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誡、懲其惡滅﹞神變,如根、如行、如所悟入,爲說正法,于所修行能正教誡。故叁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。
[175] 見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首。
[176] 見本論卷九。
[177] 「即」字,原作「謂」,下一同。
[178] 「又」字,原作「複」。
[179] 「二種」,原作「二性」。
[180] 「即」字,原作「謂」,下一同。
[181] 《樞要》卷上:
依初叁性,略有十種︰一、唯說真如爲圓成實:名本實性,證此清白,名內證淨。二、總說無漏名爲圓成實:菩提、涅槃,皆是唯識性,名菩提性。獲悟淨菩提、菩提斷,皆名菩提故。叁、總說有爲依他事──唯識性、悟斷淨。四、唯說有漏依他──幻識性、斷除淨。五、唯說所執妄取性──遣之淨。六、圓成對依他──真俗性、斷得淨。七、圓成對所執──真妄性、遣證淨。八、以依他對所執──心境性、遣斷淨。九、以圓成對依他──所執幻實性、取舍淨。十、以圓成依他對所執──空有性、遣悟淨。但無圓成所執對依他爲唯識性,以隔越故,又理無故。
[182] 如理《義演》、《金藏》、金陵本作「小」。《抄》、《秘蘊》作「少」。
[183] 如《樞要》卷上雲︰
歸敬福田中又有叁釋︰一、敬涅槃而非菩提。二、敬菩提而非涅槃。叁、俱敬涅槃、菩提。
初敬涅槃而非菩提,涅槃四義﹝自性、有余、無余、無住﹞,體皆真如。並唯識性。此皆通在纏、出纏二位。體性雖淨,在纏名因分。分者,位也。今之所敬,意歸滿位;爲迷悟依。迷故,生死;悟故,涅槃。有舍,有得。真如雖性淨,離雜染時假說新淨,說爲轉依。雖亦得菩提,而今非所敬。第九卷說二乘滿位名解脫身,在大牟尼名法身故﹝原文爲「二乘所得二轉依果,唯永遠離煩惱障,無殊勝法故,但名『解脫身』。大覺世尊,成就無上寂默法故,名「大牟尼」。此牟尼尊所得二果、永離二障,亦名法身」﹞。今唯識性是。滿分淨者,簡于因位,不名法身故。又此涅槃,隨其假實,總有四種︰唯識性者,自性清淨涅槃;滿清淨者,有余、無余二種涅槃,要果圓時方證得故;分清淨者,即無住處涅槃,許十地位已證得故。涅槃雖有四,體總真如。又下論雲︰又爲開示謬執我、法,迷唯識者,令達二空,于唯識理如實知故。此以真如迷悟依故,偏敬之也。又二乘涅槃,唯假擇滅。大般涅槃叁事圓滿。叁事有二︰一、體叁名叁事,二、義叁名叁事。能觀智慧、所觀法身、離諸系縛假擇滅等,名爲解脫,名體叁事。一真如上有智慧本性,故名摩诃般若;出纏之位,功德法本,名曰法身;性離生死,名曰解脫;一如之上義有叁故,名義叁事。隨其所應,二乘唯得一解脫故。叁乘同坐,今歸大般涅槃,名滿清淨者。凡真如者,爲無爲故,叁乘所求之根本故。雖果智淨,意敬所诠﹝「诠」疑「證」﹞。
次敬菩提而非涅槃者,菩提即是四智品法。二智在因得︰謂妙觀、平等;余二智,果位中得。總而言「者」。菩提因已得,今顯所敬,意取滿分。雖通二乘果位,今取大乘二障都盡,名「清淨者」。以菩薩人意趣菩提,不趣涅槃;所以斷障,唯斷所知障,猶留煩惱障。涅槃通得,菩提獨成。今顯所敬異于二乘,及顯得果異于二乘,故唯敬菩提,不敬涅槃也。
《攝論》﹝卷叁﹞頌雲︰煩惱伏不滅,如毒、咒所害,留惑至惑盡,證佛一切智。今論所言「唯識性」者,此是菩提事唯識性。又即真如,顯是菩提所證體性,而意取彼能證菩提。
又「菩提」言,通因果智。因中二智,分清淨者;果中二智,滿清淨者。故皆歸敬。後雙敬菩提及涅槃者,唯識性,是涅槃;滿分清淨,是菩提。意顯涅槃本性淨故,不言滿分。其大菩提四智品法,因時已得,而不圓明;今唯取滿清﹝原作「分」,今依義改﹞淨者。故各別也。下第九雲︰由數修習無分別智,斷本識中二障粗重,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,及能轉得,依他起中圓成實性。由轉煩惱得大涅槃,轉所知障,證無上覺。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。故今歸敬,將欲釋論,但敬菩提、涅槃二果,不敬余也。故下序雲「斷障爲得二勝果故」,乃至廣說﹝如續雲, 「由斷續生煩惱障故,證真解脫。由斷礙解所知障故,得大菩提」﹞。由前證故,故本論師所以作論。今既釋論,敬意須同,即以所趣爲所敬法。若不敬之,便不趣故。
[184] 《義演》、《金藏》作「准」,金陵本誤作「唯」。
[185] 即第七啭聲,于格。
[186] 第四啭聲,爲格。
[187] 唐義淨譯《金剛經論釋》卷上雲︰
由諸聖人並從真如清淨之法所顯現故。
[188] 「善逝體所生」,指慈氏。
[189] 「教我等師」,指無著。
[190] 「先」等四字,原作「當先歸禮二所敬師,方可造論」十二字。
[191] 「敬」等四字,原作「先應歸禮,論本大師」八字。
[192] 具雲:複應歸禮開闡法義的本師。
[193] 「安慧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安惠」。
[194] 「諸法所依」以下,《對法》卷一原文作:
是契經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。無師自悟諸法實性,一切教起所依處故。從此無間,聖弟子衆依法隨學。法爲依者,法界所流故。經釋二師亦契如來所說正法一分,無倒聞、思、修行。爲依止故,隨而造論。
[195] 《樞要》卷上續雲︰
雖有七解歸敬田,然依本義,唯取疏四解中但敬人而非法,本、釋二師。
[196] 以下于叁寶六重問答。
[197] 即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卷六〈優波離品〉。
[198] 如《報恩經》卷六雲︰
問︰佛若以法爲師者,于叁寶中何不以法爲初?答曰︰法雖是佛師,而法非佛不弘。所謂道由人弘,是故佛在初。
[199] 「故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200] 見《成實論》卷一〈吉祥品〉說。《金藏》無此文。
[201] 《成實論》卷一原文爲:
又此叁寶于一切世間第一吉祥。如吉祥偈雲︰佛、法及衆僧,是名最吉祥。
[202] 《成實論》卷一〈福田品〉雲︰
又經中說誰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養已,入無量定,是施主家得無量福。衆中有入無量叁昧、無相叁昧、無動叁昧,能令施主得無量報,故名福田。
[203] 參看《成實論》卷一〈十力品〉及〈無畏品〉等。
[204] 《佛地經論》卷一首,頌雲︰
稽首無上良福田︰叁身、二谛、一乘衆;我今隨力造此論,爲法久住濟群生。
[205] 《攝論‧世親釋》歸敬頌中雲︰
由無分別有大悲,生死涅槃俱不住。由攝妙慧巧方便,究竟至極自他利。如是世尊等所覺,等所開示微妙法,若能于此善修行,必獲寂然甘露迹。誹謗決定沒無底,甚久無能大苦海。學無學僧居道果,普勝一切所余僧;善逝無垢功德河,真實于中而沐浴。爲世無上良福田。雖複投于微少法,而便廣大如地空。慧者由斯得解脫。故我至誠身、語、思,頻修無倒歸命禮。
《攝論‧無性釋》歸敬頌雲︰
稽首大覺諸如來,無上正法、真聖衆,爲利自他法久住,故我略釋《攝大乘》。
[206] 《對法》即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》,語見該論卷一首,歸敬頌。
[207] 「諸」等八字,《金藏》無。
[208] 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零叁雲︰
此中法者,謂獨覺身中,叁無漏根等學無學法;菩薩身中,二無漏根等諸學法及苦集滅叁谛。緣彼無漏信,名法證淨。此中僧者,謂聲聞身中學無學法,緣彼無漏信,名僧證淨。
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唯獨出世,不得名僧,故法中攝。善根者,謂叁無漏根。薩婆多過去有體,叁根具有。大乘唯有後二,無所未知可當知故。薩婆多計菩薩二根亦法中攝。唯獨出世,未成佛故。
[209] 「有二」二字,《金藏》無。
[210] 見《涅槃經》卷十〈如來性品〉。
[211] 「見」字,原文作「計」。
[212] 此句中,《金藏》爲「具能調善方便故」。
[213] 四緣見《瑜伽》卷六十四初。
[214] 見《顯揚》卷六。
[215] 如《瑜伽》卷六十四等說:
歸依有叁種︰謂佛、法、僧。
[216] 《瑜伽》卷六十四雲︰
當知歸依有四正行︰一、親近善士,二、聽聞正法,叁、如理作意,四、法隨法行。
[217] 同體及別體,亦見《大乘義林章》卷十六〈叁寶章〉。
[218] 〈叁寶章〉六門分別︰一、明種類,二、出體性,叁、釋名字,
四、辨廢立,五、顯差別,六、解妨難。
《顯揚》卷六〈攝淨義品〉雲:
歸叁種分別者,一、成就,二、建立,叁、差別。
[219] 《瑜伽》卷八十二「贊歎爲自利」。
[220] 《顯揚》第十叁〈贊佛廣略門〉,與《瑜伽》卷八十二同。
[221] 《勝鬘經》雲︰
如來妙色身,世間無與等。無比不思議,是故今敬禮﹝變化身﹞,如來色無盡,智慧亦複然﹝受用身﹞;一切法常住﹝法身﹞;是故我歸依。知一切爾焰﹝梵文爲「jbeya」,該經《述記》雲「此翻爲『境』,亦名『智母』。以能生智故」﹞,智慧身自在;攝持一切法﹝指摩诃般若﹞是故今敬禮。
解詳該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