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廣明唯識若相若性二十叁頌半之中。
[29] 即「初有十五頌半」,及「次有七頌」。
[30] 即「後有一頌」。
[31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即指前叁種科文也,故雲「叁師」也。
[32] 「順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須」。
[33] 靈泰《抄》雲︰
即行相爲能緣,境界爲所緣。即能緣心、所緣境二相順故,且爲一門明也。
[34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束初五門總爲二段,括後五門,即爲七門。今言「八段」者,兼取心所例心王門故。
[35] 即「心所例王門」。
[36] 除心所例王門。
[37] 「不勞預述」四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38] 見本論卷叁。
[39] 即本論卷叁中。
[40] 「自下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41] 「相」字,《金藏》、《續藏》有,余無。
[42] 「解」字,《金藏》、天海有,余無。
[43] 初中又二︰一、共名阿賴耶,二、釋藏義。
[44] 「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45] 「含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含」,余作「合」。
[46] 謂《攝論》本論及兩《釋》。
[47] 「一」字,原作「二」,今改。
[48] 《攝論》卷一原文爲:
一切有生雜染品法,于此攝藏爲果性故,又即此識,于彼攝藏爲因性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。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,是故說名阿賴耶識。
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一雲︰
于中轉﹝藏文作「gnas pa」﹞故。名爲「攝藏」。
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雲︰
「于此攝藏」者,顯能持習氣﹝藏文作「習氣之所依」﹞。由非唯習氣名阿賴耶識,要能持習氣﹝藏文作「具有習氣之所依」﹞,如彼說意識。
《攝論》卷二雲︰
又于此中,有一類師說一意識,彼彼依轉,得彼彼名,如意思業,名身、語業。
[49] 見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第一。
「一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二」,並有「等」字,作「第二等雲」。
[50] 謂由「大等」,顯了法性。
[51] 「藏最勝」,藏文作「不顯了勝性」,即所謂「冥性」。
[52] 「等」字,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原無。
[53] 阿賴耶識攝藏諸法亦複如是。
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下文又雲︰
非如最勝即顯了性。
藏譯作:
最勝既是顯了,又是自性,則成相違。
[54] 「彼」,仍指《攝論‧無性釋》。
[55]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原文爲:
「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」者,是執取義。
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一同。
[56] 「隸」字,余本有作「疑」。
[57] 「僧吉隸爍」,梵文爲「sajklewa」。
[58] 「阿賴耶義」四字,《疏翼》無,依《大正藏》增。
[59] 「阿賴耶」,梵文爲「alaya」。
[60] 「愛」字,金陵本、《續藏》誤作「受」。
[61] 見本論卷叁。
[62] 「言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亦」。
[63] 「之」字,《金藏》、金陵本無。
[64] 「之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65] 「之爲」二字,《金藏》、金陵本無。
[66] 猶如自體分上見、相二分。
[67] 如本論《述記》前雲︰
雖異熟果通七識有,今初能變,唯真異熟。我所執藏故,持染種故,名真異熟。非說一切業所感者,皆初能變。
[68] 即第二頌首句之「異熟」。
[69] 「窮生死蘊」,藏文爲「”khor ba ji srid pa」。
[70] 「根本識」,藏文爲「rtsa ba”i rnam par wes pa」。
[71] 「分別論者」,梵文爲「vibhajja vadin」。
《大乘成業論》舉「赤銅鍱部」,梵文爲「tamra watiya」;藏文爲「gos
dmar sde pa」。
[72] 「有分識」,梵文爲「bhavavga」;藏文爲「srid pa”i yan lag」。
[73] 「簡」字下,《金藏》、金陵本有「間」字。
[74] 謂卷一末。
[75] 「謂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真異熟」。
[76] 見《攝論》卷一、兩《釋》卷叁末。
[77] 「叁」字,余本有作「二」。
[78] 如作意、觸等,對心王等。
[79] 靈泰《抄》舉例雲︰
本識種子生現行時,心定俱時,種爲因故,名俱有因。此即取能親生第八識名言、無記種子爲俱有因,所生得現行第八識,爲士用果也。
[80] 謂本論本卷下。
[81] 本論卷二原文爲:
能熏生種,種起現行,如俱有因,得士用果。
[82] 本論卷八雲︰
若增上果,十因、四緣,一切容得。
[83] 除「相續執持位」。
[84] 除「如來位」。
[85] 除離系果。
[86] 靈泰《抄》雲︰
此文即是初師說第八識有四果。若等流果,叁性種子各自相引,皆有等流果。若叁性心、心所,王所相望,皆有士用。叁性種子生現,皆有﹝法﹞士用果。增上果通一切有。異熟果唯是無記,不通余法性,唯第八識有,余法上無,故名「不共」也。
[87] 即異熟果。
[88] 靈泰《抄》雲︰
此下明果相體,有其二解,此等即第一解。即取第八識現行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並取生今生中第八現行識名言無記種子,被業他﹝世﹞引者,爲果相體,不取相分。相分中即有山河、器世間,及五色根。五色根或有間斷,或于今身中眼盲、耳聾等。又相分中五色根非是真異熟種子等,及余七識種子,皆非真異熟也,今不取之。未來生世中第八識名言種子,皆不取之,非是現在果相體故。
[89] 即「不取生第八識名言無記種子爲果相也」。
[90] 靈泰《抄》雲︰
此解下叁相寬狹有其叁釋,此即第一解中最寬也,謂叁相體皆通一切法,猶謂前七現行轉識與第八識作二緣生性︰
一、于現在長養彼種:即由七轉識爲因,熏成現在第八識中新熏種子。即七識轉爲因,種子爲果。其新熏種子能生第八識現行,即種子爲因,現行爲果。
二、于彼法攝植彼種故者,即由前七識爲能熏,熏成第八識種,別生未來第八現行。亦是七轉識爲因,新熏種子爲果。種子既能生未來第八識現行,即種子爲因,現行爲果。理亦應言由過去前念七識爲能熏故,于現在攝植彼種也。以上即取七轉叁性識爲因相,所熏叁性種子,名爲果也。
又能生第八識名言種。由作善惡業爲能引得生第八識名言種。第八識名言種,亦名爲果也。即此名言種子果,亦得爲因生現行第八識,現行第八識即爲果,種子亦得爲因,即此現行第八識果亦能爲因。其第八識與前現行識亦作二緣性︰
一、爲彼種子果,亦得名因,對能熏七種轉識因,亦名爲果。即現行第八從所持種子,名爲其現行第八識因,亦得名種子識。
二、爲彼所依,即現行第八識與前七識及種子等,作依持因,余七識方得生故。即現行第八識亦得名因,其前七識,亦得名果。其種子即不是統通兩處。
若約第八識與前七識作二緣性時,其種子即屬第八識。若前七識與第八識作二緣性時,其種子即屬前七識也。即如得成所說一切叁性等果,皆是此中果相所攝,如向所說叁性因,皆此中因相﹝所攝﹞。
自相:即取此上來說因果合以爲自相,故叁性通一切法。即言此識具能藏、所藏、執藏義故,即與雜染互爲緣故。
[91] 靈泰《抄》雲︰
第二解中,即果相狹,其因相即寬。即此論文中言異熟識爲果相,即簡余善惡﹝名言﹞果,及七識現行果,及七識種子果,皆非是此中果相所攝。即唯取第八識現行,及能生自第八識名言無記種子,爲果相體。此第八識現﹝行﹞及名言種子,爲善惡業所感得故。此第八識現行及種,名爲業果也。若因相、自相,即通取一切法爲因相,合此因果以爲自相也。
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種爲果相,果相種狹,唯業所招,方名爲果,即是第八親名言種,是果種體。言「唯業果」,釋所以也。
[92] 《樞要》卷中雲︰
准此中雲:叁相俱唯現行。現可見故,執持勝故,從勝爲相。《攝論》﹝卷一、兩《釋》﹞第二卷以種爲因相,諸法因緣故﹝如雲「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(藏文作「sbyor-ba」)爲果性故」。又雲「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,于一切時,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」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二雲「最勝因者,所謂種子。阿賴耶識能攝持此,故能與彼而作生因,非唯攝受。(藏文作「phan ”dogs pa」,亦可譯作「攝益」。)要由攝持熏習功能,方爲因故。因相:即是增盛作用、熏習功能(藏文作「dvos po”i rkyen gyis byed pa”i nus pa」。意爲「由實緣能作之功能」)、能爲因性,現前能生雜染法故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、略說初能變叁相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