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、廣破外執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文[107]以一量破中計也。今助破雲︰所計之我應非實我。蘊不攝故。如虛空等。此下准作,一一應思!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八九 後──俱非我,理亦不然,許依蘊立,非即離蘊,應如瓶等,非實我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破斥中,破第叁非即離蘊我。文分爲叁︰一、破非實我,二、不可說是我非我,叁、結非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破犢子等也。

  

  彼宗計我與所依蘊不即不離,然別有體,非常無常。如《俱舍論》二十九卷敘難依義[108]。今解「依」者,依止蘊上施設不即離故。恐繁不述。

  

  量雲︰汝所執我應非實我。因雲許依蘊立,非即離蘊故。如瓶、盆等。

  

  此中法言「應非實我」,簡別真如。真如依蘊亦不即離,然非實我,故無不定。因中言「許」,無隨一過。宗等次第,准義釋文。彼計瓶等,依于四塵蘊等而立,然與四塵不即不離,故以爲喻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○ 又,既不可說有爲、無爲,亦應不可說是我、非我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破斥非即離蘊我中,第二斥不可說是我、非我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彼立五法藏︰叁世[109]、無爲,及不可說。彼計此我非常、無常,不可說是有爲、無爲也。今者論主直以我、非我而爲例也。

  

  應立量雲︰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。許不可說是有爲、無爲故。如龜毛等。

  

  以二比量破第叁計。

  

  若破俱句,他宗亦說我非俱句,不可說是我、非我故。犯相符過,又無同喻[110]。今破是我,兼說非我,應定說是蘊,不應說非蘊。

  

  又量雲︰汝所執我,于我、非我聚義,亦應不可說。許不可說故。如有爲、無爲義[111]。今者文意,不令墮[112]入我、非我俱句,故無過失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一 故彼所執,實我不成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破斥非即離蘊我中,第叁結非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此總結也。合十比量破此叁計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答實我不可得中,文勢爲五,第二複敘叁類計兼破小乘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二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,爲有思慮?爲無思慮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初問答我中文勢有五中,第叁總破上二種叁計差別執我。文分爲四中,第一有思慮無思慮破。于中分四︰一、總問,二、破有思慮,叁、破無思慮,四、結二不成,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今總問前所執[113]諸我,故言諸也。

  

  「有思慮」者,意問僧佉。彼說神我,體是思故。「無思慮」者,問吠世等。

  

  然僧佉計神我體性常住,除自性外,二十叁谛體性雖常,仍有轉變無常之相。今難彼我亦應同彼二十叁谛體性,俱應轉變無常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叁 若有思慮,應是無常,非一切時有思慮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有思慮無思慮差別破中,總問訖。第二破有思慮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汝我體應是轉變無常。作用或有不起時故。如許大等。若不約用難,令體亦轉變,即無同喻。彼不許有滅壞[114]無常故。若直難用,彼思慮用有時不起故,犯相符過。雖自性體常,用是無常,無不定失,非共許故[115]。

  

  又以體例用,亦應無常,相即亦得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四 若無思慮,應如虛空,不能作業,亦不受果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有思慮無思慮差別破中,第叁破無思慮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即破吠世等。文易可知。

  

  量雲︰汝等實我應不能作業,亦不能受果。許無思慮故。猶如虛空。作業、受果,二比量也。即除僧佉,余計神我,皆同此破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五 故所執我,理俱不成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總破上二種叁計差別執我,第一有思慮、無思慮破中,第四結二不成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雙結二也[116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六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,爲有作用?爲無作用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文勢有五。第叁總破上二種叁計差別執我中,第二有作用無作用破。文亦分爲四︰一、審定,二、破有作用,叁、破無作用,四、結二不成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更第二重[117]、雙破前說。此即[118]問定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七 若有作用,如手足等,應是無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有作用無作用破中,第二破有作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諸師作、受,計各不同。作用而言,作、受作用,並計是有。

  

  有用量雲︰我應無常,有作用故。如手足等。若對數論,轉變如手等。若對吠世等,滅壞如足等。文勢雖合,義意不同。

  

  虛空、真如,此無作用,故無不定[119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八 若無作用,如兔角等,應非實我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有作用無作用破中,第叁破無作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無有一我,無作、受用。若數論師無作者用,亦名無用。若動轉作用、勢用作用[120],勝論俱無,十句說故。離系子等,我有動轉,故是前門[121];余是後門[122]。

  

  又諸所計得解脫時,我並無用。無用量雲︰所執之我應非實我。無作用故。如兔角等。虛空得無作用故。

  

  文言「非實我」,不言非實有,故彼真如,非不定失。

  

  若爾,甯言「常樂我淨」?此非定實!

  

  我性離言,故言我者,是假說也。

  

  此無用計,諸執並非。無有一師計我無用。然破無動作、勢用之用,故得爲難,或绮互破作受之用。

  

  謂應量雲︰僧佉等我應非實我。無唯作者用故。如虛空等。吠世等我應非實我。無唯受者用故。如兔角等。

  

  此中遮無唯受者用,非許唯有受者用性便爲實我。不爾,本識及僧佉我,應是實我,但言兔角,無唯受者用,不言兔角有作、受[123]用,故此非失,以因明者遮诠門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九九 故所執我,二俱不成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有作用無作用破中,第四結二不成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結文[124]易知,故不別釋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一○○ 又諸所執實有我,體爲是我見所緣境不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文勢有五,第叁總破上二種叁計差別執我中,第叁總征前內外道我見有無所緣境。亦即第叁我見境、非我見境破。文分爲五︰一、總征,二、非所緣不知,叁、有所緣非顛倒,四、有我如何贊無我,五、邪見豈能證涅槃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此即第叁,亦總征前內外道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一○一 若非我見所緣境者,汝等雲何知實有我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總征前內外道我見有無所緣境中,第二非所緣不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破本計非我見所緣。

  

  量雲︰汝所執我應非是我。許非我見之所緣故。如色聲等。

  

  又此量意[125]雲︰汝能緣我心、心所法,應不知我。非我見故。如緣余心。

  

  文雖無救,以理爲之︰如緣真如心、心所法,雖不定作真如之解,得成緣如。緣我之心,亦同于彼,雖不作我解,何妨得緣我?緣如之心,雖不作如解,真如仍名緣[126]如心。緣我見雖不作我解,其我應名我見緣!故爲此解,助破彼失[127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一○二 若是我見所緣境者,應有我見,非顛倒攝,如實知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總征前內外道我見有無所緣境中,第叁有所緣非顛倒攝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】

  

  破彼我是我見所緣。

  

  量雲︰緣我我見應非倒見。如實知故,順所緣故。如緣色等心。

  

  外道、小乘執有我者,所信至[128]教皆許我見。雖順所緣,是顛倒體,斷之成聖。無我之心雖不稱境,違于染故,名非顛倒。如緣真心,作有如解,即是法執。若作無解,雖不稱如,仍因成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一‧一○叁 若爾,如何執有我者所信至教,皆毀我見,稱贊無我;言無我見,能證涅槃;執著我見,沈淪生死?

  

  

  

  【疏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四、廣破外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