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显七识等诸现行法,亦名为「因」,亦名「能变」。故二习气,各举能熏诸因缘体办体生果者名「因能变」。故转变之义,通现种也。种因变,唯在第八;现因变,通余七识;不说我见熏习种子[55],离此二外[56],无别体故,于名言中别离出故,不能别招后果生故。
言「异熟」者,如前已说[57]。「异熟习气」,唯依士释,果是「异熟」,因名「习气」故。第八,唯果变,而非因[58];种子,因变而非果;现七识亦因,亦果能变;前六识中异熟无记心等,同第八识,唯果能变,非能熏故;至下[59]当知。
问︰既说现行为因能变,种子何故非果能变?对谁名因?
答︰此中果变谓有缘法[60],能变现义,故种子非[61]。若体是果,而能转变,种子亦是[62]。今论但说有「八识生,现种种相」[63],故知但说现行果法,名果[64]能变,由[65]以变现名能变故,种子但以转变名变。
「等流能变」,或是持业,或依士释。「异熟能变」唯依士释[66]。三熏习等,下自当说[67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依标解中,第一明因能变讫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六六 二、果能变:谓前二种习气力故,有八识生现种种相。
【疏翼】
第二依标解中,第二明果能变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即前二因所生现果,谓有缘法能变现者,名「果能变」,非因所生皆名为果能变。不尔,种子应名「果能变」,自相生故[68]。此果能变,即自证分,能变现生见相分果。
此言「变」者,与前不同[69],是有缘变[70],变现为义。识中种子,果之所变,识所缘故[71]。由前等流能变力故,八识三性因缘果生;由前异熟能变力故,除第七识,余之七识无记果生。举因显果,无记之法,体性羸劣,要等流、异熟二因所生名果能变,余则不尔。
「种种相」者,显相应等见、相法,五蕴非一,言「种种」也。
若种子,唯转变,名变;若第八识,唯变现,名变;若能变七识,得二变名。此前所说,并在因位有漏之心。若在因位,无漏之心[72]唯第六、七;种及现行,唯有等流因果能变。若佛果位,八识现行,唯有等流果能变摄,以在果位不熏习故;其诸种子,名因能变,生自类种及现行故[73]。三界具几,如理应思[74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别解能变义中,第二依标解讫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六七 等流习气为因缘故,八识体相,差别而生。
【疏翼】
第二别解能变义中,第三总料简。文分为二︰一、料简初能变,二、料简次能变。初中又二︰一、明生何及如何生,二、明起何果。此初中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后、总料[75]简前因能变等流习气。
习气[76]者,种子也。必有其果,未知生何、如何生果、能起何果,即有三义。今显所生,通于八识[77],能为因缘生八识也[78]。
「体」,谓体性,「相」,谓相状,自证、见、相,俱名为识[79]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六八 名等流果,果似因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料简初能变中,第二明起何果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显是何果。
释等流义,为因缘生。因缘之法,必同性故[8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料简初能变讫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六九 异熟习气为增上缘,感第八识,酬引业力,恒相续故,立异熟名。
【疏翼】
第三总料简中,第二料简次能变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明生何及如何生,二、明起何果。初又分二︰一、明生第八识,二、明生前六识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前因能变中,言异熟习气,既是种子,未知生何、如何生。今显增上缘生,不亲生故。所生真异熟者,唯第八识。增上缘生,性不同故,唯第八识是总果故,是果之主,余果方生,主引生故。由强胜业引总果已[81],余别弱业,方能生果。据其胜业名引,引余业生故。报亦名引,引余果故。业胜名引,果无间故,说「恒相续」。由恒相续,及是引果,立「异[82]熟」名,余法不[83]尔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七○感前六识,酬满业者,从异熟起,名异熟生;不名异熟,有间断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明生何及如何生中,第二明生前六识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显异熟因所生未尽。
即明亦感前之六识,俱增上缘。此是别果,故业名「满」。「引」如作模,「满」如填彩。以此六识,从第八识真异熟起,名「异熟生」。以非是主,有间断故,不名真异熟。成圆果事,具足果事,名之为「满」。亦通因果,皆有满义,业胜名「满」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明生何,及如何生讫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七一 即前异熟及异熟生,名异熟果,果异因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料简次异熟能变中,第二明起何果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明异熟果及释异熟,二、明能变果识为真异熟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释生何果。
言异熟果及释异熟。因是善恶,果无记故,别从总称,二种俱名异熟果,即由知前所说[84]故。其第七识,非异熟种之所引生,因位唯染[85],果无漏故。
问︰六识报者,非真异熟,名异熟生者,善等三性法应名「异熟」生?并从真实异熟起故。
答曰︰不然。《对法》第五说︰若法是异熟,从异熟起者,名「异熟生」[86]。善等唯[87]从彼起,不是异熟,故不名「异熟生」。
若尔[88],即真异熟从自前念及种起故,应名异熟生?合具二义故!
答曰︰可然。如《瑜伽》六十三〈有心地〉[89],广说如彼[90]。
今应义释︰若法异熟,从异熟起,无间[91]断、遍者,名为异熟,名「异熟生」。若法异熟,从异熟起,有间、不遍者,名「异熟生」,不名异熟。若法非异熟,有间、不遍,虽从异熟起,不名异熟,不名「异熟生」。若法有漏,依异熟者,可名异熟生,不名异熟。有漏种子,皆名异熟生。由是,无漏种子不名「异熟生」,体[92]非有漏,不同性故。若法有为,依异熟有,不名异熟,名「异熟生」,因中无漏,并名「异熟生」。
故五十七云︰二十二根一切,皆有异熟种子[93]。由是,佛果诸无漏法非「异熟生」。若法缘合,与本性别,变异而熟,果始能生,名「异熟生」;即一切有为,皆「异熟生」,故具知根[94]名「异熟生」。
今五义中,取第一义,唯第八识,不取于余[95]。
【论文】
二‧一七二 此中且说我爱执藏──持杂染种,能变果识──名为异熟,非谓一切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起何果中,第二明能变果识为真异熟。
【述记‧卷十二】
虽异熟果通七识有,今初能变,唯真异熟,我所藏故,持染种故,名真异熟。非说一切业所感者,皆初能变。
「持杂染种」,即显善恶业果名识。「能变果识」者,显此非是能变之中因能变也,不能熏故。「我爱执藏」,显初名也[96]。言「异熟」者,或异时而熟,或变异[97]而熟,或异类而熟,或异熟因所招,名异熟果[98]。
前二、无文解;第三、第四,依士释,或持业释,异熟即果故。然下十因得五果处,彼自料简,故今不述,如第八卷[99]。
此中所言「异熟生」者,一切色法,非第八品,亦异熟生。此但举心,心为胜故[100]。
【疏翼】
以上三种三判本颂之第一种三判中,初一颂半略释外难总标识相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谓长行解释。
[2] 即「若唯有识,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、法」?
[3] 即初一颂半「由假说我法,有种种相转;彼依识所变,此能变唯三。
谓异熟思量,及了别境识」之后三句。
[4] 「即分」,《金藏》作「分之」。
[5] 即一、解初句,二、解后二句。
[6] 见《述记》卷二,如云︰
颂中「唯」言,显其二义︰一、简别义:遮虚妄执,显但有识,无心外境。二、决定义:离增减数──略唯决定有此三故,广决定有八种识故。
本论卷七云︰
「唯」言,为遮离识实物,非不离识心所法等。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》卷一初云︰
「唯」者,独但简别之义;「识」者,了别诠辨之义。唯有内心,无心外境,立「唯识」名。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九、略辨识相彰能变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