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五、釋賴耶異名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說「根本識」、「有分識」、「窮生死蘊」名?《攝論》第二說「阿賴耶識爲性」;「心爲性」;「阿陀那識爲性」;「阿賴耶爲性」[54]。此末一名是薩婆多《阿含經》中愛、樂、欣、喜之名[55],彼經不說有「識」言故,此中不說小乘之名。

  

  答︰此等在後證中說故,所以此中略而不論。又前第一解通名中「心等通故」,「等」中亦等,更不須顯,准義令知。

  

  然此位總有叁,謂「我愛執藏位」等。如前卷[56]說,准此應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別位別名中,第一分敘叁種別位別名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八九 阿賴耶名,過失重故,最初舍故,此中偏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別位別名中,第二頌中遍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雜染執藏過失重故,有漏二位名,最初舍故。

  

  以二義故,此中偏說。唯說阿羅漢舍,不說舍異熟識等,此據舍縛。若據異熟識舍時,即阿賴耶同,故以體說異熟識舍,不說依縛異熟舍位[57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九○ 異熟識體,菩薩將得菩提時舍,聲聞、獨覺入無余依涅槃時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別位別名中,第叁舍位次。于中分叁︰一、異熟識舍位,二、無垢識無舍位,叁、心等舍位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前言識名通局,不論舍之位次,「阿賴耶名」以下方明衆名舍之位次[58]。

  

  將得菩提、舍異熟名,無間解脫。

  

  將得、正得二釋,此中皆名「將得」。然准下說,此爲二義︰一雲︰種生現同時。有二︰護法雲︰金剛心與異熟識俱生,解脫道,是菩提與圓鏡智俱起,如世第一法舍異生性,正舍名「舍」。菩提在未來,故名「將得」[59]。二雲︰亦種生現行同時義。金剛心生,異熟識滅,菩提在當解脫道時。得與成就[60],既無別體,其時已舍異熟識,菩提將成就故,名爲「將得」[61]。其種生現異時,同前初師︰初得,名得;得已,成就。金剛心與異熟識俱生,解脫道在未來,名爲「將得」。爾時舍異熟識,異熟識雖在現在,名爲正舍,如世第一法舍異生性等。義說成就與得差別,實無別體[62]。

  

  此並是護法弟子[63]種生現時二家異說[64]。

  

  問︰何故前明識名通局,次第不同,今者次第,與前乃別?

  

  答︰彼約寬狹,先寬,後狹。此約斷位,性相求故,故與前別。二乘正入無余時舍;若是菩薩,金剛心舍。不行,名「舍」,非斷縛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九一 無垢識體,無有舍時,利樂有情無盡時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舍位次中,第二無垢識無舍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以大乘人不入寂滅故。如〈決擇分〉有余依地[65],問佛及聲聞無余何別?彼言不別者,彼答苦依盡真如爲論,非謂入寂爲同,答也[66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九二 心等通故,隨義應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舍位次中,第叁心等舍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阿賴耶識,上已說舍,不須重說。

  

  謂此心等隨染愛藏,隨是何乘金剛心位及或八地以去,方舍。若異熟位亦舍心者,即二乘入涅槃時舍,無漏心者,無有舍時。「心」言「等」者,謂「所知依」、「執持識」等。或心義者,菩薩因中、二乘無學,實有熏習;佛無熏習,前有熏習,熏習之種,如來亦有,亦得名「心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「八段十義」釋初二頌半頌文中,第一以八段別解本識心、心所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謂引經頌。

  

  [2] 初中分二︰一、總,二、別。此即總文。

  

  [3] 「質多」,梵文「citta」。

  

  [4] 見《攝論》及兩《釋》卷第一:

  

  何因緣故亦說名心?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。

  

  [5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如愚意,初解,唯約集種在識中;後解,即約集諸種子後起現行;名之爲心體。

  

  [6] 見《攝論》及兩《釋》卷一。

  

  [7] 《攝論》卷一:

  

  心體第叁,若離阿賴耶識,無別可得。

  

  [8] 《對法》卷二雲︰

  

  心者,謂蘊、界、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,亦名異熟識,亦名阿陀那識,以能積集諸習氣故。習氣者,謂由現行蘊等令彼種子皆得增益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又言「心」者,謂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。

  

  [9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《攝論》中以積集、生起二義名心。《對法論》中但雲積集,不說生起,故雲「一邊」。

  

  [10] 「阿陀那」,梵文「adana」。

  

  [11] 《攝論》及二《釋》卷一︰

  

  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,執受一切有色根故,一切自體取所依故。所以者何?有色諸根,由此執受,無有失壞,盡壽流轉;又于相續正結生時,取彼生故,執受自體。

  

  [12] 《對法》卷二雲︰

  

  阿陀那識﹝梵文爲「adana vijbana」﹞者,謂能數數令生相,持諸根等令不壞故。

  

  [13] 「六」字,原誤作「叁」,今改。

  

  [14] 見《解深密經》卷一,如雲︰

  

  依二執受︰一者、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,二者、相、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。

  

  [15] 本論卷四中雲:

  

  由此五識俱有所依,定有四種︰謂五色根、六、七、八識。隨缺一種,必不轉故。同境、分別、染淨、根本、所依別故。聖教唯說依五根者,以不共故,又必同境、近、相順故。

  

  [16]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雲︰

  

  所應可知,故名「所知」。「依」,謂所依。此「所依」聲,簡取能依雜染清淨諸有爲法,不取無爲──由彼無有所依義故。「所依」即是阿賴耶識──是彼因故,能引彼故,如其所應。若爾,「所知」即「所知依」,由異熟識是所知性,故不相違。

  

  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一雲︰

  

  所應可知,故名「所知」,所謂雜染清淨諸法,即叁自性。「依」,是因義。

  

  [17] 《中邊論》卷一原文:

  

  虛妄分別有,于此,二都無;此中唯有空,于彼,亦有此。

  

  [18] 《攝論》約「是彼因故」,不取無爲。

  

  [19] 即爲因緣義。

  

  [20] 第叁名「所知依」者,「依」可寬于因緣。

  

  [21] 《對法》卷二:

  

  一切種子識者,謂能生蘊等諸法種子所積集故。

  

  [22] 「六」字,原作「叁」,今改。

  

  《瑜伽》卷七十六雲︰

  

  于﹝四生﹞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﹝「心識」藏文作「心」﹞。成熟、展轉、和合、增長、廣大。依二執受︰一者、有色諸根及依執受,二者、相、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。

  

  [23] 此謂大衆部等。

  

  《攝論》卷一、兩《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于大衆部阿笈摩中,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「根本識」,如樹依根。

  

  又名「窮生死蘊」,如雲︰

  

  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「窮生死蘊」。

  

  又名「有分識」,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雲︰

  

  分別一說部亦說此識名「有分識」。

  

  [24] 見《攝論》卷一及兩《釋》,如雲︰

  

  如是所知依,說阿賴耶識爲性;阿陀那識爲性;心爲性;阿賴耶爲性;根本識爲性;窮生死蘊爲性等;由此異門,阿賴耶識﹝即指第八識﹞成大王路。複有一類謂:心意識義一、文異,是義不成。意、識兩義差別可得,當知心義亦應有異。

  

  [25] 「寶」字,原誤作「實」。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作「寶」。

  

  [26] 《了義燈》卷十作《楞伽經》,因該經有「現識」名。

  

  [27] 「別抄」,如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。

  

  今取《了義燈》卷十解。因其取《樞要》卷中十八名頌文,並較後

  

  出故,如雲︰ 

  

  第八識名,總有十八。頌曰︰無沒、本、宅、藏、種、無垢、持、緣、顯、現、轉、心、依、異、識、根、生、有。

  

  釋曰︰

  

  初「無沒識」者,《無相論》﹝《顯識論》、《轉識論》所從出﹞雲︰一切諸種,無所隱沒,故「無沒」也﹝《顯識論》雲「正量部名爲『無失』。譬如券約,故佛說偈『諸業不失,無數劫中,至聚集時,與衆生報。』……薩婆多部名『同隨得』。『同』者︰與數、處、時等,相應長。『隨』者︰與叁性不相妨。而『得』者︰不失義。同亦不失,隨亦不失。譬如摩鬥樓(梵文爲「madhula」,即芒果樹),此言榆華(《成業論》作「枸橼」),取洛柯汁,謂赤色汁,點摩鬥樓華須。華須與赤色俱,後結實成熟,則有赤色出,是名『同時修得』,赤色至果不失,故名『同』。前者赤色出,是名『同修得』。赤色至果不失,故名『同』。前來至後不失,名『隨』。隨最後顯,故名『得』也。」﹞。

  

  二、名「本識」者,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﹝《廣百論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五、釋賴耶異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