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恼,第九品时方断我见,以难断故。
[23] 如本论卷九云︰
如是二障分别起者,见所断摄;任运起者,修所断摄。二乘但能断烦恼障,菩萨俱断。永断二种,唯圣道能。伏二现行,通有漏道。菩萨住此资粮位中,二粗现行虽有伏者,而于细者及二随眠,止观力微,未能伏灭。
[24] 「不须别说」,《金藏》作「分别说」。
[25] 「以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二」。
[26] 「障惑」,《金藏》作「惑障」。
[27] 应言:通取虚妄心、心所有法。
[28] 「熟」,金陵本、《秘蕴》误作「热」。
[29] 见《对法》卷二。
[30] 《对法》卷二原文为:
当知烦恼断故,建立择灭。二受断故,建立不动及受想灭。烦恼断者,谓除此品粗重所得转依。受断者,谓除此﹝二受﹞能治定障所得转依。是故得第二静虑时虽证苦灭,而不建立无为。以变异受未尽断故。
[31] 指下文断二障得二果。
[32] 「是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33] 《瑜伽》论五十九卷原文:
又未离欲者,诸烦恼所有粗重,随缚自身,亦能为彼身生因。由是因缘,当知一切烦恼皆结生相续。又将受生时,于自体上贪爱现行。于男,于女,若爱,若恚,亦互现行。又疑现行,彼作是思︰此男此女今为与我共行事不?又于内、外,我、我所见及我慢等,皆亦现行。由此因缘,当知一切烦恼皆得结生相续。
[34] 「昵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呕」。
[35] 《大正藏》小注云「去声呼之」。「呼」,金陵本误作「吽」。
[36] 「喃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喃」,下一同。原有小注云「奴缄反」,《金
藏》作反,余误作「变」。
「波利昵缚喃」,梵文为「pari nirvana」;藏文为「mya van las ”das pa/」。
[37] 《佛地经论》卷五云:
虽有有为无漏功德,而无有漏身心在故,证无余依大涅槃界。「依」,谓三界有漏身心。若诸菩萨断二障尽,得佛果时,即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槃界。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槃界,后入无余依涅槃界。菩萨初证如来地时,顿证二种大涅槃界。一切有漏身心尽故,名无余依。犹有变化,似有漏相身心在故,名有余依。悲智无断所证得故,亦名无住大涅槃界。涅槃即是真如体上,障永灭义。由无漏慧简择谛理,断诸杂染,而证得故,亦名「择灭」。如是择灭,于真如上假施设有,无别实物。至究竟位,说名「涅槃」。无所趣故,无臭秽故,离编织故,离稠林故,名为涅槃。
[38] 指本论卷十。
[39] 在四转依义中第四「所转得」说四种涅槃,于《佛地经论》所说三
种外,有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」。解云︰
谓一切法相真如理,虽有客染,而本性净。具无数量微妙功德,无生、无灭、湛若虚空,一切有情平等共有﹝在缠名「如来藏」﹞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,离一切相、一切分别,寻思路绝,名言道断,唯真圣者自内所证,其性本寂,故名涅槃。
[40] 「处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在」。
[41] 此指初静虑乃至有顶的四禅八定。
[42] 「之理」,《金藏》误作「真如」。
[43] 《瑜伽》卷十一说无色定非为「乐住」云︰
或复名为「彼分涅槃﹝藏文作「de”i yan lag gi mya van las ”das pa/」﹞」,亦得说为「差别涅槃﹝藏文作「rnam gravs kyi mya van las ”das pa/」﹞」。由诸烦恼一分断﹝指现行非种子﹞故,非决定﹝此后还生﹞故,名「彼分涅槃」。非究竟涅槃﹝是有为﹞故,名「差别涅槃」。
[44] 此意能伏灭烦恼现行,故云「虽理名真」。
[45] 此意二乘虽得择灭、非择灭二种涅槃,但非证无住涅槃。
[46] 以烦恼择灭,非永断烦恼种子。
[47] 「证如」,《金藏》作「如理」。
[48] 「号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名」。
[49] 「菩提」,梵文为「buddhi」。
[50] 「末迦」,梵文为「marga」。
[51] 「名所知障」四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52] 即本论卷十所论四种转依。
[53] 《金藏》作「提」,余本误作「萨」。
[54] 本论卷十云:
既所知障亦障涅槃,如何但说是菩提障?说烦恼障但障涅槃,岂彼不能为菩提障?应知圣教依胜用说,理实俱能通障二果。
[55] 《摄论》卷二:
何处能入?谓即于彼有见似法、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,所生起胜解行地、见道、修道、究竟道中,于一切法唯有识性,随闻胜解故,如理通达故,治一切障故,离一切障故。
[56] 灵泰《抄》云︰
此等以上《疏》文,以是三藏师释,言「前文本解」。次下文解为「于二空有迷谬者,即是未入法时」,乃至「此即第四究竟位也」,此以上《疏》文,即是《疏》主解也。
[57] 「六」字,余本作「诸」,《金藏》作「六解」。
[58] 《枢要》卷上:
今总结类上解文者,二段科有二︰一、因果三转依,二、凡圣断得。三段科有二︰一、悟断得,二、遣断证。四段科有二︰一、胜解行等四位,二、六转依中但成四位,四位摄六故。五段科亦二︰一、五忍,二、七地分五故。如是合成八义科段。
[59] 即指论主造论第二所为。
[60] 我、法二空,亦即能取、所取二空。
[61] 「伐蹉氏」,梵文为「vatsiputriya」。
[62] 《宗轮论述记》卷中云︰
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者,此师说有种子。唯一种子现在相续,转至后世,故说言「转」。
《宗轮论》末云︰
其经量部本宗同义︰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,立「说转」名,……执有胜义补特伽罗。
[63] 「且外道中,别计我者……化地部等也」七十八字,《金藏》有,
余无。
[64] 「此」字,余本作「诸」,唯《金藏》作「此」。
[65] 即指依他、圆成。
[66] 即不起所取执及能取执。
[67] 「不了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。
[68] 「执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本无。
[69] 即能取、所取。
[70] 即第一所为「生解断障」。
[71] 「有殊」,《金藏》作「即殊」。
[72] 如《枢要》卷上︰
又为开示谬执我、法等中,为外道开,为内道示;为小乘开,为乘大示;为边主开,为中主示;为初机开,为熟机示。此上依人。又开唯识,示我、法﹝空﹞。此上总解「开示」二字。
下有十释︰一、除邪显正﹝对外道说﹞:……。二、断谬明真﹝对小乘言﹞:……。三、去虚妄留真实:谬执我法,不了虚妄唯识;迷唯识者,不了真实唯识。令达二空,去妄留真。四、识世俗知胜义:谬执我法,不了世俗唯识;依依他起,起二执故。迷唯识者,不了胜义唯识,令达二空,断谬明真……。五、见境观心:谬执我法,不了境唯识;迷唯识者,不了心唯识。令达﹝所取能取﹞二空,见境观心。六、除空说有﹝除增益损减﹞……。七、灭愚起智:谬执我法,愚痴增;迷唯识者,少正智。令达二空,灭愚起智。留惑润生,得种智故。八、舍劣得胜﹝舍生死,得二转依﹞:……。九、遣断烦恼证圆成实:……。十、粗重道心﹝迷唯识谬,执为粗重﹞……。
[73] 此指其中第二种谬唯识者。
[74] 此指第一种谬唯识者。
[75] 「二十」,余本作「诸部」,《金藏》作「二十」。
[76] 「心」,即依他起法。
[77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中道大乘心外无境故。若望清辨自宗,即违自宗失,以有境故。此二计与论主作比量相违难!
[78] 「论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79] 《掌珍论》卷上云︰
若正觉知胜义谛理有为无为无颠倒性,尔时如世有智画师,不执彼有真实自性。非如前说有为无为境界差别邪见罗网以自缠裹,如蚕处茧。彼非有故,无分别慧趣入行成。
[80] 《摄论》卷二。
[81] 「心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82] 《摄论》卷二引颂文:
若远行、独行,无身、寐于窟;调此难调心,我说真梵志。
《顺正理论》卷十一亦引此颂并云︰
故唯有识随位而流,说有多种心、心所别。
[83] 此解「远行」及「独行」,依无性释说。
[84] 《摄论》卷二云︰
又于一切所依﹝指眼等五根﹞转时,似种种相,二影像转: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。又一切处,亦似所触影像而转。有色界中,即此意识依止身故;如余色根,依止于身。……又如经言:如是五根所行境界,意各能受,意为彼依。
[85] 《摄论》卷二又云︰
又如所说十二处中,说六识身皆名意处。
[86] 见《瑜伽》卷七十七。
[87] 如《瑜伽》卷七十七云︰
又如善净镜面,若有一影生缘现前,唯一影起。若二、若多影生缘现前,有多影起。非此镜面转变为影,亦无受用灭尽可得。
[88] 《瑜伽》卷七十七云︰
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论所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