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二種︰一、攝境從心[101],二、性用別質[102]。無性[103]意取攝境從心;護法意說性用別質,教體即是能說聲等,不爾,教體便成有漏,或染無記。叁寶、真如,亦皆[104]如是。至下第十,論自當解[105]。

  

  叁、藏乘所攝:于中有二︰初、藏所攝,後、乘所攝。

  

  藏所攝[106]者,依《瑜伽》[107]等[108],說有二藏︰一、菩薩藏,二、聲聞藏[109]。然獨覺教少于聲聞,從多爲藏,但名聲聞藏。或說叁藏︰一、素怛纜[110],二、毗奈耶,叁、阿毗達磨。或說六藏︰菩薩、聲聞各有叁故。獨覺更無別戒律等,故無叁藏,可得成九。此于二藏,菩薩藏收──上乘攝故;叁藏之中,對法藏攝──研核推尋諸法相故。六藏之內,菩薩藏中對法藏攝。

  

  乘所攝者,或說一乘:如《法華》等[111]。或說叁乘︰一、菩薩,二、獨覺,叁、聲聞。處處經論皆同說[112]故。或[113]唯說二乘︰一者、大乘,二者、小乘之教。或說五乘︰叁乘[114]如前,第四、人乘,第五、天乘[115]。前叁攝定不定種姓,後二唯攝第五無姓[116]。此論正是一乘所攝;叁乘之中,菩薩乘攝;五乘之內,第一乘收[117]。此對諸部、十二分教相攝分齊,如《樞要》說[118]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一】

  

  四、教興年主。于中有二︰一、教興年,二、教興主。

  

  教興年者,慧[119]恺法師〈俱舍序〉雲:佛滅以後千一百年,天親菩薩出生造論。[120]依今所傳,諸部說異。今依大乘,九百年間[121],天親菩薩出世,造此頌本。真谛法師《中邊疏[122]》亦雲:九百年中,天親生也,同時,唯有親勝、火辨二大論師造此頌釋。千一百年後[123],余八論師,方造斯釋。

  

  教興主者,《叁十頌本》天親菩薩之所作也。其別神德,具如別記[124]。釋此本頌,有十論師︰

  

  一、梵雲「達磨波羅[125]」,唐言「護法」。此大論師,南印度境達羅毗荼國[126]建至城[127]中,帝王之子[128]。學乃淵于海浚[129],解又朗于曦明;內教窮于大小,聲論光于真俗[130]。外道小乘鹹議之曰︰大乘有此人也,既猶日月之麗天,皎皎而垂彩;亦如溟渤之紀地,浩浩而無竭。天親以後,一人而已。製作[131]、破斥[132],具如別傳。年叁十二,而卒于大菩提寺。臨終之日,天樂霄迎,悲聲恸域[133]。空中響報婆羅門曰「此是賢劫之一佛也」。故諸神異,難以備言。

  

  二、梵雲「寠拏[134]末底[135]」,唐言「德慧」。安慧之師。業冠前英,道光時彥;芳聲流于四主[136],雅韻骧于五天;聖德神奇,未易詳舉[137]。

  

  叁、梵雲「悉恥羅末底[138]」,唐言「安慧[139]」。即糅《雜集》[140]、救《俱舍論》、破正理師[141],護法論師同時先德[142]。南印度境羅羅國[143]人也。妙解因明,善窮內論;扇徽猷于小運[144],飛蘭蕙于大乘[145];神彩至高,固難提議。

  

  四、梵雲「畔徒室利[146]」,唐言「親勝」。天親菩薩同時人也。本頌初行,先爲略釋,妙得作者之意,後德因而釋焉。

  

  五、梵雲「難陀[147]」,唐言「歡喜」。勝軍[148]祖習。故于後卷[149]新熏種子,此[150]師所說[151]。造《瑜伽釋》等,大有製作。

  

  六、梵雲「戍陀戰達羅[152]」,唐言「淨月」。安慧同時。造《勝義七十釋》[153]及《集論釋》之論師也。

  

  七、梵雲「質呾羅婆拿[154]」,唐言「火辨」。亦世親同時也[155]。尤善文詞,深閑注述。形雖隱俗[156],而道高真侶。

  

  八、梵雲「毗世沙密多羅[157]」,唐言「勝友[158]」。

  

  九、梵雲「辰那弗多羅[159]」,唐言「勝子[160]」。

  

  十、梵雲「若那戰達羅[161]」,唐言「智月[162]」。

  

  此後叁論師,並護法菩薩之門人也。或釋《瑜伽[163]》,或別注述。道名俱遠,詞旨鹹奧。神德既高,難盡言也。

  

  製此釋者,雖十論師,于中,護法聲德獨振。故此論題,特以標首。此師所說,最有研尋,于諸義中,多爲南指,邪徒失趣,正理得方;迥拔衆師,穎[164]超群聖者;其唯一人乎[165]!

  

  【述記‧卷一】

  

  五、判釋本文。于中有二︰一、判本文,二、釋本文。

  

  判本文者,此論本頌唯有正說。世親菩薩臨終時造,未爲長行廣釋,便卒。故無初、後二分文也。論其釋文,具有叁分:初、歸敬頌,及次、長行,是宗前敬敘分;「雲何世間及諸聖教」[166]下,正釋本文,名依教廣成分;「此論叁分,成立唯識」[167]下,是即第叁、釋結施願分。此乃判彼釋文有斯叁分。

  

  就初分中,此初一頌,彼護法等歸敬福田,憑力求護,投誠述己,彰釋論因。次諸長行,即安慧等,明論本師爲令含識得勝果等[168],製論本頌,造論之由,此即分別不同科也。然准釋論之意,可知本師[169]亦然[170]。不爾,本師豈不令法久住、利樂諸有情也?

  

  就初頌中,上之二句、歸敬福田,下之二句、敘釋論意。

  

   釋本文者,「稽首」二字,顯能敬相;次下八字,彰所敬體。若依俗釋,「稽」者,至也;「首」者,頭也;以首至地,故名「稽首[171]」。此唯身業,敬相不盡。今但舉身,義顯意、語二業亦敬。又依理解,起殷淨心,策殊勝業,申誠歸仰,敬禮之異名也。此通叁業,敬禮乃周。

  

  瞿波論師[172]雲︰叁業禮者,欲顯大師有天眼故,以身業禮;有天耳故,以語業禮;有他心故,以意業禮。

  

  又生叁業圓滿善故,以叁業禮。如僧祇律[173]中說:在明、去遠,須以身禮,以可見故;在暗、去近,須以語禮,以可聞故;在暗、複遠,須以意禮,不可見聞故。又顯敬禮叁輪因故[174],須叁業禮。

  

  天親《攝論》[175]歸敬頌雲︰故我至誠身、語、思,頻修無倒歸命禮。故知「稽首」,理通叁業。

  

  次言「唯識性,滿分清淨者」,顯所敬體[176]。言「唯識性」,略有二種︰一者虛妄,即[177]遍計所執;二者真實,即圓成實。于前唯識性,所遣清淨;于後唯識性,所證清淨。又[178]有二種[179]︰一者世俗,即[180]依他起;二者勝義,即圓成實。于前,所斷清淨;于後,所得清淨。此釋,准下第九卷初唯識性解。

  

  又言唯識,性相不同。相,即依他,唯是有爲,通有無漏;唯識即相,名唯識相,持業釋也。性,即是識圓成實自體,唯是真如、無爲無漏;唯識之性,名唯識性,依士釋也;唯內證性,爲簡依他,故說識性。

  

  何故須簡?有漏依他,不可敬故。無漏依他,亦俗谛故,非最勝故,非諸聖法真實性故,非所證故,非迷悟依故,或彼即是滿分清淨故;略,不敬也。又有別解,如《樞要》說[181]。

  

  若于識性,「滿淨」即「者」,是持業釋;淨屬人故。「滿淨」之「者」,是依士釋;淨屬智故。今取後釋。此即如來智周德圓,窮真如性,故稱爲「滿」;澄鑒無垢,二障都盡,說名「清淨」。澄鑒曰「清」,無垢名「淨」,「者」即假者;意顯如來證唯識理究竟圓極,名「滿淨者」。

  

  于「唯識性分清淨者」,「分」謂少[182]分,「淨者」同前。即諸菩薩分證唯識真如自性,覺未圓明,名「分淨者」。欲顯師弟悟證不同,故于唯識說滿、分淨。

  

  于所歸敬,合有七釋,叁如《樞要》[183]。

  

  今以理准[184],四義不同︰

  

  一者、唯敬法而非人:法有二種︰一、教,二、理。佛證唯識,說一心經,令依修學。既涅槃已,教便散滅。由論本師造《叁十頌》,顯唯識理,散滅之法,令其集顯。論文雖舉滿、分二人,意取二人所證、所說識性教理。滿清淨者,于教爲勝;本教主故。分清淨者,于理爲勝;顯理勝故。由于識性,滿分淨故,如來能說教,弟子能顯理。故今歸敬,唯法,非人。何故但敬法,而非人?諸佛所師,所謂法故。佛及弟子,從此生故。

  

  二者、但敬人而非法:即是唯識本、釋二師。「本」,謂如來,于唯識性滿清淨者;「釋」,謂頌主,于唯識性分清淨者。「唯識性」聲,境第七攝[185],是能差別。「滿、分淨」者,第四啭攝[186],是所差別[187]。此梵本音,一切所敬,皆第四啭。故此頌所舉「唯識性」言,顯是所證。而意歸敬能證彼人滿、分淨者。

  

  《辯中邊論》天親頌雲︰稽首造此論,善逝體所生[188],及教我等師[189],當勤顯斯義。唯敬二師。何故但敬本釋二師?如來是作者,論所依故;弟子是述者,起此論故。

  

  《瑜伽論》中六十四說︰若欲造論,先敬二師[190]。恭敬法故,敬禮本師[191]。恭敬義故,禮開闡師[192]。

  

  安慧[193]《雜集論》初序雲︰此論所依,及能起故。佛薄伽梵諸法所依,「一切教起,所依處故」。佛聖弟子依法隨學,無倒依止而造論故[194]。

  

  世親雖是地前菩薩,于唯識性,決定信解。雖未證真,亦隨修學;分有所得,名「分淨者」[195]。

  

  叁者、雙敬法之與人:法,謂真如,諸法自性。即是此中「唯識性」是。人,即是此中「滿分淨者」,能證唯識真如性故。何故雙敬法之與人?法可軌持,人弘道故。

  

  四者、歸敬佛法僧寶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