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顯七識等諸現行法,亦名爲「因」,亦名「能變」。故二習氣,各舉能熏諸因緣體辦體生果者名「因能變」。故轉變之義,通現種也。種因變,唯在第八;現因變,通余七識;不說我見熏習種子[55],離此二外[56],無別體故,于名言中別離出故,不能別招後果生故。
言「異熟」者,如前已說[57]。「異熟習氣」,唯依士釋,果是「異熟」,因名「習氣」故。第八,唯果變,而非因[58];種子,因變而非果;現七識亦因,亦果能變;前六識中異熟無記心等,同第八識,唯果能變,非能熏故;至下[59]當知。
問︰既說現行爲因能變,種子何故非果能變?對誰名因?
答︰此中果變謂有緣法[60],能變現義,故種子非[61]。若體是果,而能轉變,種子亦是[62]。今論但說有「八識生,現種種相」[63],故知但說現行果法,名果[64]能變,由[65]以變現名能變故,種子但以轉變名變。
「等流能變」,或是持業,或依士釋。「異熟能變」唯依士釋[66]。叁熏習等,下自當說[67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依標解中,第一明因能變訖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六六 二、果能變:謂前二種習氣力故,有八識生現種種相。
【疏翼】
第二依標解中,第二明果能變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即前二因所生現果,謂有緣法能變現者,名「果能變」,非因所生皆名爲果能變。不爾,種子應名「果能變」,自相生故[68]。此果能變,即自證分,能變現生見相分果。
此言「變」者,與前不同[69],是有緣變[70],變現爲義。識中種子,果之所變,識所緣故[71]。由前等流能變力故,八識叁性因緣果生;由前異熟能變力故,除第七識,余之七識無記果生。舉因顯果,無記之法,體性羸劣,要等流、異熟二因所生名果能變,余則不爾。
「種種相」者,顯相應等見、相法,五蘊非一,言「種種」也。
若種子,唯轉變,名變;若第八識,唯變現,名變;若能變七識,得二變名。此前所說,並在因位有漏之心。若在因位,無漏之心[72]唯第六、七;種及現行,唯有等流因果能變。若佛果位,八識現行,唯有等流果能變攝,以在果位不熏習故;其諸種子,名因能變,生自類種及現行故[73]。叁界具幾,如理應思[74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別解能變義中,第二依標解訖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六七 等流習氣爲因緣故,八識體相,差別而生。
【疏翼】
第二別解能變義中,第叁總料簡。文分爲二︰一、料簡初能變,二、料簡次能變。初中又二︰一、明生何及如何生,二、明起何果。此初中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後、總料[75]簡前因能變等流習氣。
習氣[76]者,種子也。必有其果,未知生何、如何生果、能起何果,即有叁義。今顯所生,通于八識[77],能爲因緣生八識也[78]。
「體」,謂體性,「相」,謂相狀,自證、見、相,俱名爲識[79]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六八 名等流果,果似因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料簡初能變中,第二明起何果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顯是何果。
釋等流義,爲因緣生。因緣之法,必同性故[8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料簡初能變訖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六九 異熟習氣爲增上緣,感第八識,酬引業力,恒相續故,立異熟名。
【疏翼】
第叁總料簡中,第二料簡次能變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明生何及如何生,二、明起何果。初又分二︰一、明生第八識,二、明生前六識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前因能變中,言異熟習氣,既是種子,未知生何、如何生。今顯增上緣生,不親生故。所生真異熟者,唯第八識。增上緣生,性不同故,唯第八識是總果故,是果之主,余果方生,主引生故。由強勝業引總果已[81],余別弱業,方能生果。據其勝業名引,引余業生故。報亦名引,引余果故。業勝名引,果無間故,說「恒相續」。由恒相續,及是引果,立「異[82]熟」名,余法不[83]爾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七○感前六識,酬滿業者,從異熟起,名異熟生;不名異熟,有間斷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明生何及如何生中,第二明生前六識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顯異熟因所生未盡。
即明亦感前之六識,俱增上緣。此是別果,故業名「滿」。「引」如作模,「滿」如填彩。以此六識,從第八識真異熟起,名「異熟生」。以非是主,有間斷故,不名真異熟。成圓果事,具足果事,名之爲「滿」。亦通因果,皆有滿義,業勝名「滿」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明生何,及如何生訖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七一 即前異熟及異熟生,名異熟果,果異因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料簡次異熟能變中,第二明起何果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明異熟果及釋異熟,二、明能變果識爲真異熟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釋生何果。
言異熟果及釋異熟。因是善惡,果無記故,別從總稱,二種俱名異熟果,即由知前所說[84]故。其第七識,非異熟種之所引生,因位唯染[85],果無漏故。
問︰六識報者,非真異熟,名異熟生者,善等叁性法應名「異熟」生?並從真實異熟起故。
答曰︰不然。《對法》第五說︰若法是異熟,從異熟起者,名「異熟生」[86]。善等唯[87]從彼起,不是異熟,故不名「異熟生」。
若爾[88],即真異熟從自前念及種起故,應名異熟生?合具二義故!
答曰︰可然。如《瑜伽》六十叁〈有心地〉[89],廣說如彼[90]。
今應義釋︰若法異熟,從異熟起,無間[91]斷、遍者,名爲異熟,名「異熟生」。若法異熟,從異熟起,有間、不遍者,名「異熟生」,不名異熟。若法非異熟,有間、不遍,雖從異熟起,不名異熟,不名「異熟生」。若法有漏,依異熟者,可名異熟生,不名異熟。有漏種子,皆名異熟生。由是,無漏種子不名「異熟生」,體[92]非有漏,不同性故。若法有爲,依異熟有,不名異熟,名「異熟生」,因中無漏,並名「異熟生」。
故五十七雲︰二十二根一切,皆有異熟種子[93]。由是,佛果諸無漏法非「異熟生」。若法緣合,與本性別,變異而熟,果始能生,名「異熟生」;即一切有爲,皆「異熟生」,故具知根[94]名「異熟生」。
今五義中,取第一義,唯第八識,不取于余[95]。
【論文】
二‧一七二 此中且說我愛執藏──持雜染種,能變果識──名爲異熟,非謂一切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起何果中,第二明能變果識爲真異熟。
【述記‧卷十二】
雖異熟果通七識有,今初能變,唯真異熟,我所藏故,持染種故,名真異熟。非說一切業所感者,皆初能變。
「持雜染種」,即顯善惡業果名識。「能變果識」者,顯此非是能變之中因能變也,不能熏故。「我愛執藏」,顯初名也[96]。言「異熟」者,或異時而熟,或變異[97]而熟,或異類而熟,或異熟因所招,名異熟果[98]。
前二、無文解;第叁、第四,依士釋,或持業釋,異熟即果故。然下十因得五果處,彼自料簡,故今不述,如第八卷[99]。
此中所言「異熟生」者,一切色法,非第八品,亦異熟生。此但舉心,心爲勝故[10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叁種叁判本頌之第一種叁判中,初一頌半略釋外難總標識相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謂長行解釋。
[2] 即「若唯有識,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、法」?
[3] 即初一頌半「由假說我法,有種種相轉;彼依識所變,此能變唯叁。
謂異熟思量,及了別境識」之後叁句。
[4] 「即分」,《金藏》作「分之」。
[5] 即一、解初句,二、解後二句。
[6] 見《述記》卷二,如雲︰
頌中「唯」言,顯其二義︰一、簡別義:遮虛妄執,顯但有識,無心外境。二、決定義:離增減數──略唯決定有此叁故,廣決定有八種識故。
本論卷七雲︰
「唯」言,爲遮離識實物,非不離識心所法等。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》卷一初雲︰
「唯」者,獨但簡別之義;「識」者,了別诠辨之義。唯有內心,無心外境,立「唯識」名。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九、略辨識相彰能變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