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初「唯识性」,即是法宝。以是佛师,故先归敬。教、理、行、果四法不同,常恒轨则,真如为本。要证真如,余方有故。教、行、果,三真实性故。三乘圣者之根本故。或说彼本即兼末故,不说余三,但说理法。或唯识性能诠、所诠、能成、所成,如其次第教、理、行、果,四种法宝。言「唯识性」,即摄一切四种也。「满清净者」,即是佛宝;证法、正说,唯如来故,次法后说。「分清净者」、即是僧宝;能随佛教,是佛之资,故次佛说[196]。

  

  一、问︰何故论初,三宝不次?

  

  答︰师资相因,法先、佛后。显说相因,佛先、法后。故与常说三宝次第义各不同,所望异故。《报恩经》[197]不许法在佛先说[198],今以师资之义,亦无过失。

  

  二、问︰何故论初,须敬三宝?

  

  答︰有四义︰一、最吉祥故:故[199]《成实论》[200]说言:三宝最吉祥故,我经初说[201];二、真福田故:《论》又说言:堪受世间妙供养故[202];三、有大力故: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功德、神通,实难对故[203];四、起希求故:说法之首先说三宝、令闻法者发胜心故。凭力请加、方能造释。

  

  三、问︰三宝有二︰一乘、三乘。此中所敬,何者三宝?

  

  答︰此中唯敬一乘三宝。说唯识性满分净故,二乘不修唯识观故。《显扬颂》首云︰善逝善说妙三身,无畏无流证教法,上乘真实牟尼子,我今至诚先赞礼。《佛地论》颂云︰稽首无上良福田︰三身、二谛、一乘众[204]。《摄大乘》等,处处皆同[205]。故此唯敬一乘三宝。证解圆满,福慧具足,有大力故。或此通敬三乘圣者。二乘亦于人无我门,观见真如唯识性故,分净所摄。《对法[206]》云︰诸会真、净、究竟理[207],乃至敬礼如是大觉尊、无等妙法、诸圣众。通敬一切三乘三宝。

  

  四、问︰此中所敬三宝如何?

  

  答︰法如前说。此中佛宝,通摄三身;僧宝,通摄除佛余圣。

  

  问︰麟角独觉,诸部不同[208],此于三宝,何宝所摄?

  

  答︰麟角善根,僧种类故,许彼种类有多独觉,同时出故,故麟角者,亦僧宝所摄。

  

  五、问︰三宝有二[209]︰同相、别相。此中所敬,何者三宝?

  

  答︰此中但敬别相三宝。何故但敬别相三宝?显敬有为无为功德皆周尽故。又亦通敬同相三宝。唯识性中义兼说故。故《涅槃》[210]云︰若能见[211]三宝常住同真谛,此则是诸佛最上之誓愿。论文虽举满分二净,意取所证同相三宝。皆常住故。

  

  六、问︰何故但敬三宝,非余?

  

  答:四缘胜故:一、由如来性调善故,二、所调、能调善方便故[212],三、由如来具大悲故,四、财供养时,未以为喜,正行供时,方欢喜故[213]。由此,如来所说正法,及圣弟子,皆可归依,非余天等[214]。三宝[215]、归敬[216],及二体性[217],并诸门义[218]。

  

  三宝可敬,余不可敬,并如《瑜伽》第六十四、七十四卷[219],《显扬》第六、第十三[220],及《胜鬘经》[221]、别章[222]等说。

  

  此中第四,亦得说敬非人非法。法[223]宝即非人,佛、僧,非法故。虽有四义,释上二句,正取归敬本、释二师。于境第七[224],说唯识性故。第四[225]声中,说满分净故。如《枢要》说[226]。

  

  总是第一、归敬福田。

  

  凡造论者,总有二缘︰一、令法久住,二、为济含识;一、自利,二、利他;一、由智德,二、由恩德;一、为生大智,二、为生大悲。

  

  第三句云「我今释彼说」者,正显释论令法久住、自利、由有智德、生大智也。

  

  第四句云「利乐有情」者,述意所为济诸含识、利他、由有恩德、生大悲也。又有别解,如《枢要》说[227]。

  

  「我」,即护法[228],自指己身,即是随俗五蕴假者。「今」者,正显随其尔所释论之时,即事究竟时分「今」也。「释」谓解释,开演之义。幽隐未显,今说,名「开」;先约难知,广谈,为「演」。又约初机,曰「开」;为久机,曰「演」。又「释」者,成立之义。安教、立理,名曰「释」也。「彼」谓「世亲」。「说」,即本颂。《三十伽陀》[229]世亲所造,名为「彼说」。此即唯取彼所说教。

  

  又「说」,即是能诠、所诠。若教、若理,世亲所述,总名「彼说」。如《枢要》中释论名义。

  

  此中意显,我今释彼世亲所说《三十唯识》,令法久住[230]。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一】

  

  令法久住,略有六因︰一、欲令法义当广流布,二、欲令有情随入正法,三、令失没义重开显故,四、为欲略摄广散义故,五、为欲显发甚深义故,六、以巧言词庄严法义,令起爱乐生净信故。如[231]《瑜伽论》六十四说[232]:令法久住,即自利也[233]。

  

  利乐有情,乃有多义。梵云「萨埵」[234],此言「有情」,有情识故。今[235]谈众生有此情识,故名有情,无别能有。或假者能有此情识故,亦名有情。

  

  又情者,性也;有此性故。又情者,爱也;能有爱生故。下第三云︰若无本识,复依何法建立有情?有情之体,即是本识[236]。言众生者,不善[237]理也。卉木[238]众生,亦应利乐!

  

  有情不同,有六十二。如《瑜伽论》第二卷说︰五趣、四姓、女、男、俱三、劣、中、妙三、在家等四、律仪等三、离欲等二、邪定等三、苾刍等七、习断等十九、异生等四、声闻等四、轮王为一[239]。故今此论,言「诸有情」。又教所被菩萨种姓、不定姓人,此类非一,故言「诸」也。

  

  一、「利」谓利益,即是后济;「乐」谓安乐,即是现济。二、或现益名「利」,后益名「乐」。三、或摄善名利,离恶名「乐」。四、或翻此。五、或出苦名「利」,与乐名「乐」。六、或兴[240]智名「利」;兴福名「乐」。七、或兴出世胜善名「利」;兴世胜善说名为「乐」。八、或兴小果名「利」;兴大果名「乐」。九、或利与乐,一体异名。如《佛地》[241]第一、《显扬》十三[242]诸论等说。十、或利,谓十利︰一、纯利,二、共利,三、利益种类利,四、安乐种类利,五、因摄利,六、果摄利,七、此世利,八、他世利,九、毕竟利,十、不毕竟利[243]。乐谓五乐︰一者、因乐:即顺乐受诸根境界,乐相应法[244]。乐能[245]发业[246],皆名因乐,能有乐故。二、受乐:即是乐受,通有、无漏。有漏乐者,三界所系调畅身心[247],皆名为乐,非唯遍行受数中乐[248];无漏乐者,通学、无学;是乐自性。三、苦对治乐:谓因寒、热、饥、渴等事。暂息灭时,生起乐觉,名苦对治乐;非必自性。四、受断乐:谓灭受想定,粗动受灭,故说为乐。五、无恼害乐:此有四种︰一、出离乐:谓出家者。二、远离乐:谓生上者。三、寂灭乐[249]:谓即涅槃。四、觉法乐:谓菩提[250]。《婆沙》二十六有此四乐[251]。最后二种,是胜义乐。此十利五乐,如《瑜伽论》三十五说。

  

  上之十种解利乐者,应说颂言︰世、性及苦乐,智福、出世、世,小、大与名异,十利并五乐。

  

  今释[252]此论,令法不灭,为与有情此利乐故。即今二缘,释彼颂[253]也。或此颂中下之二句,明释彼说者,但为诸有情。有情信、学,法便住故。菩萨所为,本利他故。依所具缘,前释为本;约大悲说,后解无妨。

  

  然造论者[254],名庄严经。略有五喻,名庄严也。一者、如莲未开,见虽生喜,不如已剖[255],香气芬馥。二者、如金未用,见虽生喜,不如用之为庄严具。三者、如膳未食,见虽生喜,不如食已,知真美味。四者、如庆书未开,见虽生喜,不如披已[256]知其庆事。五者、如珍宝未得,见虽生喜,不如得已,摄为己财。故今造论,名庄严经[257]。

  

  又要具四缘,方应造论,如《瑜伽论》六十四说[258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即总第一文前敬叙中释归敬颂讫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仙人鹿苑,梵文为「mrga-dava」。

  

  [2] 《阿笈摩》,梵文为「agama」,指《四阿含》。

  

  [3] 「鹫岭」,梵文为「grdhra-kuda」。

  

  [4] 以说空性为行相。

  

  [5] 心外,谓遍计所执。

  

  [6] 即依他起。

  

  [7] 谓舍第一俗谛。

  

  [8] 《华严》: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,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,有藏文

  

  本。

  

  [9] 《深密》:《相续解脱经》二卷,刘宋求那跋陀罗译;《解节经》一卷,

  

  陈真谛译;《解深密经》五卷,唐玄奘译。有藏文本。

  

  [10] 《如来出现功德庄严》:未译出。据下文及《大乘义林章》卷三〈唯

  

  识章〉曾引一颂云︰

  

  如来无垢识,是净无漏界;解脱一切障,圆镜智相应。

  

  [11] 《摄论》卷一〈十殊胜品〉云: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善入大乘菩

  

  萨于薄伽梵前所说。所引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;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」一颂,即此经文。

  

  [12] 《楞伽阿跋多罗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