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別故,界差別無有量故。如《籽粒經》﹝世親釋論說雲「如《籽粒聚經》,即指《多界經》說」。「籽粒聚」者,即惡叉聚(藏文作「ba ru rahi phuv po」,藏文《瑜伽》則有處作「cho lu”i phuv po」,有兩處作「dbav po”i tshogs」、「dbav po」,亦名「drag po」),故漢譯爲「惡叉」﹞雲「世尊說言︰苾刍!籽粒聚堅約一逾繕那,廣約一逾繕那。若有士夫或一百年,或過百年後,取出一籽;若說此籽粒屬聲聞界、此籽屬獨覺界,如是速有盡且無,而有情界則不如是盡」。如是正教所說「界」者,其義爲何?隨其說《多界經》所應者,即由顯示眼等界不同爲門言界無量。然于此處即說種姓爲界︰亦說爲界,亦說爲種姓,亦說爲因,亦說爲種子,即屬異名。
[9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七十一雲:
余契經中,世尊自說惡叉聚喻。說此喻已,告諸苾刍︰有情身中,有多界性。彼亦攝在此十八界。所依、能依,境界攝故。又佛于彼《多界經》中說界差別有六十二﹝六根、六境、六識;地、水、風、空、識界;欲、恚、害、無欲、無恚、無害界;樂、苦、喜、憂、舍、無明界;受、想、行、識界、欲、色、無色界;色、無色、滅界;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界;劣、中、妙界;善、不善、無記界;學、無學、非學非無學界;有漏、無漏界;有爲、無爲界。詳見《法蘊足論》卷九、《俱舍論光記》卷六﹞彼亦攝在一十八界,即所依等叁事攝故。
問︰何故世尊爲衆說彼六十二界?答︰爲對外道身見爲本有六十二見趣別故。
[10] 「叉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又」。
《瑜伽》卷五十一雲︰
又如經說惡叉聚﹝藏文作「dbav po”i tshogs」。《決定藏論》卷上作「種本積聚﹞喻,由于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。
卷五十六雲︰
如佛世尊于惡叉聚﹝藏文同前﹞喻中說︰我于彼界終不宣說界有邊際。」
卷九十六雲︰
譬如世間大惡叉聚﹝藏文作「phuv por gtogs pa”i cho lu rnams/」﹞。于此聚中有多品類,種類﹝同﹞一故,雖說爲一,而有無量。如是于其一一界中,各有無量品類差別。種類﹝同﹞一故,雖各說一,而實無量。
[11] 《瑜伽論記》卷九十八雲︰
「大惡叉聚」者,叁藏雲︰惡叉相如此間無食子,落在地時多爲聚故,以爲喻也。
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西域有之,人以爲染,並取其油。
「惡叉」可爲梵文「rudrqksa」;藏文《瑜伽》兩處譯爲「dbav po”i tshogs」。而藏文「ba ru ra」,爲梵文「vaheda」,或「vibhitaka」。漢
文當爲「苦楝」或「川楝」。此叁均以多籽植物,喻種子差別無量。
[12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六亦雲︰
因義、種子義、本性﹝藏文作「rang bźin」﹞義、種姓義、微細義、任持﹝藏文作「gźi」﹞義,是界義。
[13] 原文見《瑜伽》第二卷。「二」字,《金藏》作余作「叁」。
原文爲:
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,性雖無始有之,然由淨、不淨業﹝即善不善業﹞差別熏發,望數數取異熟果說彼爲新。若果已生,說此種子爲已受果。由此道理,生死流轉相續不絕,乃至未般涅槃。又諸種子未與果者,或順生受,或順後受,雖經百千劫,從自種子一切自體,複圓滿生。雖余果生,要由自種,若至壽量盡邊,爾時此種名已受果﹝藏文抄誤,作否定式﹞,所余自體種子未與果故,不名已受果。
[14] 「複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淨」。
[15] 原作「叁」,應作「二」。《演秘》釋文、《金藏》合。
[16] 《瑜伽》卷二原文爲:
複次,此一切種子識,若般涅槃法者,一切種子悉皆具足;不般涅槃法者,便缺叁種菩提種子。隨所生處自體之中,余體種子皆悉隨遂。是故欲界自體中,亦有色、無色界一切種子;如是色界自體中,亦有欲、無色界一切種子;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、色界一切種子。
[17] 「種」字,《金藏》、金陵本作「經」。
[18] 「二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叁」。
[19] 謂複引四種經論。
[20] 今引七卷唐魏譯《入楞伽經》卷二雲︰
複次,大慧!有五種種姓。何等爲五?謂聲聞乘種姓、緣覺乘種姓、如來乘種姓、不定種姓、無種姓。
大慧!雲何知是聲聞乘種姓?謂若聞說于蘊、界、處自相、共相,若知、若證,舉身毛豎,心樂修習。于緣起相﹝藏文作「與緣起非異相」﹞,不樂觀察,應知此聲聞乘種姓。彼于自乘見所證已,于五、六地﹝四卷宋譯作「八地」﹞斷﹝現起﹞煩惱結,不斷煩惱習,住不思議死,正師子吼言︰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﹝藏文無此四字﹞。修習人無我﹝藏文作「補特伽羅無我」﹞,乃至生﹝起﹞于得涅槃覺﹝藏文作「bla」﹞。
大慧!複有衆生求證涅槃,言能覺知我、人﹝藏文作「有情」﹞、衆生﹝藏文作「命者」﹞、養者、取者﹝藏文作「數取趣」。此前並有「士夫」,四卷宋譯、十卷魏譯,均有。七卷魏譯並多「作者」,爲七數﹞,此是﹝所求﹞涅槃。複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﹝藏文無「作者」,十卷魏譯同。四卷宋同七卷唐譯﹞有,此是涅槃。大慧!彼無解脫,以未能見法無我故。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姓,于未出離中,生出離想。應勤修習,舍此惡見。
大慧!雲何知是緣覺乘種姓?謂若聞說緣覺乘法,舉身毛豎,悲泣流淚。離愦鬧緣,無所染著﹝藏文作「以離愦鬧爲緣故,于諸事染著」。與叁本漢譯相反﹞。若有時聞說現種種身,或聚或散神通變化,其心信受,無所違逆。當知此是緣覺乘種姓,應爲其說緣覺乘法。
大慧!如來乘種姓所證法有叁種︰所謂自性無自性法﹝十卷魏譯及四卷宋譯破初一爲二︰「一者、證實法性,二者、離實法證性」。「實法」宋譯作「自性」﹞、內身自證聖智法、外諸佛剎廣大法。大慧!若有聞說此﹝叁﹞一一法,及自心所現身財,建立﹝藏文無「建立」義﹞阿賴耶識不思議境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此是如來乘姓。
大慧!不定種姓者,謂聞說彼叁種﹝乘﹞法時,隨生信解而順修學。大慧!爲初洽地人而說種姓,欲令其入無影像地﹝藏文作「snav ba med pa”i sa/」﹞作此建立。大慧!彼住叁昧樂聲聞﹝十卷魏譯並有「緣覺」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﹝藏文作「so sor rav gi kun gźi/」﹞,見法無我,淨煩惱習,畢竟當得如來之身。
[21] 《無上依經》上卷雲︰
佛告阿難︰世間中有叁品衆生︰一者、著有,二、著無,叁者、不著有無。
著有者,複有二種︰一者、背涅槃道,無涅槃性,不求涅槃,願樂生死。二者、于我法中不生渴仰,誹謗大乘。阿難!是等衆生非佛弟子,佛非大師、非歸依處。如是人等已住愚盲,必墮崄怖大暗之中,于曠野地,更入黑穢棘刺稠林。以生死縛作于後際,落闡提﹝梵文爲「icchantika」;藏文爲「”dod chen」﹞網,不能自出。
著斷無者,亦有二種︰一者、行無方便,二者、行有方便。行無方便,複有二人︰一者、在佛法外九十六種異學外道﹝見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襄第二十事。六師之下,弟子各有十五派別,合原師共十六,再乘以六便得。原文如前第一卷引﹞。如支羅歌、波育婆等。二者、在佛法中能生信心,堅著我見,不愛正理,我說此人同彼外道。複有增上慢人在正法中觀空,生于有無二見,是真空者﹝即遍計所執本無所有,非撥無而空﹞;直向無上菩提一道、淨解脫門、如來顯了開示正說,于中生空見,我說不可治。阿難!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,我不驚怪,亦不毀呰;增上慢人執著空見,如一毛發作十六分,我不許可。
行有方便,亦有二人︰一、聲聞乘唯修自利,而不能爲利益他事,二、緣覺乘:少能利他,少事而住,少得雲足。
不著有無者,最上利根,修行大乘。是人不著生死如闡提,不行無方便如外道,不行有方便如二乘。雲何而行?觀于生死及涅槃界平等一相,至得正道﹝即無分別智﹞,其心安止,住無住處清淨涅槃,遊行生死,不被染汙,修大悲心以爲根本,志力高強,堅住不動。
佛言︰阿難!若人貪著叁有、誹謗大乘,名一闡提,墮邪定聚﹝即無種姓﹞;若人著無,行無方便,墮不定聚﹝即不定種姓﹞;複有著無,行有方便﹝即二乘﹞;不著有無,行平等道,名正定聚﹝即如來乘﹞。阿難!不著有無,修行平等,唯除此人,余有四人︰一者、一闡提,二者、外道,叁者、聲聞,四者、緣覺。
[22] 《善勇猛般若》即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第十六會,共分八卷。
如善勇猛菩薩請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雲︰
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攝聲聞、獨覺、菩薩及正等覺一切法故,唯願世尊哀愍我等,爲具宣說如來鏡智!若有情類于聲聞乘姓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能證得自無漏地;若有情類于獨覺乘姓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依自乘而得出離;若有情類于無上乘姓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;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,而于叁乘姓不定者,聞此法已,皆發無上正等覺心;唯願如來應等正覺爲答所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令諸有情善根增長。
複次,世尊!我今不爲下劣信解﹝成貧窮乘、懈怠懶惰、怠惰所蔽、陷惡見泥、魔羅所絷、無慚無愧、性不廉儉、忘失正念、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叁、種子本有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