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四、廣阿羅漢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唯于六度唯有修一,以一切行而莊嚴之;八地以去,于萬行中具修萬行,然所修願、力、智度,漸次勝前,別立其名,非唯修此[33]。今第叁證,與彼[34]文同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五八 剎那剎那,轉增進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述不退菩薩中,第四出第四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此、第四理。

  

  謂八地後,無漏相續,無有漏間。又彼亦無未得之退,故能念念增進諸行。勘《十地》、《地持》,及〈菩薩地〉等[35]。彼謂從此八地以去,于初剎那能得過前二阿僧祇所行功德智慧一倍,第二剎那更倍前念[36],如是展轉勝進倍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五九 此位,方名不退菩薩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述不退菩薩中,第五結立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此四因中,初因簡解行地以前,十地菩薩能伏煩惱畢竟不行,非第七識,今通七識[37];第二因,簡前六地[38];第叁因,簡第七地[39];第四因,簡一切地[40];由四因故,直往菩薩八地以去,方名「不退」,舍賴耶名。

  

  上解「不退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第二師說中,第一述不退菩薩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○ 然此菩薩,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,而緣此識我見、愛等,不複執藏爲自內我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第二師說中,第二顯名「舍」。文分爲二︰一、不複執藏,二、亦說名「阿羅漢」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下、解「舍」名也。

  

  第七識等煩惱──我執現行──無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一 由斯,永舍阿賴耶名,故說不成阿賴耶識,此亦說彼名阿羅漢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顯名「舍」中,第二亦說名「阿羅漢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此師意說︰無現執藏,《瑜伽》說之[41],即名爲「舍」,以「阿賴耶」是藏義故。「此亦說彼名阿羅漢」,叁義[42]具故,如前應知。

  

  問︰若現不執,即名爲「舍」,七地以前亦有不執,入無漏心等,應皆名「舍」?

  

  答︰此不然,非畢竟故。畢竟不行,方名爲「舍」故。

  

  問︰若爾,二乘金剛心,應名舍此識?

  

  答︰實亦應名「舍」,以時促故,彼《瑜伽》[43]等,略而不論,亦不違理。

  

  初師[44]名「舍」,斷種名「舍」。此第二說︰若斷、若伏,畢竟不行,說之爲「舍」。故七地前,不得「舍」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廣釋中,第二第二師說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二 有義:初地以上菩薩,已證二空所顯理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廣釋中,第叁第叁師說。于中有六,一正釋中又二︰一、出不退體,二、辨「舍」。初中有五,即出五因。此出不退體中,第一因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下、第叁解[45]。下文有六︰一、正釋,二、破,叁、救,四、征,五、會,六、難申正義。初中有二︰初、出不退體,後、辨「舍」。由五因故,證入地菩薩亦舍此識名。此第一因。

  

  即難陀論師等,作如是解。文中易解,無勞解釋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叁 已得二種殊勝智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第叁師出不退體中,第二因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此、第二因。

  

  二智即是正體、後得[46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四 已斷分別二重障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第叁師出不退體中,第叁因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此、第叁因。

  

  二障名「重」,以猛利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五 能一行中起諸行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第叁師出不退體中,第四因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此、第四因。

  

  即唯約六波羅蜜論。不爾,即與一切行中修一切行,無有差別,以一一行中皆能修集一切行故[47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叁‧一六六 雖爲利益起諸煩惱,而彼不作煩惱過失,故此亦名不退菩薩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第叁師出不退體中,第五因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即第五因,名爲「不退」。此如《攝論》[48]:十地菩薩觀爲利益,不動染心而方起惑,非不知而起。《瑜伽》七十[49]八雲︰要知方起,非不知而起[50]。

  

  上釋「不退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正釋中,第一出不退體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七 然此菩薩,雖未斷盡俱生煩惱,而緣此識所有分別我見、愛等,不複執藏爲自內我,由斯亦舍阿賴耶名。故說不成阿賴耶識,此亦說彼名阿羅漢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第叁師正釋中,第二辨「舍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下、辨「舍」。舍中有二︰初、理辨「舍」,後、引證。此初也。

  

  煩惱分別,少分舍故,舍執藏名。其文易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八 故《集論》中作如是說:十地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,然此煩惱如咒藥所伏諸毒,不起一切煩惱過失。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故,亦說彼名阿羅漢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辨「舍」中,第二引證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下、引證也。

  

  《集論》第七、《雜集》十四,亦有此文:十地[51]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等,雖有,不爲失。無漏智力,如咒藥故。如阿羅漢已斷煩惱,無過失故。此中亦名爲「阿羅漢」,故攝此菩薩在阿羅漢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第叁師解中,第一正釋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六九 彼說非理。七地以前,猶有俱生我見、愛等,執藏此識爲自內我,如何已舍阿賴耶名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第叁師解中,第二第二師破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第二、破也。

  

  六識我見,四地不行;七地以前,第七我見[52]猶現行故;爲此難也。

  

  前第二師,作如此難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七○ 若彼分別我見、愛等,不複執藏,說名爲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第叁師說中,第叁救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「若彼」以下,乃至「爲舍」──第叁、假牒前師救意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七一 則預流等諸有學位,亦應已舍阿賴耶名。許,便違害諸論所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第叁師解中,第四第叁師救已,第二師征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「則預流」下,乃至「所說」,正是第四征難辭[53]。

  

  此下難中,以預流果例同彼菩薩應舍「賴耶」名,言聖教不說。若謂菩薩雙斷二障,法我亦除,非預流者,此唯人見名爲執藏,非于法執。若不爾者,其阿羅漢應名不舍阿賴耶識,以有俱生法我見故。故知但以人執爲藏,不以法執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七二 地上菩薩所起煩惱,皆由正知,不爲過失,非預流等得有斯事,甯可以彼,例此菩薩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第叁師解中,第五第叁師會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第五段、第叁師會雲︰

  

  十地「菩薩所起煩惱」、「不爲過失」,非預流等。以預流等所起煩惱,皆不正知,爲過失故。如《瑜伽》七十[54]八說:菩薩起煩惱有叁,名「無染汙相」,謂正知故起等[55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叁‧一七叁 彼六識中所起煩惱,雖由正知,不爲過失;而第七識有漏心位,任運現行,執藏此識,甯不與彼預流等同?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第叁師解中,第六第二師難申正義。于中分叁︰一、論主難,二、結非,叁、結正義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九】

  

  下第六段、論主難雲︰

  

  彼入地菩薩前六識中所起煩惱,雖由正知不爲過失,間斷起故,相藐粗故,可由正知而方故起。其第七識一類無斷,任運現行,非相粗顯,于有學位,除無漏心滅盡定外,有漏心時執藏此識,甯不與彼預流等同?有時執故。預流等唯入人空觀無漏心時,此識不行。有漏心時,即便現起。與此菩薩,同不名「舍」,何故菩薩即名爲「舍」?

  

  

  

  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四、廣阿羅漢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