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宝经》四卷,刘宋求那跋陀罗译;《入楞伽经》十
卷,元魏菩提留支译;《大乘入楞伽经》七卷,唐实叉难陀译。有梵藏文本。藏文并有两释。
[13] 《厚严经》:别译有《大乘密严经》三卷,唐地婆诃罗译;《大乘密
严经》三卷,唐不空译。有藏文本。
以上六经,均明所知依阿赖耶识。余如《胜鬘经》、《无垢称经》,以及《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》等,虽为论所多引者,但不直明所知依阿赖耶识,故不列属六经范围。
[14] 《瑜伽》:《菩萨地持经》八卷,北凉昙无谶译,相当〈菩萨地〉。《菩
萨善戒经》九卷、刘宋求那跋摩译,相当《地持经》,藏文有德光海云注。《决定藏论》三卷,梁真谛译,相当〈抉择分〉初三卷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一百卷,唐玄奘译,部分有梵本,另有藏文本,汉藏有最胜子或胜友释,藏有德光海云部分译文。
[15] 《显扬》:《显扬圣教论》二十卷,唐玄奘译。陈真谛译《三无性论》
相当该论卷十六〈成无性品〉。
[16] 《庄严》:《大乘庄严经论》﹝藏作世亲释﹞十五卷,唐波罗颇迦罗
密多罗译,有梵藏文本,藏文另有安慧无性等释。
[17] 《集量》:陈那造,主要明识三分义,有藏文本,并有注释。
[18] 《摄论》:《摄大乘论》三卷,梁真谛译,又元魏佛陀扇多译,又隋
笈多译,又唐玄奘译。有《摄论‧世亲释》十五卷,梁真谛译;《摄论‧世亲释》、《摄论‧无性释》各十卷,唐玄奘译。本论暨两释均有藏文本。
[19] 《十地》:《十地经论》,世亲造,十二卷,元魏菩提留支译。有藏
译本。
[20] 《分别瑜伽》:无全译本。《摄论》卷二曾引两颂如云︰
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;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。
如是住内心,知所取非有;次能取亦无,后触无所得。
[21] 《观所缘缘》:别译有《思尘论》,陈那造一卷,陈真谛译。《观所
缘缘论》一卷,唐玄奘译,有藏文本。《观所缘缘论释》,护法造一卷,唐义净译。
[22] 《二十唯识》:《唯识论》,世亲造一卷,元魏般若留支译;陈真谛
译《大乘唯识论》;《唯识二十论》一卷,唐玄奘译;《成唯识论宝生论》五卷,护法造,唐义净译。论本有藏文,并有律天﹝或作调伏天,藏文「vinita-deva」﹞释。
[23] 《辩中边》:《中边分别论》,世亲造三卷,陈真谛译;《辩中边论》
三卷,唐玄奘译。有梵、藏文本。
[24] 《集论》:《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》七卷,无着造,唐玄奘译。有梵、
藏文本。另有师子觉释本。安慧糅合成《杂集论》十六卷,藏文本传为最胜子释。《杂集论》又名为《对法》,此下皆取《对法》名。
[25] 谓《解深密经》卷二。
[26] 《瑜伽》卷七十五中至卷七十八末,全引《解深密经》文。卷七十
六末出三时说教文。
[27] 《瑜伽》卷七十六引《解深密经》云︰
广慧当知!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,堕彼彼有情众中︰或在卵生,或在胎生,或在湿生,或在化生,身分生起。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,展转和合,增长广大,依二执受︰一者、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,二者、相、名分别,言说戏论习气执受。有色界中,具二执受,无色界中,不具二种。广慧!此名阿陀那识,何以故?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。亦名阿赖耶识,何以故?由此识于身摄受、藏隐,同安危义故。亦名为心,由此识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积集滋长故。
[28] 唐实叉难陀译《华严经》卷十九〈升夜摩天宫品〉云︰
譬如工画师,不能知自心,而由心故画,诸法性如是。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如心,佛亦尔;如佛,众生然。应知佛与心,体性皆无尽。若人知心行,普造诸世间﹝东晋佛跎跋陀罗译本卷十作「一切从心转」﹞。是人则见佛,了佛真实性。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﹝晋译本卷十作「心亦非是身,身亦非是心」﹞,而能作佛事,自在未曾有。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诸法性,一切唯心造﹝晋译作「心造诸如来」﹞。
《大般若经》卷四百六十七第二分〈无杂品〉云︰
谓诸菩萨作是思惟︰诸行如幻,虚妄不实,不得自在。亦如虚空,无我、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养者、士夫、补特伽罗、意生、儒童、作者、受者、知者、见者,皆不可得。唯是虚妄分别所起,一切皆是自心所变。谁诃毁我,谁骂詈我,谁凌辱我,谁以种种瓦石刀杖加害于我,谁复受被凌辱加害?皆是自心虚妄分别,我今不应横起执着。如是诸法由自性空胜义空故,都无所有。
此上两段文。智周《演秘》曾略引以证「此依多分」之意。《大智度
论》卷八亦有颂云︰
佛法性虽空,亦复不断灭;虽生,亦不常;诸行业不失。诸法如芭蕉,一切从心生。若知法无实,是心亦复空。若有人念空,是则非道行。诸法不生灭,念有,故失相;有念,堕魔网;无念,则得出;心动,则非道;不动,是法印。
若依顿门,三时则依多分而说。
[29] 晋译《华严经》卷四十四云「复与五百大声闻俱」。
[30] 《枢要》卷首以三门辨释,第一叙论所因,第二解论题目,第三判
释本文。第一叙论所因当此中二门,即第一门及第四门。
叙论所因者,《瑜伽论﹝最胜子﹞释》略作是言︰「诸有情类﹝原无,乃引时增﹞无始时来于﹝一切﹞法﹝处中﹞实相无知﹝疑惑、颠倒﹞,僻执、起惑﹝原作「起诸烦恼」﹞、发业﹝原作「发有漏业」﹞,轮回五趣﹝受三大苦﹞,如来出世,随﹝其所﹞宜﹝方便﹞为说﹝种种妙法﹞处中妙理﹝「妙理」原作「实相」﹞,令诸有情﹝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,非有;如是如是有故,非空﹞了达诸法非空非有。远离疑﹝惑、颠倒、僻﹞执,﹝以下《枢要》更依意引﹞起处中行,随应灭障,各自修满,得三菩提,证寂灭乐。
佛涅槃后,因彼大天﹝五事︰余所诱、无知、犹豫、他令入、道因声起。佛后百余年,分成上座、大众两部﹞部执竞兴,多着有见。龙猛菩萨证极喜地,集大乘无相空教,造《中论》等,究畅真要,除彼有见。次有﹝「次有」二字原作「圣」﹞提婆等诸大论师造《百论》等,弘阐大义。由是,众生复着空见。无著菩萨位登初地,证法光定,得大神通。事大慈尊,请说此《﹝瑜伽师地﹞论》,理无不穷,事无不尽;文无不释,义无不诠;疑无不遣,执无不破;行无不修,果无不证;正为菩萨,令于诸乘境行果等,皆得善巧,勤修大行,证大菩提;广为有情常无倒说,兼为余乘令依自法,修自分行,得自果证。
以下属四、说教年主,姑略。
[31] 见《瑜伽》卷二十一〈有种姓地〉;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一〈种姓品〉;
《佛地经论》卷一〈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〉。
[32] 《瑜伽》卷三十七云︰
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?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︰一者、住声闻种姓: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。二者、住独觉种姓:于独觉乘应可成熟有情。三者、住佛种姓: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。四者、住无种姓:于往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。
余详卷二十一〈种姓地〉。有云︰
问︰此种姓名,有何差别?答︰或名种子,或名为界,或名为性﹝藏文作「rav-bźin」﹞。
二乘对菩萨乘有所谓不定,虽无文示,以义出之。如《入楞伽经》则直出不定种姓。
[33] 本论卷三原文为:
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,名为胜者。彼能证解阿赖耶识,故我世尊正为开示。或诸菩萨皆名胜者。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,而能信解求彼转依,故亦为说。非诸转识有如是义。
[34] 此文为释《解深密经》中,「阿陀那识甚深细」文。
[35] 「离二边」是指离有、无等二边。
[36] 唐译七卷《楞伽》卷二云︰
复次,大慧!有五种种姓︰谓声闻乘种姓、缘觉乘种姓、如来乘种姓、不定种姓、无种姓。
大慧!云何知是声闻乘种姓?谓若闻说于蕴、界、处、自相、共相,若知,若证,举身毛竖,心乐修习;于缘起相,不乐观察。应知此是声闻乘种姓。彼于自乘见所证已,于五、六地断烦恼结,不断烦恼习,住不思议死,正狮子吼言︰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。修习人无我,乃至生于得涅槃觉。
大慧!复有众生求证涅槃,言:我能知我、人、众生﹝即有情﹞、﹝命者﹞、养者、﹝士夫﹞、取者﹝即数取趣﹞,此是涅槃。复有说言︰见一切法因作者有。﹝藏文等作「依因而有」﹞此是涅槃。大慧!彼无解脱,以未能见法无我故,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姓,于未出﹝离﹞中,生出离想。应勤修习舍此恶见。
大慧!云何知是缘觉乘种姓?谓若闻说缘觉乘法,举身毛竖,悲泣流泪。离愦闹缘,无所染着。有时闻说现种种身,或聚或散神通变化,其心信受,无所违逆。当知此是缘觉乘种姓。应为其说缘觉乘法。
大慧!如来乘种姓所证法有三种︰所谓自性无自性法﹝以无自性为自性之法,魏译十卷《楞伽》一分为二「一者、证实法性,二者、离实法证性」。藏文同唐译﹞、内身自证圣智法、外诸佛剎广大法。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,建立阿赖耶不思议境﹝藏文作「自心所显现自身、阿赖耶、受用、所依不可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