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二种︰一、摄境从心[101],二、性用别质[102]。无性[103]意取摄境从心;护法意说性用别质,教体即是能说声等,不尔,教体便成有漏,或染无记。三宝、真如,亦皆[104]如是。至下第十,论自当解[105]。
三、藏乘所摄:于中有二︰初、藏所摄,后、乘所摄。
藏所摄[106]者,依《瑜伽》[107]等[108],说有二藏︰一、菩萨藏,二、声闻藏[109]。然独觉教少于声闻,从多为藏,但名声闻藏。或说三藏︰一、素怛缆[110],二、毗奈耶,三、阿毗达磨。或说六藏︰菩萨、声闻各有三故。独觉更无别戒律等,故无三藏,可得成九。此于二藏,菩萨藏收──上乘摄故;三藏之中,对法藏摄──研核推寻诸法相故。六藏之内,菩萨藏中对法藏摄。
乘所摄者,或说一乘:如《法华》等[111]。或说三乘︰一、菩萨,二、独觉,三、声闻。处处经论皆同说[112]故。或[113]唯说二乘︰一者、大乘,二者、小乘之教。或说五乘︰三乘[114]如前,第四、人乘,第五、天乘[115]。前三摄定不定种姓,后二唯摄第五无姓[116]。此论正是一乘所摄;三乘之中,菩萨乘摄;五乘之内,第一乘收[117]。此对诸部、十二分教相摄分齐,如《枢要》说[118]。
【述记‧卷一】
四、教兴年主。于中有二︰一、教兴年,二、教兴主。
教兴年者,慧[119]恺法师〈俱舍序〉云:佛灭以后千一百年,天亲菩萨出生造论。[120]依今所传,诸部说异。今依大乘,九百年间[121],天亲菩萨出世,造此颂本。真谛法师《中边疏[122]》亦云:九百年中,天亲生也,同时,唯有亲胜、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。千一百年后[123],余八论师,方造斯释。
教兴主者,《三十颂本》天亲菩萨之所作也。其别神德,具如别记[124]。释此本颂,有十论师︰
一、梵云「达磨波罗[125]」,唐言「护法」。此大论师,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[126]建至城[127]中,帝王之子[128]。学乃渊于海浚[129],解又朗于曦明;内教穷于大小,声论光于真俗[130]。外道小乘咸议之曰︰大乘有此人也,既犹日月之丽天,皎皎而垂彩;亦如溟渤之纪地,浩浩而无竭。天亲以后,一人而已。制作[131]、破斥[132],具如别传。年三十二,而卒于大菩提寺。临终之日,天乐霄迎,悲声恸域[133]。空中响报婆罗门曰「此是贤劫之一佛也」。故诸神异,难以备言。
二、梵云「寠拏[134]末底[135]」,唐言「德慧」。安慧之师。业冠前英,道光时彦;芳声流于四主[136],雅韵骧于五天;圣德神奇,未易详举[137]。
三、梵云「悉耻罗末底[138]」,唐言「安慧[139]」。即糅《杂集》[140]、救《俱舍论》、破正理师[141],护法论师同时先德[142]。南印度境罗罗国[143]人也。妙解因明,善穷内论;扇徽猷于小运[144],飞兰蕙于大乘[145];神彩至高,固难提议。
四、梵云「畔徒室利[146]」,唐言「亲胜」。天亲菩萨同时人也。本颂初行,先为略释,妙得作者之意,后德因而释焉。
五、梵云「难陀[147]」,唐言「欢喜」。胜军[148]祖习。故于后卷[149]新熏种子,此[150]师所说[151]。造《瑜伽释》等,大有制作。
六、梵云「戍陀战达罗[152]」,唐言「净月」。安慧同时。造《胜义七十释》[153]及《集论释》之论师也。
七、梵云「质呾罗婆拿[154]」,唐言「火辨」。亦世亲同时也[155]。尤善文词,深闲注述。形虽隐俗[156],而道高真侣。
八、梵云「毗世沙密多罗[157]」,唐言「胜友[158]」。
九、梵云「辰那弗多罗[159]」,唐言「胜子[160]」。
十、梵云「若那战达罗[161]」,唐言「智月[162]」。
此后三论师,并护法菩萨之门人也。或释《瑜伽[163]》,或别注述。道名俱远,词旨咸奥。神德既高,难尽言也。
制此释者,虽十论师,于中,护法声德独振。故此论题,特以标首。此师所说,最有研寻,于诸义中,多为南指,邪徒失趣,正理得方;迥拔众师,颖[164]超群圣者;其唯一人乎[165]!
【述记‧卷一】
五、判释本文。于中有二︰一、判本文,二、释本文。
判本文者,此论本颂唯有正说。世亲菩萨临终时造,未为长行广释,便卒。故无初、后二分文也。论其释文,具有三分:初、归敬颂,及次、长行,是宗前敬叙分;「云何世间及诸圣教」[166]下,正释本文,名依教广成分;「此论三分,成立唯识」[167]下,是即第三、释结施愿分。此乃判彼释文有斯三分。
就初分中,此初一颂,彼护法等归敬福田,凭力求护,投诚述己,彰释论因。次诸长行,即安慧等,明论本师为令含识得胜果等[168],制论本颂,造论之由,此即分别不同科也。然准释论之意,可知本师[169]亦然[170]。不尔,本师岂不令法久住、利乐诸有情也?
就初颂中,上之二句、归敬福田,下之二句、叙释论意。
释本文者,「稽首」二字,显能敬相;次下八字,彰所敬体。若依俗释,「稽」者,至也;「首」者,头也;以首至地,故名「稽首[171]」。此唯身业,敬相不尽。今但举身,义显意、语二业亦敬。又依理解,起殷净心,策殊胜业,申诚归仰,敬礼之异名也。此通三业,敬礼乃周。
瞿波论师[172]云︰三业礼者,欲显大师有天眼故,以身业礼;有天耳故,以语业礼;有他心故,以意业礼。
又生三业圆满善故,以三业礼。如僧祇律[173]中说:在明、去远,须以身礼,以可见故;在暗、去近,须以语礼,以可闻故;在暗、复远,须以意礼,不可见闻故。又显敬礼三轮因故[174],须三业礼。
天亲《摄论》[175]归敬颂云︰故我至诚身、语、思,频修无倒归命礼。故知「稽首」,理通三业。
次言「唯识性,满分清净者」,显所敬体[176]。言「唯识性」,略有二种︰一者虚妄,即[177]遍计所执;二者真实,即圆成实。于前唯识性,所遣清净;于后唯识性,所证清净。又[178]有二种[179]︰一者世俗,即[180]依他起;二者胜义,即圆成实。于前,所断清净;于后,所得清净。此释,准下第九卷初唯识性解。
又言唯识,性相不同。相,即依他,唯是有为,通有无漏;唯识即相,名唯识相,持业释也。性,即是识圆成实自体,唯是真如、无为无漏;唯识之性,名唯识性,依士释也;唯内证性,为简依他,故说识性。
何故须简?有漏依他,不可敬故。无漏依他,亦俗谛故,非最胜故,非诸圣法真实性故,非所证故,非迷悟依故,或彼即是满分清净故;略,不敬也。又有别解,如《枢要》说[181]。
若于识性,「满净」即「者」,是持业释;净属人故。「满净」之「者」,是依士释;净属智故。今取后释。此即如来智周德圆,穷真如性,故称为「满」;澄鉴无垢,二障都尽,说名「清净」。澄鉴曰「清」,无垢名「净」,「者」即假者;意显如来证唯识理究竟圆极,名「满净者」。
于「唯识性分清净者」,「分」谓少[182]分,「净者」同前。即诸菩萨分证唯识真如自性,觉未圆明,名「分净者」。欲显师弟悟证不同,故于唯识说满、分净。
于所归敬,合有七释,三如《枢要》[183]。
今以理准[184],四义不同︰
一者、唯敬法而非人:法有二种︰一、教,二、理。佛证唯识,说一心经,令依修学。既涅槃已,教便散灭。由论本师造《三十颂》,显唯识理,散灭之法,令其集显。论文虽举满、分二人,意取二人所证、所说识性教理。满清净者,于教为胜;本教主故。分清净者,于理为胜;显理胜故。由于识性,满分净故,如来能说教,弟子能显理。故今归敬,唯法,非人。何故但敬法,而非人?诸佛所师,所谓法故。佛及弟子,从此生故。
二者、但敬人而非法:即是唯识本、释二师。「本」,谓如来,于唯识性满清净者;「释」,谓颂主,于唯识性分清净者。「唯识性」声,境第七摄[185],是能差别。「满、分净」者,第四啭摄[186],是所差别[187]。此梵本音,一切所敬,皆第四啭。故此颂所举「唯识性」言,显是所证。而意归敬能证彼人满、分净者。
《辩中边论》天亲颂云︰稽首造此论,善逝体所生[188],及教我等师[189],当勤显斯义。唯敬二师。何故但敬本释二师?如来是作者,论所依故;弟子是述者,起此论故。
《瑜伽论》中六十四说︰若欲造论,先敬二师[190]。恭敬法故,敬礼本师[191]。恭敬义故,礼开阐师[192]。
安慧[193]《杂集论》初序云︰此论所依,及能起故。佛薄伽梵诸法所依,「一切教起,所依处故」。佛圣弟子依法随学,无倒依止而造论故[194]。
世亲虽是地前菩萨,于唯识性,决定信解。虽未证真,亦随修学;分有所得,名「分净者」[195]。
三者、双敬法之与人:法,谓真如,诸法自性。即是此中「唯识性」是。人,即是此中「满分净者」,能证唯识真如性故。何故双敬法之与人?法可轨持,人弘道故。
四者、归敬佛法僧宝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