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﹞设假说
说」,十五字,依《金藏》补入。
[158] 「说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59] 「若尔」,《金藏》为「此中若尔」。
[160] 「真如」,《金藏》作「真如非变」。
[161] 「此约假说为我及法故」,余本无,唯《金藏》有。
[162] 指《密严经》。
[163] 唐不空所译《密严经》中无此颂。
[164] 指《密严经》。
[165] 唐不空所译《密严经》中无此颂。
[166] 谓世间、圣教二种。
[167] 余本作「是世我、法」,《金藏》有「间」字。
[168] 《了义灯》卷三云︰
以我、法无,依内情故。以无依有假,故但说情。
[169] 《了义灯》卷三云︰
除佛以外,于计所执总无之上,别执为我及以实法。
《述记》下文谓安慧亦有一说自证分,乃熏习起。为依他起有,非
如见、相二分为别无。
[170] 「假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71] 即施设假说为能取、所取。
[172] 「又解」二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73] 《枢要》卷上云︰
安慧解云︰佛身、诸法,不可说为若我,若法。证不可言故。执习俱尽故。施设我、法,唯在于余。除佛以外诸异生等,于计所执总无之上别执为我、法。世尊为除此妄实执,于总无上义施设为圣教我法。如论所引《厚严》二颂。护法云︰世间依情起妄执,无。圣教依因缘﹝依他起见相分﹞道理,假施设为我、法。难陀论师云︰依相分上起所执我、法,随计妄情,说为世间我、法。即依所变依他起上,施设为圣教我、法。
[174] 以问兴起下三句颂。
[175] 道邑《义蕴》云︰
我、法依二分,二分依识体。
[176] 「识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77] 「自种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78] 因善不善性,果则无记。
[179] 即本论卷二。
[180] 见本论卷四。
[181] 即持业释。
[182] 即《唯识二十论》。
[183] 「粗」,《金藏》作「于」。
[184] 「别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85] 即持业释。
[186] 即第四胜义。
[187] 第二即道理胜义,第三即证得胜义。
[188] 即依世俗胜义可言八识差别。此四胜义见本论卷九。
[189] 即但有依他起之识,无遍计所执之境。
[190] 见《摄大乘论》卷一。
[191] 见魏译十卷本卷九。
[192] 谓缘起诸识。
[193] 《大乘义林章》卷三〈唯识章〉第五义门云︰
显类差别者,其圆成真性识若加行、后得观,是共相,非别相。以总缘遍法故。根本智观是别相,非共相。诸法别知故。然体非共相,万法不离此。理一无二故,亦可名共相。诸经论云:共相作意能断惑者,依此道理,及前加行并能诠说。然诸法上各自有理,内各别证,不可言共。其幻性依他识,或说因果体俱一识,作用成多。
一类菩萨义,或因果俱说二:﹝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五十一﹞〈抉择分〉中有心地﹝〈五识身相应地〉、〈意地〉﹞说。谓本识及转识﹝如云「谓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作二缘性︰一、为彼种子故,二、为彼所依故」﹞。
或唯因说三:《辩中边》云︰识生变似义,有情、我及了﹝智周解云「言识似义,谓境也。有情,谓五根也。此说第八变及相。我谓第七。恒执我故。了谓六识」﹞。《三十唯识》云︰谓异熟、思量,及了别境识。故偏说之。阿陀那名,理通果有。
或因果俱,说三:谓心、意、识。
或唯果说四:《佛地经》等说四智品。
或因果俱,说六:《胜鬘经》中说六识﹝如云「于此六识,及心法智。此七法剎那不住」﹞。
或因果俱,说七:诸教说七心界。
或因果俱,说八:谓八识。
或因果合说九:《楞伽》第九,颂云︰八、九种种识,如水中诸波。依《无相论》﹝即《三无性论》卷上。如云「先以唯一乱识,遣于外境,次阿摩罗识(梵文为「amalaka」)遣于乱识,故究竟唯一净识也」﹞、《同性经》﹝周宇文氏阇那耶舍所译卷上云「言菩提者,但有名字言语谓菩提耳。何以故?楞伽王!无有是菩提,无根是菩提,无住是菩提,……无等等是菩提,不可说是菩提。(共四十六句)」﹞中,若取真如为第九者,真、俗合说故﹝说如来藏亦复如是﹞。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九。染净本识各别说故。《如来﹝出现﹞功德庄严经》云︰如来无垢识,是净无漏界,解脱一切障,圆镜智相应。此中既言无垢识与圆镜智俱,第九复名阿末罗识,故知第八识染、净别说,以为九也。
或因八、果三识:《佛地﹝经论﹞》﹝卷一﹞等云:前十五界唯有漏故﹝《佛地经论》说「余处(《对法》卷三)说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、八无记等,但就二乘、异生等境粗相分别,不就诸佛诸大菩萨甚深境界」﹞。
或因八、果七识:安慧论师云末那唯染故。
或因果俱八识:如护法等正义所说。
或说唯一自证分:谓安慧师。
或说唯二︰见、相分:难陀师。
或说有三︰自证、见、相分:陈那师。
或说四分︰加证自证分:护法师。
如是所说诸识差别,一往而论。依《成唯识》﹝意﹞云︰八识自性不可言定异。因果性故,无定性故,如水波故。亦非定一。行相、所依、缘相异故,起灭异故,熏习异故。《楞伽经》﹝卷二﹞云︰心、意、识八种,俗故,相有别。真故,相无别﹝十卷本卷二原颂云「心、意,及意识,为诸相故说。诸识无别相,非见所见相」。卷十颂云「心、意及余六,诸识共和合。离于一异体,生死虚妄生」﹞。如是一切识类差别,名为唯识。此幻性识,若加行观,唯共、非自。若后得观,通自相观。一一依他,各各证故。
[194] 见本论卷五及卷六。
[195] 六离合释之一。
[196] 「别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缺。
[197] 「为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有」。
[198] 「于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依」。
[199] 见本论卷二等。
[200] 即本论卷二。
[201] 即第一一颂半。
[202] 如《枢要》卷上云︰
何故本颂最初答难,即标论宗?《般若灯论》初释八不﹝即龙树原颂「不灭亦不起,不断亦不常,非一非种种(即非异),不来亦不去」﹞,清辨二释﹝如云「彼世谛中有缘起故,非第一义亦有缘起」﹞,顺世俗解。今以一颂半摄一部中所有义尽,由是答标。下十四颂半广此所标三种能变下三句颂。次「是诸识转变」等一颂﹝第十七颂﹞,广此第三句颂「彼依识所变」。后有八颂广此颂﹝第一颂﹞上二句「由假说我法」等。彼初二颂﹝第十八及第十九颂﹞,答文外违理难。后六颂﹝第二十至第二十五颂﹞,答违经难。言虽似别,意皆依心所变现而说之。后之五颂﹝第二十六至第三十颂﹞,总广明修此一颂半所经行位。故先答难即标论宗,总摄一部之大意也。初一颂半,分之为三:初二句,随前问答;次一句随别征释;后三句随陈自列。此以义科,非依释段。
[203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初、略释颂所有论文,分为二段:一、别解三句合为一段,二、总解三句合为一段。故名「合作二文科」也。
[204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初略释颂一段论文,总为三段,名总三文。
[205] 「四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6] 具意云:长行释前三句颂中,第一、略释本颂答外征也。略释有
,
二种判文中,此释初句,别释其四字。
[207] 「故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208] 《枢要》卷上云︰
「主」是俱生我,无分别故,「宰」是分别我,有割断故;「主」是第七我,「宰」是第六我;「主」是世间我,能作、能受故,「宰」是圣教我,依用辨故。并《疏》为五解。
本论卷四后半云︰
应知此意﹝第七识﹞但缘藏识见分,非余。彼无始来一类相续,似常、一故,恒与诸法为所依故。
《述记》卷二十七解云︰
唯识见分无始时来粗细一类、似常、似一,不断故。
又云︰
夫言「我」者,是自在义,万物主义,与一切法而为所依。
[209] 灵泰《抄》云︰
「物」者,是人也。意说此法可与人以作轨范故。「范」者,是法也。即鞅、模、壒、师,皆名为法,以作轨则。
[210] 「任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住」。
[211] 「相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性」。
[212] 「别抄」卷一云︰(编按:此处「别抄」即《成唯识论演秘》,下同)
一、无法有法对:轨,唯有法;持,亦通无。
《瑜伽》卷五十二云︰
又有性者,安立有义,能持有义;若无性者,安立无义,能持无义。故皆名法。
[213] 「别抄」云︰
轨,唯差别;持,且通二。
[214] 「别抄」云︰
轨,唯有为;持,通二种。
[215] 「别抄」云︰
先陈者、是「持」,即是有法。后说名「轨」,即是宗法。如声是无常等也。
[21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论所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