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诫、惩其恶灭﹞神变,如根、如行、如所悟入,为说正法,于所修行能正教诫。故三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。

  

  [175] 见《摄论‧世亲释》卷首。

  

  [176] 见本论卷九。

  

  [177] 「即」字,原作「谓」,下一同。

  

  [178] 「又」字,原作「复」。

  

  [179] 「二种」,原作「二性」。

  

  [180] 「即」字,原作「谓」,下一同。

  

  [181] 《枢要》卷上:

  

  依初三性,略有十种︰一、唯说真如为圆成实:名本实性,证此清白,名内证净。二、总说无漏名为圆成实:菩提、涅槃,皆是唯识性,名菩提性。获悟净菩提、菩提断,皆名菩提故。三、总说有为依他事──唯识性、悟断净。四、唯说有漏依他──幻识性、断除净。五、唯说所执妄取性──遣之净。六、圆成对依他──真俗性、断得净。七、圆成对所执──真妄性、遣证净。八、以依他对所执──心境性、遣断净。九、以圆成对依他──所执幻实性、取舍净。十、以圆成依他对所执──空有性、遣悟净。但无圆成所执对依他为唯识性,以隔越故,又理无故。

  

  [182] 如理《义演》、《金藏》、金陵本作「小」。《抄》、《秘蕴》作「少」。

  

  [183] 如《枢要》卷上云︰

  

  归敬福田中又有三释︰一、敬涅槃而非菩提。二、敬菩提而非涅槃。三、俱敬涅槃、菩提。

  

  初敬涅槃而非菩提,涅槃四义﹝自性、有余、无余、无住﹞,体皆真如。并唯识性。此皆通在缠、出缠二位。体性虽净,在缠名因分。分者,位也。今之所敬,意归满位;为迷悟依。迷故,生死;悟故,涅槃。有舍,有得。真如虽性净,离杂染时假说新净,说为转依。虽亦得菩提,而今非所敬。第九卷说二乘满位名解脱身,在大牟尼名法身故﹝原文为「二乘所得二转依果,唯永远离烦恼障,无殊胜法故,但名『解脱身』。大觉世尊,成就无上寂默法故,名「大牟尼」。此牟尼尊所得二果、永离二障,亦名法身」﹞。今唯识性是。满分净者,简于因位,不名法身故。又此涅槃,随其假实,总有四种︰唯识性者,自性清净涅槃;满清净者,有余、无余二种涅槃,要果圆时方证得故;分清净者,即无住处涅槃,许十地位已证得故。涅槃虽有四,体总真如。又下论云︰又为开示谬执我、法,迷唯识者,令达二空,于唯识理如实知故。此以真如迷悟依故,偏敬之也。又二乘涅槃,唯假择灭。大般涅槃三事圆满。三事有二︰一、体三名三事,二、义三名三事。能观智慧、所观法身、离诸系缚假择灭等,名为解脱,名体三事。一真如上有智慧本性,故名摩诃般若;出缠之位,功德法本,名曰法身;性离生死,名曰解脱;一如之上义有三故,名义三事。随其所应,二乘唯得一解脱故。三乘同坐,今归大般涅槃,名满清净者。凡真如者,为无为故,三乘所求之根本故。虽果智净,意敬所诠﹝「诠」疑「证」﹞。

  次敬菩提而非涅槃者,菩提即是四智品法。二智在因得︰谓妙观、平等;余二智,果位中得。总而言「者」。菩提因已得,今显所敬,意取满分。虽通二乘果位,今取大乘二障都尽,名「清净者」。以菩萨人意趣菩提,不趣涅槃;所以断障,唯断所知障,犹留烦恼障。涅槃通得,菩提独成。今显所敬异于二乘,及显得果异于二乘,故唯敬菩提,不敬涅槃也。

  

  《摄论》﹝卷三﹞颂云︰烦恼伏不灭,如毒、咒所害,留惑至惑尽,证佛一切智。今论所言「唯识性」者,此是菩提事唯识性。又即真如,显是菩提所证体性,而意取彼能证菩提。

  

  又「菩提」言,通因果智。因中二智,分清净者;果中二智,满清净者。故皆归敬。后双敬菩提及涅槃者,唯识性,是涅槃;满分清净,是菩提。意显涅槃本性净故,不言满分。其大菩提四智品法,因时已得,而不圆明;今唯取满清﹝原作「分」,今依义改﹞净者。故各别也。下第九云︰由数修习无分别智,断本识中二障粗重,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,及能转得,依他起中圆成实性。由转烦恼得大涅槃,转所知障,证无上觉。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。故今归敬,将欲释论,但敬菩提、涅槃二果,不敬余也。故下序云「断障为得二胜果故」,乃至广说﹝如续云, 「由断续生烦恼障故,证真解脱。由断碍解所知障故,得大菩提」﹞。由前证故,故本论师所以作论。今既释论,敬意须同,即以所趣为所敬法。若不敬之,便不趣故。

  

  [184] 《义演》、《金藏》作「准」,金陵本误作「唯」。

  

  [185] 即第七啭声,于格。

  

  [186] 第四啭声,为格。

  

  [187] 唐义净译《金刚经论释》卷上云︰

  

  由诸圣人并从真如清净之法所显现故。

  

  [188] 「善逝体所生」,指慈氏。

  

  [189] 「教我等师」,指无着。

  

  [190] 「先」等四字,原作「当先归礼二所敬师,方可造论」十二字。

  

  [191] 「敬」等四字,原作「先应归礼,论本大师」八字。

  

  [192] 具云:复应归礼开阐法义的本师。

  

  [193] 「安慧」,《大正藏》作「安惠」。

  

  [194] 「诸法所依」以下,《对法》卷一原文作:

  

  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。无师自悟诸法实性,一切教起所依处故。从此无间,圣弟子众依法随学。法为依者,法界所流故。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正法一分,无倒闻、思、修行。为依止故,随而造论。

  

  [195] 《枢要》卷上续云︰

  

  虽有七解归敬田,然依本义,唯取疏四解中但敬人而非法,本、释二师。

  

  [196] 以下于三宝六重问答。

  

  [197] 即《大方便佛报恩经》卷六〈优波离品〉。

  

  [198] 如《报恩经》卷六云︰

  

  问︰佛若以法为师者,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?答曰︰法虽是佛师,而法非佛不弘。所谓道由人弘,是故佛在初。

  

  [199] 「故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200] 见《成实论》卷一〈吉祥品〉说。《金藏》无此文。

  

  [201] 《成实论》卷一原文为:

  

  又此三宝于一切世间第一吉祥。如吉祥偈云︰佛、法及众僧,是名最吉祥。

  

  [202] 《成实论》卷一〈福田品〉云︰

  

  又经中说谁施主家有持戒比丘受供养已,入无量定,是施主家得无量福。众中有入无量三昧、无相三昧、无动三昧,能令施主得无量报,故名福田。

  

  [203] 参看《成实论》卷一〈十力品〉及〈无畏品〉等。

  

  [204] 《佛地经论》卷一首,颂云︰

  

  稽首无上良福田︰三身、二谛、一乘众;我今随力造此论,为法久住济群生。

  

  [205] 《摄论‧世亲释》归敬颂中云︰

  

  由无分别有大悲,生死涅槃俱不住。由摄妙慧巧方便,究竟至极自他利。如是世尊等所觉,等所开示微妙法,若能于此善修行,必获寂然甘露迹。诽谤决定没无底,甚久无能大苦海。学无学僧居道果,普胜一切所余僧;善逝无垢功德河,真实于中而沐浴。为世无上良福田。虽复投于微少法,而便广大如地空。慧者由斯得解脱。故我至诚身、语、思,频修无倒归命礼。

  

  《摄论‧无性释》归敬颂云︰

  

  稽首大觉诸如来,无上正法、真圣众,为利自他法久住,故我略释《摄大乘》。

  

  [206] 《对法》即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,语见该论卷一首,归敬颂。

  

  [207] 「诸」等八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208] 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零三云︰

  

  此中法者,谓独觉身中,三无漏根等学无学法;菩萨身中,二无漏根等诸学法及苦集灭三谛。缘彼无漏信,名法证净。此中僧者,谓声闻身中学无学法,缘彼无漏信,名僧证净。

  

  道邑《义蕴》云︰

  

  唯独出世,不得名僧,故法中摄。善根者,谓三无漏根。萨婆多过去有体,三根具有。大乘唯有后二,无所未知可当知故。萨婆多计菩萨二根亦法中摄。唯独出世,未成佛故。

  

  [209] 「有二」二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210] 见《涅槃经》卷十〈如来性品〉。

  

  [211] 「见」字,原文作「计」。

  

  [212] 此句中,《金藏》为「具能调善方便故」。

  

  [213] 四缘见《瑜伽》卷六十四初。

  

  [214] 见《显扬》卷六。

  

  [215] 如《瑜伽》卷六十四等说:

  

  归依有三种︰谓佛、法、僧。

  

  [216] 《瑜伽》卷六十四云︰

  

 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︰一、亲近善士,二、听闻正法,三、如理作意,四、法随法行。

  

  [217] 同体及别体,亦见《大乘义林章》卷十六〈三宝章〉。

  

  [218] 〈三宝章〉六门分别︰一、明种类,二、出体性,三、释名字,

  

  四、辨废立,五、显差别,六、解妨难。

  

  《显扬》卷六〈摄净义品〉云:

  

  归三种分别者,一、成就,二、建立,三、差别。

  

  [219] 《瑜伽》卷八十二「赞叹为自利」。

  

  [220] 《显扬》第十三〈赞佛广略门〉,与《瑜伽》卷八十二同。

  

  [221] 《胜鬘经》云︰

  

  如来妙色身,世间无与等。无比不思议,是故今敬礼﹝变化身﹞,如来色无尽,智慧亦复然﹝受用身﹞;一切法常住﹝法身﹞;是故我归依。知一切尔焰﹝梵文为「jbeya」,该经《述记》云「此翻为『境』,亦名『智母』。以能生智故」﹞,智慧身自在;摄持一切法﹝指摩诃般若﹞是故今敬礼。

  

  解详该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