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论所为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譬如大暴水流,若有一浪生缘现前,唯一浪转。若二,若多浪生缘现前,有多浪转。然此暴流自类恒流,无断无尽。

  

  [89] 「此」字,即指一意识师。

  

  [90] 道邑《义蕴》谓此指圆测所说。太贤《要集》卷一云︰

  

  测云︰但说六识为一意识。不说七八亦无别体。

  

  [91] 《大毗婆沙论》一百四十二云︰

  

  彼﹝觉天﹞作是说︰诸有为法有二自性︰一者、大种,二者、谓心。离大种外,无所造色;离心,无所。诸色,皆是大种差别;无色,皆是心之差别。

  

  [92] 道邑《义蕴》云︰「既言和合,是不实。余准皆假。」传为妙音等

  

  计。

  

  本论《述记》卷四十云︰

  

  如《俱舍》﹝卷十﹞解触支中,叙经部计,《婆沙》﹝卷二十三﹞等叙妙音等计。

  

  [93] 「又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及」。

  

  [94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六解。

  

  [95] 如《无垢称经》等说。

  

  [96] 即执境非无,执心非有。

  

  [97] 即执心非多,执所非异。

  

  [98] 「顺世外道」,梵文为「lokayatika」。

  

  [99] 「总」等八字,《金藏》即在此处,余本在上文「邪见一说都无心

  

  境」下。

  

  [100] 《枢要》卷上︰

  

  第三﹝所为﹞为破邪执造论之中,又解︰各有小乘大乘师执。第一、清辨依世俗谛:心外有境,二俱非无。第二、小乘中一说部:执一切法唯有假名,都无心境,外道空见,亦复如是。第三、执心意识义一文异:《摄大乘》﹝卷一﹞说心、意、识体一者﹝原作「义一文异」﹞是。第四、上古大乘,亦有依《庄严论》﹝卷五说「不离心光别有贪等、信等染净法故」﹞,执诸心所离心无体:如下﹝本论卷四﹞心所问答中辨。故四各通大小二执。

  

  由此,总应九句分别︰第一解云︰第一、第二、小乘大乘执境执心非空非有;第三、第四、大乘小乘执心执所非多非异。第二解云︰第一第二、大乘小乘;第三第四、小乘大乘。第三解云︰第一第二、大乘小乘;第三第四、大乘小乘。第四解云︰第一第二、小乘大乘;第三第四、小乘大乘。第五解云︰第一第二、大乘大乘,第三第四、小乘小乘。第六解云︰第一第二、小乘小乘。第三第四、大乘大乘。第七解云︰四俱大乘。第八解云︰四俱小乘。第九解云︰四中一一皆有大乘小乘。并各如次:应云执境、执心非空、非有,执心执所非多非异。

  

  [101] 「小乘」二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102] 遍计所执,义境本无,虚妄分别执有,离执心则所执何依?

  

  [103] 即执能取、所取。

  

  [104] 唯识即依他起性。

  

  [105] 「僧佉」,梵文为「sajkhya」。

  

  [106] 「吠世」,梵文为「vaiwesika」。

  

  [107] 「犊子」,梵文为「vatsi puttriya」。

  

  [108] 「法藏部」,梵文为「dharmaguptaka」。

  

  [109] 「化地部」,梵文为「mahi wasaka」。

  

  [110] 「缘俱有法」,谓如根等。

  

  [111] 「法救」,梵文为「dharmatrata」。

  

  [112] 即《述记》卷第一末后半。

  

  [113] 「及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114] 即《述记》卷第二本初。

  

  [115] 见《述记》卷第七后半。

  

  [116] 即卷第二。

  

  [117] 「有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即」。

  

  [118] 「如其境实」即圆成、依他。

  

  [119] 即第三「所为造论」。

  

  [120] 「宗」字,余本作「文」,《金藏》作「宗」。

  

  [121] 即第二科大文。

  

  [122] 「其」字,《大正藏》作「且」。

  

  [123] 「有别实境」,谓有实所取。

  

  [124] 「执离彼境,有别实心」,即执有实能取。

  

  [125] 见元魏菩提流支译《唯识论》卷首颂。

  

  [126] 此颂真谛及玄奘两译有文意同,唯玄奘译作长行。

  

  [127] 「识相」,即依他起相。

  

  [128] 此谓虚妄分别的依他起。

  

  [129] 圆成实为真。

  

  [130] 指《密严经》。

  

  [131] 「说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俗」。

  

  [132] 「判」字,余本作「科」,今依《金藏》改。

  

  [133] 最胜子等《瑜伽师地论释》云︰

  

  谓一切乘境、行、果等所有诸法,皆名「瑜伽」。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。境瑜伽者,谓一切境无颠倒性、不相违性、能随顺性、趣究竟性,与正理教行果相应,故名「瑜伽」。……行瑜伽者,谓一切行更相顺故、称正理故、顺正教故、趣正果故,说名「瑜伽」。……果瑜伽者,谓一切果更相顺故、合正理故、顺正教故、称正因故,说名「瑜伽」。

  

  《摄论》有十分,前二是境,中六是行,后二是果。参看彼论〈总标纲要分〉可知。

  

  [134] 「初分」内容为,彰论旨、辨识相。

  

  [135] 即第三判。

  

  [136] 《枢要》卷上文本解。第一解、约未发趣位正因果相,及已发趣

  

  位正因果相科分;第二解、唯约正因相及还果相科分;第三解、约境、行、果科分,境中又分二谛,同此上第三三科判;第四解、约略广中科分三十颂;第五解云︰

  

  或总分四︰初、一颂半,总标纲要分;第二、十四颂半,广陈能变分;第三、九颂,结释外难分;后之五颂,依修获益分。先未有说,故总标宗;不知识性如何,故次陈能变;虽成所立,外问须除,故结释外难;既知是已,闻思何利?故次明依修获益。由此成四,不增不减。或总分五︰一、略标宗,二、陈识性,三、彰变义,四、释外征,五、修成果。宗义为主,故最初陈。虽有识言,未知识性,故次于前随宗陈辨。虽知其体,未明变义,故次识体而说变义。妨难未遣,故随变义次释外难。述义周圆,随释难已,故须入位。故分成五。其第三彰变义,于前分为四科中第三结释外难中离出,义意可知也。

  

  [137] 「无心外境」,无遍计所执义境。

  

  [138] 九过:即现量相违、比量相违、自教相违、世间相违、自语相违、

  

  能别不极成、所别不极成、俱不极成、相符不极成。

  

  [139] 「或」字,余本有,《金藏》无。「摄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本无。

  

  [140] 「拥」字,如理《义演》作「壅」。

  

  [141] 「四百九十八」,《述记》原作「第五百卷」,误。

  

  [142] 「等」字,取出世间。

  

  [143] 此段文,依第一句「是世间故,名世间」,可类推「造世间故,名

  

  世间」,乃至「属世间故,名世间」。

  

  [144] 广如彼说者,《大般若经》卷四百九十八。此段文如次随应说:

  

  出世者,谓此六种波罗蜜多。是出世间,故名出世;拔出世间,故名出世;由世间出,故名出世;为世间出,故名出世;从世间出,故名出世;世间之出,故名出世;依世间出,故名出世。

  

  [145] 《枢要》卷上:

  

  《瑜伽》释言︰总问此论所明宗要。问者先闻诸经所说一切唯心﹝原释作「瑜伽师地」,今以「一切唯心」代之﹞其义未了,故为此问。……或作论者先总受请论之宗要﹝原释作「论体五分」,今以「论之宗要」代之﹞尽在心中。欲为学徒分别解说,自假兴问为起说因,故为此问﹝原释作「故问云何瑜伽师地」﹞。若不尔者,无容欻问﹝原释有「此地云何」四字﹞。又发问者、略有五种︰一、不解故问,二、疑惑故问,三、试验故问,四、轻触故问,五、为欲利乐有情故问。今为﹝原释作「是」﹞第五专为利乐诸有情﹝类﹞,故作此论也﹝原释作「造斯论故」﹞。已达,非初二;自问,故非次二;故依第五以发论端。

  

  [146] 「余如枢要」四字,为文后双行夹注。

  

  《枢要》卷上云:

  

  初一颂半,分之为三︰初二句随前问答;次一句,随别征释;后三随陈自列。此以义科,非依释段。

  

  随前问答之前二句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谓:

  

  颂中所略言词,「谓于世间及诸论中」。

  

  [147]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亦合释之。

  

  [148] 即遍计所执性。

  

  [149] 即随能遍计所执心缘。

  

  [150] 《瑜伽》卷六十五初云︰

  

  若有诸法待于所余,依于所余,施设自相,应知略说是假有相,非实物有。

  

  《杂集论述记》卷十二说待名待余二假中「第一假」云︰

  

  待名有三︰一者、体无,待名安立,谓计所执;余二便实。二者、体无,待生、待名方得起,即依他亦假;待名言熏习而体方有故。三、体无,待名方显有,时或失彼名,如瓶若破,失瓶名故;非如青等,名无碍转,一切不失故。无为中择灭﹝虚空﹞等假。有为中随其所应瓶等、忿等,皆是假有。

  

  [151] 「施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强」,余作「施」。

  

  [152] 「本体」,谓依他起见分、相分。

  

  [153] 「之相」二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154] 即非离依他起之内识。

  

  [155] 我,即主体;法,即客体。

  

  [156] 「二种假名言」,指有见、有相意言。

  

  [157] 「初由」下「无体随情假说,后由有体施﹝原为「强」,误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论所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