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叁 是一切法真實種子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長行解釋中,第二解所引頌第二句。于中分二︰一、解上四字,二、解下叁字,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次下、解第二句。

  

  正出現行,此識之體,種是因故,即上四字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四 緣擊便生轉識波浪,恒無間斷,猶如暴流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解所引第叁頌第二句中,第二解下叁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此、即正出識之功能。

  

  翻顯于喻,正生論文「恒無間斷猶如暴流」。

  

  第二句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長行解釋中,第二解所引頌第二句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五 「凡」,即無姓,「愚」,即趣寂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長行解釋中,第叁合解所引第二經第叁頌第叁、四兩句。文分爲二︰一、解第叁句中「凡愚」,二、合解不爲開演及其所以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次下第叁、第四句合解。

  

  且解第叁句中「凡愚」二字。即取第四句中恐彼起分別過,卻向上取我世尊不爲開演,即前所除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六 恐彼于此起分別執,墮諸惡趣,障生聖道,故我世尊不爲開演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合解所引第二經第叁頌第叁四句中,第二合解不爲開演及其所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若起分別我、法二執,「凡」墮惡趣,「愚」障聖道;凡,無聖道故;愚,聖可生故。二[115]各偏義說[116],恐有此過,故我世尊不爲開演。

  

  然不爲說──凡、愚第七識恒緣第八,執爲我、法二見亦生,何故不爲凡愚等說?

  

  此即南印度羅羅國[117]正量部僧名般若鵋多[118],此名「慧藏」,安慧之學徒,叁代帝王師,造七百頌,誹謗大乘,論[119]中作如此說──是佛說者,何故相違?

  

  此不達義,謂不爲說[120]。其第七識但生俱生我見,不生惡趣,未障聖道。若爲說時,便增煩惱、所知──分別我、法二見第六者起──障生聖道,便生惡趣,故不爲說,何關第七俱生[121]我見也。此唯有覆,彼不善故,前爲說別。而汝不知俱生、分別二惑過失,妄爲此難。

  

  此即大師于《製惡見》中有此分別,西方師等鹹共宗仰。後戒日王叁度往喚般若毱多,欲令共我大師論議,辭[122]不肯來。一度辭不能乘馬;一度辭舉熱;複將母象往迎,即辭年老。遙歎大師,深生敬伏。但以智窮性海,學盡玄源,故所出言千古模範[123]。

  

  然觀凡愚俱愚法故,故不爲說。若不愚法,雖決定性,亦爲說之。

  

  然複有難:如外道等雖不爲說有阿陀那,亦有分別我、法障生,此何不爲說者,不然。彼妄計我,沈淪惡趣,冀其修無我而得斷除;今更爲說,及增重病,彼便執爲實體[124]別有,分別我法,深增惡趣,故不爲說。

  

  雖有種姓可聞信解,根未熟故,亦不爲說。如一乘法,信根若熟,即便爲說。此中約全五姓作論,非約少分,故不說言。雖有種姓,根未熟者,生誹謗故,不爲他說深細等義[125]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解所引第二經第叁頌中,第二長行解釋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七 唯第八識,有如是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解所引,第二經第叁頌中,第叁總結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第叁、總結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以四頌叁經證此識有中,第叁解所引第二經第叁頌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八 《入楞伽經》亦作是說:如海遇風緣,起種種波浪;現前作用轉,無有間斷時。藏識海亦然,境等風所擊;恒起諸識浪,現前作用轉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以四頌叁經證此識有中,第四解所引第叁經第四頌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指例,二、結成識用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次下[126]、第四頌,即第叁經。

  

  「楞伽」[127]是師子國山名也。言「入」者,謂佛入于彼爲彼王神[128]說法,故複言「入」。即十卷《楞伽》第二卷中佛答頌、四卷《楞伽》第一卷中頌[129]︰譬如巨海浪,斯由猛風起;洪波鼓溟[130]壑[131],無有斷絕時。藏識[132]海亦爾[133],境界風所動[134];種種諸識浪,騰踴而轉生。[135]

  

  然彼[136]經頌與此稍別,彼言「楞迦」,言不正也[137]。頌言別者,理准可知,無勞別解。

  

  但此頌中法、喻相屬,隨文可悉。然「境等風所擊」之中,此第八識自境不熏成種,不能擊發藏識,是七識境相分熏種也。

  

  複言「等」者,謂非所緣緣擊發,亦爲增上七識見分,種子因緣,前等無間等之所擊故。或自境界[138]雖非能熏,爲須受用故,亦說[139]本識生,故言「境等」,此是親所擊發。如自等無間,雖不熏種,亦擊生故。故法中言「恒起諸識浪」,即喻中言「無有間斷時」,亦是恒義。「現前作用轉」者,謂生七識功能是「現前作用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五九 眼等諸識,無如大海,恒相續轉,起諸識浪,故知別有第八識性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四解所引第四頌中,第二結成識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此、總結成識有用也。

  

  眼等轉識無如海等,文易可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以四頌叁經證此識有中,第一別引經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二六○ 此等無量大乘經中,皆別說有此第八識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以四頌叁經證此識有中,第二總指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二十】

  

  「大乘經」者,如《顯揚》第一所引經雲:無明所[140]覆,愛結所系,愚夫感得有識之身等。又「如五種子」乃至名有取識等[141]。

  

  上來總引大乘經爲證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引不共大乘教中,第一以四頌叁經證此識有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哲雲︰大乘教合爲一,小乘開爲四。又周雲︰叁經四頌爲四,下不共許教二合爲一,總成五。

  

  [2] 如雲︰

  

  阿賴耶識爲斷?爲常?非斷、非常,以恒轉故。

  

  [3] 「複言至轉位」五字,《義演》作「彼所俱言至未轉位」八字。

  

  如本卷又說:

  

 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,乃至何位當究竟舍?

  

  [4] 即二乘有學。

  

  [5] 謂十地菩薩。

  

  [6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問︰何以得知兼問異熟?答︰前解舍雲︰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,聲聞、獨覺入無余依涅槃時舍。

  

  由此,《疏》雲「通二乘」等。今此問「第八識」,乃說通名。故知

  

  上下非一向依此體例。

  

  [7] 「此」,指斷、常位。

  

  [8] 「彼」,謂至轉依位。

  

  [9] 即本卷中。

  

  [10] 如本論《述記》卷四雲︰

  

  故阿賴耶識是真愛著處,不應執余五取蘊等。

  

  [11] 「此第二解」。

  

  [12] 金陵本作「識離」,余作「離識」。

  

  [13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
  

  「此」者,即此第八識也。

  

  應作「此識」者,即第八識。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七、引大乘教證有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