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文】
叁‧一七六 然第八識,雖諸有情皆悉成就,而隨義別,立種種名。
【疏翼】
第二正廣解中,第二正解「舍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下、正解「舍」。于中有二︰初、列異名,後、頌[1]以下,方正明「舍」[2]。
一切有情,皆有此體,故「隨別義,立種種名」,名非一故。于有情中,有成就此名、不成就此名,如下分別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七七 謂或名心,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列異名中,第二別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四通一切位名,二、別位別名。初中分五︰一、說「心」名,二、說「阿陀那」名,叁、說「所知依」名,四、說「種子識」名,五、結通一切位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梵雲「質多」[3],此名「心」也。《攝論》第一雲:由種種法積集種子等[4],即積集義,是心義;集起義,是心義,以能集生多種子故[5],或能熏種于此識中既積集已,後起諸法;故說此識名爲心義──心、意、識中,「心」之心也。
何以得知「心」是此識?《攝論》[6]等雲:心體第叁,離阿賴耶識,不可得故[7]。
《對法》第二,亦有心義,與此不同[8]。彼攝法異,據一邊說[9]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七八 或名阿陀那,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,第二說「阿陀那」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梵雲「阿陀那」[10],此雲「執持」──執持諸種、有色根故,此通凡聖。《攝論》第一雲爲「取所依」[11],唯在凡夫一染義說,非通諸聖。
《雜集論》[12]等、第七十六[13]、《解深密》同[14]。此亦能持根依,然據勝說,約根而論,至下自知[15]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七九 或名所知依,能爲染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,第叁說「所知依」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「所知」者,即叁性法;與彼爲依,名「所知依」,即《攝論》第一「所知依品」是,此「所知依」[16]阿賴耶識之別名也。故《中邊》︰虛妄分別有,于此,二都無;此中唯有空[17]。是故叁性法,皆依此識有[18]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○ 或名種子識,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,第四說「種子識」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即與諸法爲種子義[19]。
前第一名「心」,是積集種在其中義。今此取能生諸法義,故二差別[20]。《攝論》無此一名,如《雜集》第二[21]、《瑜伽》七十六[22],皆有此名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一 此等諸名,通一切位。
【疏翼】
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,第五結通一切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此言「等」者,如小乘名「根本識[23]」;如《攝論》第二卷初,亦名第八識,亦名爲意[24];及《寶[25]性論》[26]等衆名;如別抄說[27]。
此通有無漏,及若凡、若聖,名「一切位」,即是相續執持位名[28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別出中,第一四通一切位名訖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二 或名阿賴耶,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,我見、愛等,執藏以爲自內我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別中,第二別位別各。于中分叁︰一、分敘叁種別位別名,二、頌中偏說,叁、舍位次。初中分叁︰一、說「阿賴耶識」名,二、說「異熟識」名,叁、說「無垢識」名。初說「阿賴耶識」名中,分二︰一、出體,二、明位。此即第一說「阿賴耶識」名中第一出體也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能藏、所藏、執藏義故,與雜染法互爲緣故,我見緣故。此中雜染能、所藏中,唯有能藏──令雜染等法不失故。我愛緣之,爲執藏義,即識爲所藏。又始終爲論,此能執藏,亦通無漏。始終爲論,此爲所藏,不通無漏,諸佛位中非所藏故,我執已盡,又不熏故。此中名藏[29],不取所[30]藏,唯在因中,以得其名,故略不論染爲能藏義[31]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叁 此名唯在異生、有學──非無學位、不退菩薩──有雜染法執藏義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說阿賴耶識名中,第二明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此在異生、二乘有學、七地以前菩薩,現行我愛緣故。
若爾,二乘金剛心時,有學所攝,何故不除?
略故不說。初師、第叁[32],隨理應說[33]。
「非無學位」及「不退菩薩」,以彼非有雜染品執藏義故。此中長讀,文勢亦遠,謂:非無學及不退菩薩有此雜染執藏之義;即無學聖、不退菩薩,無此我愛執藏位名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分敘叁種別位別名中,第一說阿賴耶識名訖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四 或名異熟,能引生、死,善、不善業異熟果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敘叁種別位別名中,第二說異熟識名。文分爲二︰一、出體,二、明位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此意,顯是引果義故。
有漏無記,名爲異熟,與因異故,從異熟因所生起故;無漏是善,非名異熟,非與因異及異熟因生故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五 此名唯在異生、二乘、諸菩薩位,非如來地,猶有異熟無記法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說異熟識名中,第二明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此名唯在異生、二乘有學、無學,及第十地以還菩薩,皆有此名,有漏果故。
金剛心菩薩雲何猶有異熟識名?有漏皆舍故。
由此義故,種子生現異時,說雲此心菩薩未舍此識,以此文證如來地方舍故。若不爾者,爾時已舍,何不名佛,及不說此位已舍此識?既不名佛及不說舍,明圓鏡智此時未生,入如來地方舍此識,智方生故。
若說金剛心已舍此識,今此但約多分爲論,亦不相違[34]。其如來地純無漏善,無無記故。如《佛地論》第叁、四等[35]諸淨[36]中說[37]。
此,小乘名「窮生死蘊」、「有分識」等,與異熟分位相似,生死盡故。若約斷縛說,即二乘無學無有此名,彼二乘無學已斷生死縛故。前解爲勝,八地菩薩分段生盡,不[38]名舍此異熟識故,更無死此生彼處故。
此准能緣以分叁位︰一、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位:名染汙末那緣阿賴耶。二、法我見相應:名不染末那緣異熟識。叁、但名末耶緣阿陀那。若平等性智相應,通緣叁位。七地以前緣阿賴耶,執藏之義未舍故。緣余二可知[39],仍加緣無垢識,以能緣從所緣分叁,所緣亦從能緣分叁[4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分敘叁別位別名中,第二說異熟識名訖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六 或名無垢識,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敘叁種別位別名中,第叁說無垢識名。于中分叁︰一、出體,二、明位,叁、引證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唯無漏依,體性無垢,先名「阿末羅識[41]」或「阿摩羅識」[42]。古師[43]立爲第九識者,非也。
然《楞伽經》有九種識[44],如上下會[45]。此「無垢識」是圓鏡智相應識,轉因第八心體得之[46]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七 此名唯在如來地有。菩薩、二乘,及異生位持有漏種,可受熏習,未得善淨第八識故。
【疏翼】
第叁說無垢識名中,第二明位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今顯此識唯如來有,無漏善法不可熏故──即顯無漏種子皆是因中已熏滿足,佛果以去,更無熏習;前佛、後佛,無差別故,功能齊故,若受熏時,功德異故──如《佛地論》[47]。有爲無漏皆不受熏,是無漏故,如[48]涅槃等。
金剛心菩薩既有二說,若已起者,少故不說[49]。
【論文】
叁‧一八八 如契經說:如來無垢識,是淨無漏界;解脫一切障,圓鏡智相應。
【疏翼】
第叁說無垢識名中,第叁引證。
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此即《如來功德莊嚴經》頌也。證無垢識圓鏡智俱,此頌易知,故不須釋。「界」者,性義等,如下[50]當解。
然此本識叁位差別[51],下第七識叁位別[52]中,自當別對,巨細料簡[53]。
何故此中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五、釋賴耶異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