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論所爲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6] 指第一體有無對。

  

  [217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二雲︰

  

  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,故佛世尊假說名法。是故說言緣意及法,意識得生。

  

  [218] 即「軌」。

  

  [219] 即「持」。

  

  [220] 《樞要》卷上雲︰

  

  聖教法,名「軌」,依用辨故;世間法,名「持」,執實自體能自持故。並疏爲五。此中皆依增上義說。四解通依世間、聖教。第五別配﹝不通﹞。

  

  「別抄」另設一解雲︰

  

  又解︰彼四對,說無體法亦名爲軌,豈可龜毛體是無法,不能生解?色、心自性,類此亦然。無爲亦然,無分別智,豈無軌義?先陳唯有法也。

  

  [221] 《瑜伽》卷八十叁:「謂此是意種類性故」。

  

  [222] 「摩納縛迦」,梵文爲「manavaka」。

  

  [223] 此處應有「士夫」。藏文《瑜伽》連同「士夫」乃解九名。漢譯只

  

  解士夫義而缺列所解名。應如藏文作「言士夫者,能作一切士夫用

  

  故」。

  

  [224] 「所說」,謂《瑜伽》說。

  

  [225] 「五」爲誤,應作「六」。

  

  [226] 「八」字應作「九」。

  

  [227] 見《大般若經》卷四百一十一〈斷諸見品〉。

  

  [228] 「十叁」之數,謂前八種再加士夫等五種。

  

  [229] 即魏譯《金剛般若論》卷上。

  

  [230] 魏譯《金剛般若論》卷上雲:

  

  一者、我相,二者、衆生相,叁者、命相,四者、壽者相。我相者,見五陰差別,一一陰是我,如是妄取,是名我相;衆生相者,見身相續不斷,是名衆生相;命相者,一報命根不斷住故,是名命相;壽者相者,命根斷滅,複生六道,是名壽者相。

  

  [231] 「此法」,謂情識或根等。

  

  [232] 此段文,藏文作「不如實知彼諸有法,並愛著彼等故」。「愛著彼

  

  彼等」,漢譯亦有,見下引文。

  

  [233] 《樞要》卷上雲︰

  

  「情」者,性也。初總談彼有情之義無體可顯。即五根等,皆名「有情」。此即是我。唯有此性,無余法故。

  

  [234] 《樞要》雲︰

  

  後解:以愛爲「情」。能生我愛,說名「有情」。于彼法性生愛著故。若無有情,誰情所愛?

  

  [235] 《瑜伽》卷八十叁具雲︰

  

  我者,謂于五取蘊、我、我所見現前行故。……言意生者,謂此是意種類性故﹝《樞要》雲「是意種類。有能思量勝作用故。顯是意類,故名「意生」」﹞。摩納縛迦者,謂依止于意﹝藏文作「依止我慢」﹞。或高或下故﹝《樞要》雲「若總釋義,此名「儒童」。「儒」者,美好義。「童」是少年義。美好少年,名曰「儒童」。《(瑜伽)論》依別解,「摩納」(梵文爲「mana」)是高義,高慢他故;「縛迦」(梵文爲「vaka」)是下義,卑下他故。以依止意,或陵慢他,或卑下他,名「摩納縛迦」」﹞。言「養育者」,謂能增長後有業故﹝言士夫者,漢譯缺此四字,依藏文增。《樞要》亦誤以士夫意義而解「養育者」,應更正﹞。能作一切士夫用故。「補特伽羅」﹝梵文爲「pudgala」﹞者,謂能數數往取諸趣,無厭足故﹝《樞要》雲「諸賢聖等亦名此者,從未得道舊身說故」﹞。言「命者」者,謂壽和合,現存活故﹝《樞要》雲「壽命是別,『者』,是總也。總「者」與別「命」和合現在,故名「命者」﹞。

  

  [236] 「生者」,具有十義。

  

  《樞要》解生起、出現等,引《瑜伽》卷十初文。如雲︰

  

  生雲何?謂于胎、卵二生初托生時。等生雲何?謂即于彼,身分圓滿,仍未出時。趣雲何?謂從彼出。起雲何?謂出已,增長。出現雲何?謂于濕、化二生,身分頓起。蘊得雲何?謂即于彼諸生住中,五取蘊轉。界得雲何?謂即彼諸蘊,因緣所攝性。處得雲何?謂即彼諸蘊,余緣所攝性。諸蘊生起雲何?謂即彼諸蘊,日日飲食之所資長。命根出現雲何?謂即彼諸蘊,余壽力故,得相續位。此生支略義者,謂若生自性,若生處位,若所生,若因緣所攝,若任持所引,若俱生依持,是名略義。

  

  《樞要》引已解雲︰

  

  前十中,第一生及第五出現,是生自性。第二、叁、四,是生處位﹝指胎卵二生﹞。第六蘊得,是所生。第七界得、第八處得,是生因緣所攝。第九諸蘊生起,是任持所引。第十命根出現,是俱生依持。謂「生者」具有此十義。

  

  [237] 即《瑜伽》卷八十叁。

  

  [238] 謂即本論。

  

  [239] 應指經部。

  

  [240] 《俱舍論》卷五說一切有部雲︰

  

  命體即壽,……謂有別法,能持暖、識,說名爲壽。故世尊言︰壽、暖,及與識,叁法舍身時所舍身僵仆,如木無思覺。故有別法能持暖、識相續住因,說名爲壽。

  

  又經部說雲︰

  

  今亦不言全無壽體,但說壽體非別有物,……謂叁界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分,說爲壽體。由叁界業所引同分住時勢分相續決定,隨應住時,爾所時住故。此勢分說爲壽體。如谷種等所引乃至異熟時勢分,又如放箭所引,乃至住時勢分。

  

  [241] 「無學」,謂阿羅漢。

  

  [242]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十四〈二十七賢聖章〉有五門分別。于第

  

  一門釋名義中,又有列名與釋名二子門。第一子門雲︰

  

  言列名者,總有二類︰一、因位,二、果位。就因之中,有其十八;果位之中,有其九種。因十八者,即四向、叁果,即成七種。八者、信解,九者、見至,十者、身證,十一、極七返,十二、家家,十叁、一間,十四、中般,十五、生般,十六、無行般,十七、有行般,十八、上流般。此即有學之中十八名。言無學中九︰一者、阿羅漢,二者、慧解脫,叁者、俱解脫,四者、退﹝法﹞,五者、思﹝法﹞,六者、護﹝法﹞,七者、住﹝法﹞,八者、堪達﹝堪能通達﹞,九者、不動。此約大乘列名。若約小乘,其名少異。小乘之中即無信解、見至,遂立隨信行、隨法行,替前二名。若無學中,無阿羅漢,別開不退。

  

  [243] 于十地外,加種姓住、勝解行住,及如來住。見《瑜伽》卷四十

  

  七、四十八。

  

  [244] 「者」字,《金藏》有。

  

  [245] 「流」字,《金藏》有。

  

  [246] 「極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于」。

  

  [247]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五〈二十七賢聖章〉第一釋名義分別門中,

  

  第二子門釋名雲︰

  

  ……言第叁果:名爲不還。欲界九品悉皆並盡,唯有一生,更不還生欲界,名爲不還。言四向者,即進趣之義,名爲向也。四向法更無別義。言信解者,隨他言音而生信解,名爲信解。言見至者,曾見之法,能至于果,名爲見至﹝《顯揚聖教論》卷叁雲︰「即隨法行,已見聖谛」﹞。言身證者,信解、見至二種聖人至不還果,身中證得滅盡定故,轉名身證。此但轉名,而不轉體。理說應雲身證滅定,由得滅定。得滅定者必具前七。故《瑜伽》﹝卷二十六﹞說得八解脫﹝如雲「于八解脫順逆入出、身作證,多安住」﹞。

  

  八解脫︰一、有色諸色觀解脫:如《顯揚》卷四雲︰「有色者,依有色定意解思惟故。諸色者,若色如勝處中廣自分別。﹝即觀色少,若好、若惡、若劣、若勝,及觀色多、若好、若惡、若劣、若勝。少者,指資具攝色。多者,指有情世間及器世界。好、惡者,指淨不淨色。劣勝者,指淨不淨聲香味觸等色﹞。觀者于諸色中,爲變化自在故。意解思惟,顯示彼相故。

  

  二、內無色想外諸色觀解脫:《顯揚》卷四雲︰內無色想者,即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。外者,除眼等根,意解思惟余色故。

  

  叁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:《顯揚》卷四雲︰解脫淨者,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,爲得增上安樂住故。解脫者,解脫淨不淨色功用障礙心故。身者,意身故。作證者,由智斷得作證故。

  

  四、無邊虛空處解脫:《顯揚》卷四雲︰爲欲證得一切種身業自在故,及爲解脫彼障故,複除先色,作無邊虛空意解思惟。

  

  五、無邊識處解脫:《顯揚》雲︰爲欲發起聖神通、無诤﹝能防護他人因己應起煩惱不得生起﹞、願智﹝爲能如實了知叁世等所應知事,而入增上靜慮,所願可滿﹞、無礙辨等諸功德故;爲證得能助發起彼諸功德心自在故;又爲解脫彼障故;複作無邊識意解思惟。

  

  六、無所有處解脫:《顯揚》雲︰爲欲證得最勝無漏住自在故,又爲解脫彼障故,複作無所有意解思惟。

  

  七、非想非非想處解脫:《顯揚》雲︰爲欲證得最第一有住自在故,又爲解脫彼障故,複作非想非非想意解思惟。

  

  八、想受滅解脫:《顯揚》雲︰爲欲證得最勝寂靜住自在故,又爲解脫彼障故,複從非想非非想處心進止出入,息滅攀緣﹝《瑜伽》卷十二雲「前七解脫,于已解脫生勝解故,名爲「解脫」。第八解脫,背棄想受,故名「解脫」。《大乘義林章》卷十叁有〈八解脫章〉可參看﹞。

  

  所以者何?前七解脫共異生故。異生唯得前七解脫,不名「身證」。滅定無心,唯身證得。似涅槃法,由身證得,得「身證」名。「身」謂積聚,或複依止。「證」謂成顯。「身」之與「證」,依主、相違二釋俱得。

  

  言七返有者,人天七返,名「七返有」。言家家者,從家至家,故名「家家」。于中有四︰一者、從人至人,二者、從天至天,叁者、從人至天,四者、從天至人。皆名「家家」。其義不定,或言初果之人不重生二家。從張家死流生王家者,故言「家家」也。

  

  言一間者,一生,或半生在,名爲一「間」。即是間隔之義,亦名「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二、造論所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