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7] 即「謂異熟、思量,及了別境識」。
[8] 「現行」二字,《金藏》無。
[9] 「阿賴耶」,梵文爲「alaya」;藏文爲「kun gźi」。
[10] 「時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1] 「毗播迦」,梵文爲「vipaka」;藏文爲「rnam par smin pa」。
[12] 「毗」,梵文爲「vi」。
[13] 「播迦」梵文爲「paka」。
[14] 「阿陀那」,梵文爲「adana」;藏文爲「len pa」。
[15] 「雲」字,靈泰《抄》牒文、《金藏》作「名」。
[16] 《金藏》作「通初二位」,余作「亦通初位」。
[17] 「住」字,《金藏》同于金陵本,余作「位」。
[18] 《樞要》卷中雲︰
又十叁住︰初名通九,第叁名通十叁,「異熟」名,該十二,故名爲「多」。依生死系,故唯取此﹝與七地分別﹞。此二解,依﹝與二乘﹞不共所緣,以叁性境爲所緣者,不說二乘。二乘回趣,亦此所攝。《疏》中二解﹝即說因及五位二解﹞,通叁乘解。以上簡自﹝所有﹞名。
心,即簡意二不名心等所以,與「阿陀那」名等故。「意」名,不及第七,故不取之,又簡他識。「多」者,相續義,一切時行,名之爲「多」,多時行故。「異熟」者,業果,五果中異熟果。六識雖有異熟,而非多;第七雖多﹝時行﹞,非異熟;故唯此名「多」。又「多」者,廣義,即是總義,異熟之義,雖通六識,非總報主,不立「多」名;第七雖多,非異熟;故名「異熟」,余識不名。
[19] 如《樞要》卷中說︰
四十九立七地︰「一、種姓地,二、勝解行地,叁、淨勝意樂地,四、行正行地,五、決定地,六、決定﹝行﹞地,七、到究竟地。」四十七︰「種姓、勝解行、極喜、增上戒、增上心,叁慧──覺分、谛、緣起──無相有功用、無相無功用,及以無礙解、最上菩薩住、最極如來住。」「種姓地」,即種姓住。「勝解行地」,即勝解住。「淨勝意樂地」,即極歡喜住。「行正行地」,即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叁種增上慧、有加行功用無相住。「決定地」,即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。有叁決定︰一、種姓定,二、發心定,叁、不虛行定。此地菩薩墮在第叁決定中故,「決定行地」,即無礙解住。「到究竟地」,即最上成滿菩薩及如來住合立。其「阿賴耶」名,在前四地;「毗播迦」名,通六地半;第七地中,攝第十地菩薩故;「阿陀那」名,貫通七地;然依雜染位多分異熟,通阿賴耶故。
[20] 「識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21] 「是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22] 「恒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也」字。
[23] 《樞要》卷中雲:
又「思量」者,簡他識,如《疏》,又簡自。何故此名?意有二義︰一者、依止名意,二者、思量名意。何故名思量,不名依止?依止之名,是共他故,今不共故。又依止名,兼他顯自,以能依止顯所依故。「思量」之名,自行相義,以行相﹝見分﹞顯體。以緣少故,相續恒起,行相深遠,名之爲「審」。故以思量行相而顯自性,不名依止。又現正思量,名之爲意。
《對法》第二︰「無間覺義,是意﹝義﹞。」即次第滅根。今此思量,呈現正思量,簡無間故,言「恒」故,顯此思量恒現在故。又簡自名,何故不名心識,而獨名意?《百法》等說識有八種。﹝《瑜伽》卷六十叁﹞〈有心地〉﹝即〈決擇分‧叁摩呬多地〉﹞說八並名心﹝「此中諸識皆名心、意、識」﹞故。以恒審思量﹝「于一切時執我、我所,及我慢等思量爲性」﹞之義,勝余名故。若恒集起﹝「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」﹞名心,不及第八。若了境﹝「謂于境界了別爲相」﹞名識,不及余六。故以「意」名而標自稱,不說心、識。由此簡他識有二義︰余識非恒及非審故。如《疏》中解。第二、此中心、識不及八、六故,自識思量之用,勝心識故。簡自名中,亦有二︰一、不唯依止解意,非諸論中依止之義,他之共故。二、顯常現在,故非無間覺。
[24] 謂除佛之六識以外,多分粗故。
[25] 謂六、七二能變識。
[26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舉七通淨名,顯第八亦通淨,阿陀那識是。舉異熟染名,顯六、七二﹝識﹞亦唯染也。此約叁能變識互顯也。
[27] 《樞要》卷中雲︰
又「了境」者,一、約見分行相而顯自體。二、簡他識有四義︰一、易知故:嬰孩之屬皆知有故,二、共許有故,叁乘通許,叁、行相粗故,四、 所緣粗故。唯﹝前﹞六名「了境」,余﹝二﹞不得名。又自可名爲心、意,何故但名識,不名心意等?以了境之行相粗故易知,顯其自性,心、意,不爾。眼識等名心,義難知故。﹝《瑜伽》卷六十叁﹞〈有心地〉,即〈決擇分叁摩呬多(梵文爲「samahita」)地〉﹞說八並名心﹝意識﹞。《對法》﹝卷二﹞說無間覺、意﹝原文爲「無間覺義,是意義」﹞,故簡自名。又不名「異熟」名等,顯「異熟」等名,相難知故,多分非彼。自余別義,如《對法抄》﹝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﹞及別章﹝《大乘義林章》卷叁〈唯識章〉﹞說。
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以十門分別八識雲︰
一、體﹝性﹞:五法中體,有說︰五識唯有漏,唯分別、相攝。有說︰通無漏,及余二﹝名及正智﹞。若有漏,如前二法。無漏者,正智攝。《唯識論》﹝卷八﹞說無漏能所诠、見,及有爲相分皆正智故﹝原文爲「無漏心等離戲論故,但總名正智,不說能所诠」﹞。叁性之體,准此二說應知。﹝約依他與圓成可有二說。﹞
二、釋名者,《唯識》﹝卷四﹞說第七、八,持業釋,藏即識故;眼等六,依士釋,依眼之識故﹝原文爲「是識,聖教別名『末那』,恒審思量勝余識故。此名,何異第六意識?此,持業釋。如藏識名。識即意故,彼依主釋,如眼識等。識異意故,然諸聖教恐此濫彼,故于第七但立『意』名。又標『意』名,爲簡心識積集、了別劣余識故,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爲近所依故,但名『意』」﹞。
叁、所依多少:謂因緣、等無間緣、增上緣依。如《唯識》﹝卷四﹞解第七識中解:何故所緣緣非依者,無依用故,非極有力引生心故。
四、心所相應多少者,如前﹝《唯識》卷叁、卷四、卷五﹞解八識處各有諸說。
五、﹝善等﹞叁性各別,說與心所相應多少。
六、叁受:如唯識第五解六識別說。
七、二障所依:如《唯識》第十解二障處各有﹝頓、漸﹞二說。
八、轉識得智:如《唯識》第十、《佛地》第叁、《攝論》﹝兩釋﹞卷九等。然《唯識》﹝卷十﹞有五識唯有漏師、得成所作智體二﹝「有義」﹞說。
九、何界地後轉四智生者,如《唯識》﹝卷七﹞解四緣﹝中等無間緣﹞處。
十、具緣多少者,如《唯識》第八有自他諸識四分互﹝爲所﹞緣多少,然一約叁緣﹝「現起分別展轉相望、容作叁緣。無因緣故」﹞等。
〈唯識章〉則多約唯識觀分別。
[28] 即第六句。
[29] 「解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釋」。
[30] 「二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31] 「也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32] 即「出必由戶」之由。
[33] 「及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變」。
[34] 謂本無始故。
[35] 由隱之顯義。
[36] 「現氣分」謂現行氣分。
[37] 「熏習」或作潤澤。
[38] 親因與果性類相同,如章符印,名等流種。
[39] 「同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自」。
[40] 但諸法自性是否轉變?小乘與大乘不同,即小乘執自性爲因緣外獨
有,或離意言外別有境相,即遍計所執性常一法我。如《大毗婆沙
論》卷叁十九雲︰
問︰諸行自性有轉變不?設爾,何失?若有轉變,雲何諸法不舍自相?若無轉變,雲何此中說有住異?
答︰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。
問︰若爾,何故此中說有住異?
答︰此中住異是老別名,非謂轉變。如生名起,無常名盡,老名住異,應知亦然。複次,有因緣故,說無轉變;有因緣故,說有轉變。有因緣故無轉變者,謂一切法各住自體、自我、自物、自性、自相,無有轉變。有因緣故有轉變者,謂有爲法得勢時生,失勢時滅;得力時生,失力時滅;得士用時生,失士用時滅;得增上時生,失增上時滅;得功能時生,失功能時滅;熾然時生,萎歇時滅;增進時生,衰退時滅;興舉時生,墮落時滅;猛利時生,遲鈍時滅;滋茂時生,枯萃時滅;和合時生,離散時滅;故有轉變。
複次,轉變有二種︰一者、自體轉變,二者、作用轉變。若依自體轉變說者,應言諸行無有轉變,以彼自體無改易故。若依作用轉變說者,應言諸行亦有轉變──謂法未來未有作用;若至現在,便有作用;若入過去,作用已息;故有轉變。
複次,轉變有二種︰一者、自體轉變,二者、功能轉變。若依自體轉變說者,應言諸行無有轉變,以彼自體無改易故。若依功能轉變說者,應言諸行亦有轉變。謂未來世有生等功能、現在世有滅等功能、過去世有與果功能,故有轉變。
複次,轉變有二種︰一者、物轉變,二者、世轉變。若依物轉變說者,應言諸行無有轉變,以物恒時無改易故。若依世轉變說者,應言諸行亦有轉變。謂有未來、現在、過去,世改易故。既有轉變,說有異相,無違理失。
而大乘《攝論‧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九、略辨識相彰能變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