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、種子六義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第二廣釋叁相有二,第一以出體等十門分別中,第九雙辨內外種生引二因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四】

  

  自下第九、雙辨內外生引二因。

  

  此內、外種,皆有生、引二因體不?

  

  答︰有。

  

  何者?

  

  其內、外種生近果,生正果,名生因;引遠果、引殘果,名引因。無性雲︰如內識種生現識等,名近果,是生因;望名、色等,是遠果,是引因。外種望芽,是近果,是生因;望莖等,是遠果,是引因[70]。

  

  天親雲︰如內種子生正果,名生因;生殘果,名引因。即現在種生現在身,名生因──生六處等,皆名生因;引余枯、喪、屍骸等,名引因──雖生他界等,勢分力故,余骸尚有。如下自解。外種生芽、莖等,爲生因,是正因生;枯死時草等,是引因,勢分力故。然至此位時,內外種皆無。或生他界等,或種已久滅,然由前生勢分力故,引彼猶有;即義說彼生因之種,名引因[71]。

  

  然今兩說,生、引二因俱無別體,一體望別,故說二也。若無引因勢分力者,一切死後皆應頓絕,如化生死。若遍四生具二因者,無性理勝,以化生死無屍骸故。然天親論意︰無著大師爲成引因,說枯、喪等。故說頌言︰枯、喪由能引,如任運後滅。天親解雲︰若無引因,應無枯、喪果,如任運後滅。但是天親解略,無性釋廣,亦不相違。

  

  此雖《攝論》[72]文,然《對法》第四卷說:能引、所引,能生、所生[73]。《瑜伽》第九說:能引、所引,俱是引因;能生,名生因[74]。《瑜伽》第十雲︰從無明乃至受,是引因;愛、取、有,是生因[75]。此意欲顯未潤七支,去果猶遠,名爲引因──引遠果故;能潤二支及所潤有,去果近故,名爲生因──近生果故。亦即此中「近」、「遠」所攝[76]。無性但約已潤種中,果去因爲近遠;《瑜伽》約潤未潤位,去果近遠;亦不相違[77]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「相」字,依《瑜伽》第五補入,金陵本、《大正藏》誤作「子」。

  

  [2] 真如、擇滅、非擇滅等,亦可說無爲聚。

  

  此謂:種子六義之第一義「剎那滅」,即遮種子義非無爲法。

  

  [3] 種子六義之第叁義「恒隨轉」,即遮非轉識。

  

  [4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色法外種,亦具六義,如《疏》自說。不相應法,假無體,更不須遮,或隨色心亦已遮訖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中雲︰

  

  《瑜伽》第五建立因有七﹝種﹞相︰

  

  第一、「無常法是因,無有常法能爲法因︰謂﹝或﹞爲生因,﹝或爲﹞得因,﹝或爲﹞成立因,﹝或爲﹞成辦因,﹝或爲﹞作用因」。即當六義中,第一「剎那滅」。

  

  第二、「又雖無常法爲無常法因,然與他性爲因,亦與後念﹝原無「念」字﹞自性爲因,非即此剎那」。即當六義中第二「果俱有」、第叁「恒隨轉」。其「與他性爲因」者,即種望于現行,名爲「他性」;緣、不緣,礙、不礙,隱、顯等,種種異故,名爲「他性」──即「果俱有」。其「與後念﹝原無「念」字﹞自性爲因,非即此剎那」︰種子自類相生,名爲自性前後生也,即「恒隨轉」。故《唯識》﹝卷二﹞雲「此顯種子,自類相生」。《攝論》﹝卷一﹞、《唯識》﹝卷二﹞以果世別,開之爲二。《瑜伽》據一念因能生二果,因無別故,合之爲一,亦不相違。

  

  若諸種子生果,應取所熏中,說同身非相離者;即爲亡人七齋追福,何有他作而得自身受勝果等?又異趣身如何受果?

  

  有解︰前趣有善惡相,令受罪者能發善心。又經雲:地獄等上有白、黑幡,表善惡相,令彼罪人發善心故。

  

  若爾,鬼、畜、人、天,無白黑幡,應不受果?

  

  有解︰但是化後﹝疑「彼」﹞俗語,何必得果?以在生時不信有此因果教故——我殺,還我受;走避,脫亦難。

  

  又解︰由現在作福者勝願資故,令受罪者七分得一。又由亡者曾有處分作善惡事,現在爲作,果遂本心,故有果報。同趣可受,異趣成難。又無受盡相,依名言種生自同類;有受盡相,謂善、惡業,助名言種感異性故,有萎歇時。非善、惡種生自善、惡,而有萎謝。

  

  第叁、「又雖與他性及後自性爲因,然已生未滅方能爲因,非未生已滅」。即當六義中「果俱有」及「恒隨轉」二。《唯識》雲「雖因與果有俱、不俱,而現在時可有因用。未生、已滅,無自體故」。正顯爲因之世,非正種子之義。現行之因得諸果等,皆亦爾故。《攝論》﹝卷一﹞、《唯識》,以通諸法,不唯種子;故果俱中,「因」言敘出。《瑜伽》前即合二爲一,故別開說爲因之世,故不相違。現在、去、來,非種子也。

  

  第四、「又雖已生未滅,然得余緣,方能爲因,非不得﹝余緣﹞」。即六義中,第五「待衆緣」。

  

  第五、「又雖得余緣,然成變異方能爲因,非未變異」。即六義中,無別相門,即待衆緣攝。「待緣」有二︰一、顯一因體不能生果,故待衆緣。二、顯待緣已,方始變異。《瑜伽》據體、易有別,開一爲二。《攝論》﹝卷一﹞、《唯識》以待緣義等,合二爲一,亦不相違。「變異」是轉易義故。

  

  第六、「又雖成變異,必與功能相應方能爲因,非失功能。」即當六義中,第四「性決定」。

  

  第七、「又雖與功能相應,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爲因,非不相稱相順。」即當六義中「引自果」。

  

  總而言之,合六義中第二「果俱有」、第叁「恒隨轉」爲《瑜伽》第二、第叁義門對說。開六義中第五「待衆緣」爲《瑜伽》第四、第五。自余一切六﹝義﹞、七﹝相﹞無差。勘《瑜伽》第五抄﹝即《略纂》卷四雲「如是總顯此中第叁(「已生未滅」)、第五(「成變異」),六義中無。余五、即彼六」﹞。

  

  [5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此釋以次門來由。但約料簡自種子處立余第二、四、五、六門等,不是遮余法非種子而立余門等。意雲:第一、第叁遮簡總盡,種子義已成立。今謂料簡自種子處,更立第二門等。言「不敘之」者,意說第二門等,隨立種子處分別,不懸敘也。

  

  [6] 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執麥等外種,說名「世俗」,阿賴耶識所變現故。言「勝義」者,阿賴耶識是實﹝藏文作「勝義」﹞種子,是一切種子實因緣故。

  

  世親意同。

  

  [7] 即二法同六種差別,未分別論。

  

  [8] 《攝論‧世親釋》雲︰

  

  若于此時種子有,即于爾時果生故。

  

 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雲

  

  已滅,生果不應理故,如死雞鳴。

  

  但無性複解如「蓮華根」,似內外種兼論,不只以外喻內。《疏》下

  

  文雲「可細尋之」,即「不論外」不可決定。

  

  [9]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續雲︰

  

  是故應許種子與果俱時而住。以此與果不相違故。如蓮華根。雖複俱有,然非一二叁剎那住,猶如電光﹝以下兼論「恒隨轉」義,亦兼論內外種﹞。何者應知此恒隨轉?剎那轉轉﹝即展轉義﹞,經于多時,恒隨轉故。所以者何?其根損益,枝等同故。

  

  [10] 「略」,疑爲「他」。

  

  [11] 「等」,取一說、說出世、雞胤。

  

  [12] 九無爲法中第八「緣起支性」。

  

  [13] 九無爲法中第九「緣起真如」。

  

  [14] 「正量部」,梵文爲「sajmitiya」。

  

  [15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叁十八,則舉分別論者及法藏部﹝梵文

  

  「dharmaguptaka」﹞雲︰

  

  或複有執諸有爲相皆是無爲,如分別論者彼作是說︰若有爲相體是有爲,性羸劣故,則不能生法、住法、異法、滅法。以有爲相體是無爲,性強盛故,便能生法,乃至滅法。或複有執︰叁相是有爲,滅相是無爲,如法密部彼作是說︰若無常相體是有爲,性羸劣故,不能滅法,以是無爲性強盛故,便能滅法。

  

  「分別論者」,乃指邪分別者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雲︰

  

  正量部命、遲、色、次、心、速……心,經十六念。

  

  余如前引《樞要》卷中說。

  

  [16] 「如」字,《疏翼》原作「即」字,《大正藏》作「如」。

  

  [17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
  

  謂無姓人現行第七熏成種時,雖果俱有,以﹝所熏﹞種子果體性沈隱﹝即「現」叁義中缺「顯現」一義﹞,所以現七不名種子。

  

  問︰論雲「謂與所生現行果法」,簡諸現識不名種訖,論更用下之「現」字,何煩《疏》說雲「顯現」簡耶?答︰若無下「現」,疑因無體,及在過、未,亦何名種?爲遮此事,故置「現」言。

  

  若爾,現中但攝二義。前「現行」言已簡現識,下「現」字中,應除「顯現」!答︰即「顯現」言,釋彼第七非種所以。若不爾者,有何所以,無姓第七不名種耶?若爾,論何不言「顯現」?答︰若言「顯現」,唯得一義,失余二義。故不言「顯現」。

  

  問︰「顯現」乃遮一切現行,何但無姓?﹝答:﹞余﹝有姓﹞現,缺余﹝義﹞,非但此一。無姓第七,唯缺此一,故偏簡焉。

  

 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其有姓人、無姓人前六種,于無想天等五位不行,缺恒隨轉,非此所論。……有姓第七缺恒隨轉,此中不簡,如第叁恒隨轉門中對簡故。

  

  [18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有二解︰一雲︰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、種子六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