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論所爲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譬如大暴水流,若有一浪生緣現前,唯一浪轉。若二,若多浪生緣現前,有多浪轉。然此暴流自類恒流,無斷無盡。

  

  [89] 「此」字,即指一意識師。

  

  [90] 道邑《義蘊》謂此指圓測所說。太賢《要集》卷一雲︰

  

  測雲︰但說六識爲一意識。不說七八亦無別體。

  

  [91] 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四十二雲︰

  

  彼﹝覺天﹞作是說︰諸有爲法有二自性︰一者、大種,二者、謂心。離大種外,無所造色;離心,無所。諸色,皆是大種差別;無色,皆是心之差別。

  

  [92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「既言和合,是不實。余准皆假。」傳爲妙音等

  

  計。

  

  本論《述記》卷四十雲︰

  

  如《俱舍》﹝卷十﹞解觸支中,敘經部計,《婆沙》﹝卷二十叁﹞等敘妙音等計。

  

  [93] 「又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及」。

  

  [94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六解。

  

  [95] 如《無垢稱經》等說。

  

  [96] 即執境非無,執心非有。

  

  [97] 即執心非多,執所非異。

  

  [98] 「順世外道」,梵文爲「lokayatika」。

  

  [99] 「總」等八字,《金藏》即在此處,余本在上文「邪見一說都無心

  

  境」下。

  

  [100] 《樞要》卷上︰

  

  第叁﹝所爲﹞爲破邪執造論之中,又解︰各有小乘大乘師執。第一、清辨依世俗谛:心外有境,二俱非無。第二、小乘中一說部:執一切法唯有假名,都無心境,外道空見,亦複如是。第叁、執心意識義一文異:《攝大乘》﹝卷一﹞說心、意、識體一者﹝原作「義一文異」﹞是。第四、上古大乘,亦有依《莊嚴論》﹝卷五說「不離心光別有貪等、信等染淨法故」﹞,執諸心所離心無體:如下﹝本論卷四﹞心所問答中辨。故四各通大小二執。

  

  由此,總應九句分別︰第一解雲︰第一、第二、小乘大乘執境執心非空非有;第叁、第四、大乘小乘執心執所非多非異。第二解雲︰第一第二、大乘小乘;第叁第四、小乘大乘。第叁解雲︰第一第二、大乘小乘;第叁第四、大乘小乘。第四解雲︰第一第二、小乘大乘;第叁第四、小乘大乘。第五解雲︰第一第二、大乘大乘,第叁第四、小乘小乘。第六解雲︰第一第二、小乘小乘。第叁第四、大乘大乘。第七解雲︰四俱大乘。第八解雲︰四俱小乘。第九解雲︰四中一一皆有大乘小乘。並各如次:應雲執境、執心非空、非有,執心執所非多非異。

  

  [101] 「小乘」二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02] 遍計所執,義境本無,虛妄分別執有,離執心則所執何依?

  

  [103] 即執能取、所取。

  

  [104] 唯識即依他起性。

  

  [105] 「僧佉」,梵文爲「sajkhya」。

  

  [106] 「吠世」,梵文爲「vaiwesika」。

  

  [107] 「犢子」,梵文爲「vatsi puttriya」。

  

  [108] 「法藏部」,梵文爲「dharmaguptaka」。

  

  [109] 「化地部」,梵文爲「mahi wasaka」。

  

  [110] 「緣俱有法」,謂如根等。

  

  [111] 「法救」,梵文爲「dharmatrata」。

  

  [112] 即《述記》卷第一末後半。

  

  [113] 「及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14] 即《述記》卷第二本初。

  

  [115] 見《述記》卷第七後半。

  

  [116] 即卷第二。

  

  [117] 「有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即」。

  

  [118] 「如其境實」即圓成、依他。

  

  [119] 即第叁「所爲造論」。

  

  [120] 「宗」字,余本作「文」,《金藏》作「宗」。

  

  [121] 即第二科大文。

  

  [122] 「其」字,《大正藏》作「且」。

  

  [123] 「有別實境」,謂有實所取。

  

  [124] 「執離彼境,有別實心」,即執有實能取。

  

  [125] 見元魏菩提流支譯《唯識論》卷首頌。

  

  [126] 此頌真谛及玄奘兩譯有文意同,唯玄奘譯作長行。

  

  [127] 「識相」,即依他起相。

  

  [128] 此謂虛妄分別的依他起。

  

  [129] 圓成實爲真。

  

  [130] 指《密嚴經》。

  

  [131] 「說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俗」。

  

  [132] 「判」字,余本作「科」,今依《金藏》改。

  

  [133] 最勝子等《瑜伽師地論釋》雲︰

  

  謂一切乘境、行、果等所有諸法,皆名「瑜伽」。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。境瑜伽者,謂一切境無顛倒性、不相違性、能隨順性、趣究竟性,與正理教行果相應,故名「瑜伽」。……行瑜伽者,謂一切行更相順故、稱正理故、順正教故、趣正果故,說名「瑜伽」。……果瑜伽者,謂一切果更相順故、合正理故、順正教故、稱正因故,說名「瑜伽」。

  

  《攝論》有十分,前二是境,中六是行,後二是果。參看彼論〈總標綱要分〉可知。

  

  [134] 「初分」內容爲,彰論旨、辨識相。

  

  [135] 即第叁判。

  

  [136] 《樞要》卷上文本解。第一解、約未發趣位正因果相,及已發趣

  

  位正因果相科分;第二解、唯約正因相及還果相科分;第叁解、約境、行、果科分,境中又分二谛,同此上第叁叁科判;第四解、約略廣中科分叁十頌;第五解雲︰

  

  或總分四︰初、一頌半,總標綱要分;第二、十四頌半,廣陳能變分;第叁、九頌,結釋外難分;後之五頌,依修獲益分。先未有說,故總標宗;不知識性如何,故次陳能變;雖成所立,外問須除,故結釋外難;既知是已,聞思何利?故次明依修獲益。由此成四,不增不減。或總分五︰一、略標宗,二、陳識性,叁、彰變義,四、釋外征,五、修成果。宗義爲主,故最初陳。雖有識言,未知識性,故次于前隨宗陳辨。雖知其體,未明變義,故次識體而說變義。妨難未遣,故隨變義次釋外難。述義周圓,隨釋難已,故須入位。故分成五。其第叁彰變義,于前分爲四科中第叁結釋外難中離出,義意可知也。

  

  [137] 「無心外境」,無遍計所執義境。

  

  [138] 九過:即現量相違、比量相違、自教相違、世間相違、自語相違、

  

  能別不極成、所別不極成、俱不極成、相符不極成。

  

  [139] 「或」字,余本有,《金藏》無。「攝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本無。

  

  [140] 「擁」字,如理《義演》作「壅」。

  

  [141] 「四百九十八」,《述記》原作「第五百卷」,誤。

  

  [142] 「等」字,取出世間。

  

  [143] 此段文,依第一句「是世間故,名世間」,可類推「造世間故,名

  

  世間」,乃至「屬世間故,名世間」。

  

  [144] 廣如彼說者,《大般若經》卷四百九十八。此段文如次隨應說:

  

  出世者,謂此六種波羅蜜多。是出世間,故名出世;拔出世間,故名出世;由世間出,故名出世;爲世間出,故名出世;從世間出,故名出世;世間之出,故名出世;依世間出,故名出世。

  

  [145] 《樞要》卷上:

  

  《瑜伽》釋言︰總問此論所明宗要。問者先聞諸經所說一切唯心﹝原釋作「瑜伽師地」,今以「一切唯心」代之﹞其義未了,故爲此問。……或作論者先總受請論之宗要﹝原釋作「論體五分」,今以「論之宗要」代之﹞盡在心中。欲爲學徒分別解說,自假興問爲起說因,故爲此問﹝原釋作「故問雲何瑜伽師地」﹞。若不爾者,無容欻問﹝原釋有「此地雲何」四字﹞。又發問者、略有五種︰一、不解故問,二、疑惑故問,叁、試驗故問,四、輕觸故問,五、爲欲利樂有情故問。今爲﹝原釋作「是」﹞第五專爲利樂諸有情﹝類﹞,故作此論也﹝原釋作「造斯論故」﹞。已達,非初二;自問,故非次二;故依第五以發論端。

  

  [146] 「余如樞要」四字,爲文後雙行夾注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上雲:

  

  初一頌半,分之爲叁︰初二句隨前問答;次一句,隨別征釋;後叁隨陳自列。此以義科,非依釋段。

  

  隨前問答之前二句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謂:

  

  頌中所略言詞,「謂于世間及諸論中」。

  

  [147]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亦合釋之。

  

  [148] 即遍計所執性。

  

  [149] 即隨能遍計所執心緣。

  

  [150] 《瑜伽》卷六十五初雲︰

  

  若有諸法待于所余,依于所余,施設自相,應知略說是假有相,非實物有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二說待名待余二假中「第一假」雲︰

  

  待名有叁︰一者、體無,待名安立,謂計所執;余二便實。二者、體無,待生、待名方得起,即依他亦假;待名言熏習而體方有故。叁、體無,待名方顯有,時或失彼名,如瓶若破,失瓶名故;非如青等,名無礙轉,一切不失故。無爲中擇滅﹝虛空﹞等假。有爲中隨其所應瓶等、忿等,皆是假有。

  

  [151] 「施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強」,余作「施」。

  

  [152] 「本體」,謂依他起見分、相分。

  

  [153] 「之相」二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54] 即非離依他起之內識。

  

  [155] 我,即主體;法,即客體。

  

  [156] 「二種假名言」,指有見、有相意言。

  

  [157] 「初由」下「無體隨情假說,後由有體施﹝原爲「強」,誤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論所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