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七、法執緣自心,外境實無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主宰等。又情、非情別。

  

  《佛地經論》卷七,約叁性分別門顯示法執爲我執本,及相、見二

  

  分上,成爲法執所以雲︰

  

  諸我執等煩惱障體唯在不善、有覆無記中有。若法執等,所知障體,亦在無覆無記心中,二乘無學亦現行故,無學位中無有不善有覆無記,此就二乘名爲無覆。若望菩薩,是染汙故,亦名有覆。故所知障,亦名無覆,亦名有覆,一體二名,所望別故。煩惱障中,有所知障,是所依故,必執有法而計我故。體雖無二,而用有別,如一識體,取境用多。由此熏生一種子體,亦有多用。起時雖俱,而漸次斷,聖道勢力有分齊故。

  

  若所知障,就二乘說無覆無記,四無記中,何無記攝?異熟生攝。以從異熟識生起故。

  

  若爾,何者非異熟生?如增上緣,余所不攝皆此攝故。威儀﹝工巧事業﹞等心不堅執故,非普遍故,無二障體。

  

  若善無覆無記心中,無法執者,雲何不能了達法空?亦無我執,雲何不能了達生空?此既由與第七識中我執俱故,不達生空,亦應由與第七識中我執俱故,不達法空,既似相分、見分﹝顯現﹞而起。雲何不名法執所攝?諸佛菩薩無漏智等亦有二分,雲何非執?是故緣生相分、見分,依他起攝。若于此上,妄計心外,或定性有,方名爲執﹝本《唯識論》卷八雲「有義一切心及心所,由熏習力所變二分從緣生故,亦依他起。遍計依斯妄執定實有、無,一、異,俱、不俱等,此二,方名遍計所執﹞。故所知障在第七者,遍與六識叁性心俱,非相應品。

  

  [10] 「唯有」,《金藏》作「有唯」。

  

  [11] 本論卷八及《述記》卷五十謂安慧等說。

  

  [12] 謂護法正義。

  

  [13] 見本論卷一俱生我執說。

  

  [14] 本論卷四說第二能變雲:

  

  應言此意但緣彼識見及相分,如次爲我及我所,相見俱以識爲體故,不違聖說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非余。彼無始來一類相續似常、一故,恒與諸法爲所依故;此唯執彼爲自內我,乘語勢故,說「我所」言。或此執彼是我之我,故于一見義說二言。若作是說,善順教理。多處唯言有我見故,我、我所執不俱起故。

  

  又,《樞要》卷中另設兩問答︰

  

  問︰第七影像攝相歸見,可名有覆,攝影歸質,可名無覆,亦應攝相歸見,名爲分別!攝影歸質,得名異熟!答︰不離見故,性類可同。非是能緣,不從分別。托質方起,可從無覆。非業果故,不從異熟。

  

  問︰非是能緣,不從分別,有覆應爾;非是業果,不從異熟,無覆應然。答︰性通多法,二性可從。見、果,義局,不從分別及名異熟。

  

  [15]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謂計色是我,我有諸色;色屬于我,我在色中。如是計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我,我有識等;識等屬我,我在識等中。幾是我見?幾我所見?答︰五是我見,十五是我所見。謂計色是我,計受、想、行、識、是我,此五是我見。余十五,是我所見。何因十五是我所見?相應我所故,隨轉我所故,不離我所故。相應我所者,謂我有色,乃至我有識。所以者何?由我與彼相應﹝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七雲「『相應』者,不乖返,相順義」﹞,說有彼故。不離我所者,謂我在色中,乃至我在識中。所以者何?彼計實我處在蘊中,遍體隨行故。

  

  [16] 「五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五」,余作「二」。

  

  [17]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七雲︰

  

  不別分別我所起處,故成二十。亦分別彼我所起處,成六十五句︰謂計色爲我,我有受,受屬我,我在受中,如是乃至我有識,識屬我,我在識中。色蘊爲我,四蘊爲所,是計色我之我所故。蘊各有十二我所見,並我十叁;五蘊各然,成六十五。五句我見,六十我所。

  

  [18] 《瑜伽》卷八十八雲︰

  

  又依分別薩迦耶見,立二十句,不依俱生。

  

  [19] 謂本論卷一說我執有二。

  

  [20] 本論卷八雲︰

  

  有義: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,皆能遍計,虛妄分別爲自性故,皆似所取、能取現故,說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子爲所緣故。

  

  《述記》卷五十一雲︰

  

  此安慧等執。即通叁性有漏之心無非執者,五、八識唯有法執,七唯有人,六通二種。

  

  [21] 護法正義于前曾引。相續執唯在第七識,所由有二︰一、緣少故,

  

  二、由行相深及相續故。亦參看《述記》卷四解俱生我執文。 

  

  [22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下解「起自心相執爲實法」,准此可知。

  

  [23] 謂同卷一說我執中之第二解。如說:

  

  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相或總,或別,起自心相,執爲實我。

  

  [24] 見《涅槃經》卷十叁雲:

  

  世尊!諸外道等種種說有常、樂、我、淨,當知定有常、樂、我、淨﹝依上文所說,即當知定有我﹞。世尊!以是義故,諸外道等亦得說言我有真谛。佛言︰善男子!若有沙門婆羅門有常、有樂、有淨、有我者,是非沙門、非婆羅門。何以故?迷于生死,離一切智大導師故。如是沙門婆羅門等沈沒諸欲,善法羸損故。是諸外道系在貪欲、瞋恚、癡獄、堪忍愛樂故……。

  

  [25] 「法」,謂法相。

  

  [26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我有作用,佛性不然,故不可計爲我也。以變相故,前名緣蘊,計法無違。

  

  [27] 「親所取」,謂相分。

  

  [28] 本論卷一雲︰

  

  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,或總,或別。

  

  今雲︰

  

  在第六識緣識所變蘊、處、界相,或總,或別。

  

  [29] 「處、界」,《金藏》作「處、界」,余作「界、處」。

  

  [30] 「品」字,金陵本誤作「中」。

  

  [31] 本論卷九雲︰

  

  觀非安立谛有叁品心︰一、內遣有情假緣智:能除軟品分別隨眠。二、內遣諸法假緣智:能除中品分別隨眠。叁、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:能除一切分別隨眠。

  

  [32] 《述記》卷四雲︰

  

  無始串習,體相微隱。

  

  故《十地》﹝卷十一﹞雲:

  

  遠隨現行故,不作意緣故,是俱生義,故名爲細﹝彼經說六種隨逐︰一、不斷隨逐,二、遠時隨逐,叁、一身生隨逐,四、不實隨逐,五、微細隨逐,六、離若隨逐﹞。

  

  [33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亦如初地有入、住、出心。若入心則非諸見惑,住、出心,則除斷細法執。

  

  [34] 「顯法空」叁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35] 「非諸」二字,靈泰《抄》牒文、《金藏》作「非諸」,余作「斷」。

  

  [36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如不斷惑道根本後得智,皆是遊觀,或遊諸等至定。爲調心故,亦是遊觀。如佛十力前四無畏,本是遊觀。無漏,是勝進道。然勝進道有二種︰有一類即四道中勝進道,爲進道品,勝前進後。有一類別別勝進道,即佛十力等皆是別別勝進道。

  

  [37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意說五識無法執,不可言十地斷。據五識中俱生所知障,亦得與第六識中﹝俱生﹞法執同十地斷。

  

  [38] 本論卷八雲:

  

  計度分別能遍計故。

  

 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四雲:

  

  由有顯示﹝即計度﹞,隨念分別所雜糅故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二雲︰

  

  唯一意識由叁分別,故有分別。叁分別者,謂自性分別、隨念分別、計度分別。

  

  [39] 謂卷九。

  

  [40] 謂五識俱生之所知障品。

  

  [41] 「品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42] 本論卷九雲:

  

  雖初地所斷,實通二障,而異生性障,意取所知。說十無明非染汙故,無明,即是十障品愚。

  

  [43] 此謂分別法執。

  

  [44] 本論卷九雲︰

  

  眼等五識無分別故,法見、疑等,定不相應,余由意力皆容引起。

  

  《佛地論》卷七雲︰

  

  阿賴耶識既無法執,余轉識中異熟果者,亦應如是,性類同故。于五識中亦無法執,無有猛利分別用故,不推求故﹝七分別中爲「任運分別」。叁界心、心所虛妄分別故。叁分別中,一說亦非「自性分別」。以自性分別屬七分別中「有相分別」故。一說亦是。「依色根故」﹞。

  

  《攝論》﹝卷二﹞說能遍計心,唯是意識﹝原文爲「當知意識是能遍計。有分別故」﹞。故知五識不緣遍計所執自性。如無分別,無推求見,不能計我,故亦不能計度諸法,然由意識計我計法,起愛、恚等,引五識中非見所攝愛、恚等起,而有愛、恚、無明等法,二障所攝。是故二執分別推求,唯在第六、第七意識。若愛、恚等非見所攝,不推求者,亦在五識。

  

  如是五識中既有俱生法別,亦有第六識所引愛恚等煩惱,爲七分別中任運分別,與第八識亦屬虛妄分別。

  

  本論卷八雲︰

  

  有漏心等不證實故,一切皆名虛妄分別。雖似所取能取相現,而非一切能遍計攝。

  

  [45] 「勝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冥」。

  

  [46] 「故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47] 「名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言」。

  

  [48] 本論卷一及《述記》卷四說我執中解,舉第七識緣第八識「心相二

  

  重」爲例雲︰

  

  此第七識本質,即以第八爲境。由似一、常、似實我相,故緣第八,七我恒行。影像相中,亦無實我,唯似第八,是第七識自心之相。若從見說,名染無記。若從本說,名淨無記。以許染淨,故﹝余藏作「淨染」二字﹞雜種所生。執此自心所變之相以爲常一,不稱境故,名爲執也。不稱本質,名爲執者,五識亦名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七、法執緣自心,外境實無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