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、略說初能變叁相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解叁相中,第二解果相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自下、解果相,即頌[68]言「異熟」也。于中有四︰一、顯異熟義,二、簡他宗,叁、即頌名,四、釋妨難。此即初也。

  

  謂此識是能引諸界、諸趣、諸生、總善惡業之異熟果,說名「異熟」。此意說是總業之果,明是總報,故名「異熟」,簡別報果。別報果者,但名異熟生,不名「異熟」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二 離此,命根、衆同分等,恒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果相中,第二簡他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此、簡他宗,顯離本識無別真異熟。

  

  謂若離此第八異熟識,有別命根及衆同分等──「等」者,等取或執別有「窮生死蘊」等,恒時不斷,相續生滅,殊勝真實異熟果體──不可得也。即破薩婆多命根、衆同分是真異熟;破化地部等離此別有「窮生死蘊[69]」;大衆部別有「根本識[70]」;上座部分別論者[71]別有「有分識」[72]等;爲勝異熟果,不可得也;返顯不離本識,恒時相續、勝異熟果可得之義。

  

  「恒時」之言,已顯相續;「相續」之言,更何所顯?

  

  「恒時」簡[73]斷,「相續」簡常,故無失也。

  

  「勝異熟」者,顯真異熟,異熟生法非真異熟故。破命根、同分,如前卷末解[74]。

  

  然有量雲︰離我第八識,汝命根同分能執持身真異熟果定不可得。非第八識故。如外色等。然彼本計六種轉識能執持身,今此亦簡,謂[75]彼非「真異熟」,不極成故。破離第八有窮生死蘊等亦不成者,如下第叁卷中廣解。成第八識能執持身者,如下十證、《攝論》[76]第叁末等,皆當解釋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叁 此即顯示,初能變識,所有果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果相中,第叁即頌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此、即頌名,結上頌中異熟果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四 此識果相,雖多位、多種,異熟寬,不共故,偏說之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果相中,第四釋妨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問︰阿賴耶、阿陀那名,亦是果相,獨言「異熟」,有何意耶?

  

  此、釋妨難。

  

  「此識果相,雖多位」者,如前叁[77]位,或複五位,或言「多位」。

  

  言「多種」者,即五果中,有義:具四果,除離系果。此可具有,謂前望後,爲等流果。同時心所望此心王,名士用果[78]。種子生時,亦名士用[79],故論下[80]言「如俱有因,得士用」故[81]。亦名增上果[82]。異熟果可知。有義:具叁,除士用果,五蘊假者所得,名士用果。由此,本識具叁四果,故言「多種」。

  

  「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」,以「異熟」之名一寬、二不共,「故偏說之」。叁位,通二位[83];五位,通四位[84];故說言「寬」。有余叁果[85],可通余法,唯異熟果不通余法,故言「不共」。此诤真異熟,故偏說之[86]。

  

  此明有漏第八心品,除相分外,取余叁分並自種子爲果[87]相體。余相分及余種非真異熟,以不恒相續故[88]。或此唯說現爲果相,種相隱故[89]。據實而言,現、種俱通因果二相[90],然種果狹,唯業果故,因相亦通一切種子[91]。

  

  然今此文叁相,皆唯取現行識[92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解叁相中,第二解果相訖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五 此能執持諸法種子,令不失故,名一切種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解叁相中,第叁解因相。于中分四︰一、令種不失,二、簡他宗,叁、即頌名,四、釋妨難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此第叁、解因相。

  

  頌言「一切種」也[93],以現行識執持諸法自他種子,令不失故,名「一切種」,釋因相義。此第八識所執諸法[94]之因,今說亦是此識因相,即種子識。今望能持,且說于現,叁相皆唯現行之識,所望義別[95]。實無寬狹,實通現種,故下論文「一切相應更分別」,即通一切叁性種子。其第八識若現、若種,皆是因相──現行爲種等依持之因,種子即是諸法因緣,皆因相也。 

  

  問︰何故果相唯異熟法,因相通耶?

  

  答︰余法非異熟故,余非果相。諸法皆爲因,因無別名故,現種皆因相。此即通出因相之體,由此,叁相寬狹有別︰自相、因相,通一切法;果唯異熟[96],約互爲緣,果相亦通。叁相一種,如《樞要》說[97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解因相中,第一令種不失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六 離此,余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,不可得故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解因相中,第二簡他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此、簡他宗。

  

  破經部譬喻師[98]等。如五十一說彼計色、根中,有心、心所等,及四大種種子;心、心所中,有色、根種子等。以于有色、無色界生時,互能持種故[99],及假類能持[100]等,如下[101]十證,自當廣破。

  

  今量雲︰彼不能持一切種子。非第八識故。如外色等。返顯彼不能執持義。然執持義下[102]「執受」中自當廣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七 此即顯示,初能變識,所有因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解因相中,第四即頌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即上頌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八 此識因相,雖有多種,持種不共,是故偏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解因相中,第五釋妨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
  

  問曰︰「因相」六因、十因,皆是因相,此中何故但說持種,唯有現行?

  

  下釋妨難。

  

  因相「多種」者,謂爲同類因,前後自生故。亦有俱有因,即是種子故,如下[103]自說。現行[104]望種非,種望之是[105]。于十因中,隨義可解[106]。故論說言「因相雖多,持種不共」。于六因[107]、十因[108]爲論,若通說因相謂依持因,生起因等,但持種之能不共余法。余法不能有此功力,非是共故,是故偏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略解叁相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二‧一八九 初能變識,體相雖多,略說唯有如是叁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略解中,第二總結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十二末】

  

  下第二[109]、結。

  

  謂此識體變爲見、相二分相狀。又亦爲清淨依,或爲等流果等,或爲同類因等,體上所有義相非一,故言「雖多」。以自證分,但有叁義,略說叁相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「雲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又有」。

  

  [2] 「有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3] 謂第二頌後半頌至第十六頌。

  

  [4] 第一頌第四句,及第二頌前二句。

  

  [5] 謂第十七頌。

  

  [6] 第一頌第叁句。

  

  [7] 第十八頌至第二十四頌。

  

  [8] 第一頌首二句。

  

  [9] 依《述記》卷二,第叁叁判。

  

  [10] 第二頌後半頌及第叁、第四頌。

  

  [11] 第五、六、七頌。

  

  [12] 第八頌至第十六頌。

  

  [13] 「了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別」字。

  

  [14] 《樞要》卷上第五叁判文雲︰

  

  又總分叁︰謂境、行、果。初二十五頌,明唯識境;次有四頌,明依境起唯識行;後一頌,明依行得唯識果。

  

  [15] 《樞要》卷上雲︰

  

  辨境之中,明真俗谛︰二十四頌明俗谛;次之一頌明真谛。明俗谛中分二︰初、標,後、釋。如相、性、位,叁科中解。

  

  [16] 「叁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7] 依《述記》卷二,第二叁判。

  

  [18] 「有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9] 第一頌全,第二頌前半。

  

  [20] 第二頌後半至第二十五頌。

  

  [21] 第二頌後半至第十七頌。

  

  [22] 第一頌後半,第二頌前半。

  

  [23] 第十八頌至第二十四頌。

  

  [24] 由假說我、法,有種種相轉。

  

  [25] 第二十五頌。

  

  [26] 次二十二頌所明,是依他起「若相、若性」。

  

  [27] 「今」字,《演秘》二解,第二解以「今」作「不」。「前釋爲勝」。

  

  [28] 謂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、略說初能變叁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