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叁、破名句文身爲實有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風鈴等。

  

  [27] 「語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內」。

  

  [28] 「句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29] 《樞要》卷中雲︰

  

  次雲:直以理逐,如彼風鈴不能生名等故,我風等聲,亦不能诠。

  

  [30] 「名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31] 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32] 《俱舍論光記》卷二十二雲︰

  

  且如古者謂有智人,于九義中共立一瞿聲﹝梵文爲「go」﹞爲能诠定量,此即引證。故有頌言︰言九義者,一、方,二、獸,叁、地,四、光,五、言,六、金剛寶,七、眼,八、天,九、水。

  

  [33] 《樞要》卷中例風鈴聲生名雲︰

  

  量雲︰汝風鈴等聲應生名。聲攝故。如內語聲。

  

  [34] 「段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假」。

  

  [35] 「非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非」,余作「知」。

  

  [36] 「離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體」字。

  

  [37] 「矜故」,《金藏》作「憐汝」。

  

  [38] 《樞要》卷中雲:

  

  言「天愛」者,梵言「沒佉﹝梵文爲「mudha」;藏文爲「glen pa」﹞」,此名爲「愚」。愚有叁名︰一、提婆﹝梵文爲「deva」﹞,此雲「天」。二、塱縛﹝梵文爲「nirbhasa」﹞,平聲呼之,此雲「光明」。叁、缽刺阇缽底﹝梵文爲「purusapati」﹞,此雲「生主」。「缽刺阇」,生也,「缽底」,主也,舊雲「世主」也。

  

  「摩诃波阇波提」名「大生主」是也,此即梵王。世間之勝,莫過于天;世間之劣,莫過愚者;喚愚爲天,調之故也;如喚奴爲郎君等。光明者,照了義;愚人癡暗,調喚爲光明;如名貧人爲「富財物」,亦如喚鈍人爲「聰明物」。梵王,皆計爲父,由彼所生,但知端坐,雖能生一切,都無動作,癡人喻彼雖被驅使,百種皆作,都無所知,無少別識;劣從勝號,名曰「生主」。此癡,天可憐,故名「天愛」也,余義同常。

  

  [39] 「下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此」。

  

  [40] 「也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41] 「斫刍」,梵文爲「caksu」。

  

  [42] 「目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自」。

  

  [43] 「未」字,金陵本、《續藏》誤作「末」。

  

  [44] 「利」,《金藏》作「利」,余誤作「和」。

  

  [45] 「阿薩利縛」,梵文爲「anasravaie」,即無漏。

  

  [46] 「無」字,原作「有」,今依梵音改。

  

  [47] 「者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故」。

  

  [48] 《俱舍論光記》卷二十二雲︰

  

  梵雲「便膳那」﹝梵文爲「vyabjana」﹞,唐言「文」,是能彰顯義,近顯名、句,遠顯于義。

  

  [49] 《俱舍論光記》卷二十二雲︰

  

  梵雲「惡剎羅」﹝梵文爲「aksara」﹞,唐言「字」,是不流轉義,謂不隨方流轉改易。亦是能彰顯義,能近彰名、句,遠顯義也。今以字用釋其文,字即文異稱也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二雲︰

  

  此複名字。無異轉故。所以者何?如眼名眼,異此名外更有照、了、導等異名改轉。由彼同顯此想故。非裒、壹等字離裒、壹等差別外,更有差別能顯此字,故無異轉,說名爲字。無異轉者,謂不流變。

  

 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如〈悉昙章〉︰何等字聲?其惡﹝即「裒」﹞、阿等字聲,更不可改轉故。

  

  [50] 「後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複」。

  

  [51] 《對法》卷二原文雲︰

  

  自性、差別,及此二言,總攝一切。如是一切,由此叁種之所诠表,是故建立此叁爲名、句、文身。

  

  [52] 《瑜伽》卷五十二原文爲:

  

  雲何名身?謂依諸法自性施設,自相施設,由遍分別,爲隨言說,唯建立想﹝ 藏文德格版作「miv ”tsam」,疑應作「miv can」﹞,是謂名身﹝《俱舍論》卷五雲「應知此中名謂『作想』(梵爲「sajjba karana」;藏爲「miv byed pa」),如說名聲、香、味等想」。《光記》卷二十二解雲「梵雲『僧若』。因伽反(梵文爲「sajjba」)。唐言『想』。是能取像專執之義,或是共立契約之義。言『作想』者,『作』謂造作,由心所中想取像已,建立造作,此名是想所作,名爲『作想』。言名是想,從因受稱。又解︰謂緣于名能起于想,能作想故,故名『作想』。又解︰作之言發,由天人等發,人天等想,故名『作想』。言名是想,從果爲名。又解︰此言『想』者,即是名之別稱,以名皆是立能诠之要契。即由此想能有诠表,故名爲『作』,即作此想、名爲『作想』」﹞。

  

  五十二續雲:

  

  雲何句身?謂即依彼自相,施設所有諸法差別,施設建立功德過失、雜染清淨戲論,是謂句身。雲何文身?謂名身、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,是謂文身。又于一切所知所诠事中,極略相,是文;若中,是名;若廣,是句。若唯依文,但可了達音韻﹝藏文作「唯聲」﹞而已,不能了達所有事義。若依止名,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﹝藏文無「自相」﹞,亦能了達所有音韻﹝藏文作「聲」﹞,不能了達所簡擇法深廣差別。若依止句,當知一切皆能了達。又此名、句、文身,當知依五明處分別建立︰所謂內明、因明、聲明、醫方明、世間工巧﹝及﹞事業處明。

  

  《順正理論》卷七十六,又總解此叁爲法雲︰

  

  趣所诠義,說之爲名,即是表召法自性義。辨所诠義,說之爲句,即是辨了法差別義。不待義聲,獨能爲覺生所依托,說之爲文,即是迦、遮、咤、多、波﹝梵文爲「ka、ca、ta、ta、pa」﹞等。理應有覺不待義聲,此覺不應無所緣境,此所緣境,說之爲文。文謂不能親目于義,但與名句爲诠義依。此叁能持諸所诠義,及軌生解,故名爲法。

  

  《顯揚聖教論》卷十二﹝《瑜伽》卷八十一同﹞雲︰

  

  問︰何因緣故,建立名等叁種身耶?答︰爲領增語觸所生受故﹝《俱舍論光記》卷叁十八解「第六意觸說名增語」雲「如眼識但能了青,不了青名。意識了青,亦了青名,意識與五識同緣境已,更緣其名,故名爲長」﹞。

  

  問︰名者,何義?答︰目種種事,令世共知故,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,又由語言所傳述故,謂之爲名。

  

  句者,何義?答︰攝受于名,究竟顯了不現見義,故名爲句。

  

  文者,何義?答︰顯發文句,故謂之文。如薄伽梵說「增語,增語路」,如是廣說。「增語」者,謂一切衆﹝ 藏文《瑜伽》作「sde pa」﹞、類﹝藏文《瑜伽》作「rigs」﹞共所立名。「增語路」者,謂衆類之欲﹝藏文《瑜伽》作「衆、類,及欲」﹞能起彼故。詞者,謂彼相應語,及與各別彼彼方言,彼所依故,名爲彼路。施設者,謂分析一法建立多種,彼所依處,名爲彼路。欲,即是詞,無有別欲,此詞,即是增語施設之路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雲︰

  

  增言﹝梵文爲「adhivacana」;藏文爲「tshig bla dwags」,或譯「增語」﹞者,即名是「言」。言即音聲,诠辨法故,法體無名,故謂爲「增」。「增」,謂增益。又「增」者,勝義,名等诠法,勝于言聲,言聲能與合名等,不如名等故。又欲發言者,必依名等方發,由名增長于言,故略言「增言」。又「言」者,音聲法之自性,于中屈曲,假立名等,于言增故,名曰「增言」。「增」者,加也,義雖亦然,而體非言,不诠法故﹝是所诠故﹞,不具二義,不名「增言」。

  

  [53] 見《顯揚》卷十二,《瑜伽》卷八十一同此。

  

  [54] 《樞要》卷中〈四門分別〉中,第二「辨其差別」雲︰

  

  有字非名,謂一字。有名非句,謂一字名。句必有名,名必有字,故成差別。

  

  彼論原文爲:

  

  此中欲爲名首,名爲句首。句必有名。若唯一字,則不成句。又若有字、名所不攝,則唯字無名。

  

  [55] 謂本論卷二。

  

  [56] 本論卷二雲︰

  

  謂假智、诠,不得自相,唯于諸法共相而轉。

  

  [57] 但《佛地經論》卷六有叁師解此後者有所不同︰

  

  第一師說:

  

  若在定心,緣一切相,皆現量攝。

  

  第二師說:

  

  定心唯緣自相。然由共相方便所引,緣諸共相所顯理者,就方便說,名知共相。不如是者,名知自相。由此道理,或說真如名空、無我,諸法共相;或說真如二空所顯,非是共相。

  

  第叁師爲「如實義」雲︰

  

  彼因明論立自共相,與此﹝上二師﹞少異。彼說一切法上實義,皆名自相。以諸法上自相、共相各附己體,不共他故。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诠、所诠通在諸法,如縷貫華,名爲共相。此要散心,分別假立,是比量境。一切定心,離此分別,皆名現量。雖緣諸法苦、無常等,亦一一法各別有故,名爲自相。真如雖是共相所顯,以是諸法自實性故,自有相故,亦非共相。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,即名共相,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,是故彼﹝因明﹞論說諸法上所有實義皆名自相。此經不爾,故無相違。

  

  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卷上亦說大乘:

  

  以一切法不可言說爲自性﹝此處亦即指自相﹞,一切可說,爲共相。如可說中,五蘊等爲自,無常等爲共;色蘊之中,色處爲自,色蘊爲共;色處之中,青等爲自,色處爲共;青等之中,衣花爲自,青等爲共;衣花之中,極微爲自,衣花爲共;如是乃至離言爲自,說爲「離言」,名之爲共。共相假有,假智變故;自相可真,現量親緣,聖智證故。除此以外,說爲自性皆假自性,非真自性,非離假智及言诠故。今此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叁、破名句文身爲實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