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寶經》四卷,劉宋求那跋陀羅譯;《入楞伽經》十
卷,元魏菩提留支譯;《大乘入楞伽經》七卷,唐實叉難陀譯。有梵藏文本。藏文並有兩釋。
[13] 《厚嚴經》:別譯有《大乘密嚴經》叁卷,唐地婆诃羅譯;《大乘密
嚴經》叁卷,唐不空譯。有藏文本。
以上六經,均明所知依阿賴耶識。余如《勝鬘經》、《無垢稱經》,以及《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》等,雖爲論所多引者,但不直明所知依阿賴耶識,故不列屬六經範圍。
[14] 《瑜伽》:《菩薩地持經》八卷,北涼昙無谶譯,相當〈菩薩地〉。《菩
薩善戒經》九卷、劉宋求那跋摩譯,相當《地持經》,藏文有德光海雲注。《決定藏論》叁卷,梁真谛譯,相當〈抉擇分〉初叁卷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一百卷,唐玄奘譯,部分有梵本,另有藏文本,漢藏有最勝子或勝友釋,藏有德光海雲部分譯文。
[15] 《顯揚》:《顯揚聖教論》二十卷,唐玄奘譯。陳真谛譯《叁無性論》
相當該論卷十六〈成無性品〉。
[16] 《莊嚴》:《大乘莊嚴經論》﹝藏作世親釋﹞十五卷,唐波羅頗迦羅
密多羅譯,有梵藏文本,藏文另有安慧無性等釋。
[17] 《集量》:陳那造,主要明識叁分義,有藏文本,並有注釋。
[18] 《攝論》:《攝大乘論》叁卷,梁真谛譯,又元魏佛陀扇多譯,又隋
笈多譯,又唐玄奘譯。有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十五卷,梁真谛譯;《攝論‧世親釋》、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各十卷,唐玄奘譯。本論暨兩釋均有藏文本。
[19] 《十地》:《十地經論》,世親造,十二卷,元魏菩提留支譯。有藏
譯本。
[20] 《分別瑜伽》:無全譯本。《攝論》卷二曾引兩頌如雲︰
菩薩于定位,觀影唯是心;義想既滅除,審觀唯自想。
如是住內心,知所取非有;次能取亦無,後觸無所得。
[21] 《觀所緣緣》:別譯有《思塵論》,陳那造一卷,陳真谛譯。《觀所
緣緣論》一卷,唐玄奘譯,有藏文本。《觀所緣緣論釋》,護法造一卷,唐義淨譯。
[22] 《二十唯識》:《唯識論》,世親造一卷,元魏般若留支譯;陳真谛
譯《大乘唯識論》;《唯識二十論》一卷,唐玄奘譯;《成唯識論寶生論》五卷,護法造,唐義淨譯。論本有藏文,並有律天﹝或作調伏天,藏文「vinita-deva」﹞釋。
[23] 《辯中邊》:《中邊分別論》,世親造叁卷,陳真谛譯;《辯中邊論》
叁卷,唐玄奘譯。有梵、藏文本。
[24] 《集論》:《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》七卷,無著造,唐玄奘譯。有梵、
藏文本。另有師子覺釋本。安慧糅合成《雜集論》十六卷,藏文本傳爲最勝子釋。《雜集論》又名爲《對法》,此下皆取《對法》名。
[25] 謂《解深密經》卷二。
[26] 《瑜伽》卷七十五中至卷七十八末,全引《解深密經》文。卷七十
六末出叁時說教文。
[27] 《瑜伽》卷七十六引《解深密經》雲︰
廣慧當知!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,墮彼彼有情衆中︰或在卵生,或在胎生,或在濕生,或在化生,身分生起。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,展轉和合,增長廣大,依二執受︰一者、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,二者、相、名分別,言說戲論習氣執受。有色界中,具二執受,無色界中,不具二種。廣慧!此名阿陀那識,何以故?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。亦名阿賴耶識,何以故?由此識于身攝受、藏隱,同安危義故。亦名爲心,由此識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積集滋長故。
[28] 唐實叉難陀譯《華嚴經》卷十九〈升夜摩天宮品〉雲︰
譬如工畫師,不能知自心,而由心故畫,諸法性如是。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,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如心,佛亦爾;如佛,衆生然。應知佛與心,體性皆無盡。若人知心行,普造諸世間﹝東晉佛跎跋陀羅譯本卷十作「一切從心轉」﹞。是人則見佛,了佛真實性。心不住于身,身亦不住心﹝晉譯本卷十作「心亦非是身,身亦非是心」﹞,而能作佛事,自在未曾有。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諸法性,一切唯心造﹝晉譯作「心造諸如來」﹞。
《大般若經》卷四百六十七第二分〈無雜品〉雲︰
謂諸菩薩作是思惟︰諸行如幻,虛妄不實,不得自在。亦如虛空,無我、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養者、士夫、補特伽羅、意生、儒童、作者、受者、知者、見者,皆不可得。唯是虛妄分別所起,一切皆是自心所變。誰诃毀我,誰罵詈我,誰淩辱我,誰以種種瓦石刀杖加害于我,誰複受被淩辱加害?皆是自心虛妄分別,我今不應橫起執著。如是諸法由自性空勝義空故,都無所有。
此上兩段文。智周《演秘》曾略引以證「此依多分」之意。《大智度
論》卷八亦有頌雲︰
佛法性雖空,亦複不斷滅;雖生,亦不常;諸行業不失。諸法如芭蕉,一切從心生。若知法無實,是心亦複空。若有人念空,是則非道行。諸法不生滅,念有,故失相;有念,墮魔網;無念,則得出;心動,則非道;不動,是法印。
若依頓門,叁時則依多分而說。
[29] 晉譯《華嚴經》卷四十四雲「複與五百大聲聞俱」。
[30] 《樞要》卷首以叁門辨釋,第一敘論所因,第二解論題目,第叁判
釋本文。第一敘論所因當此中二門,即第一門及第四門。
敘論所因者,《瑜伽論﹝最勝子﹞釋》略作是言︰「諸有情類﹝原無,乃引時增﹞無始時來于﹝一切﹞法﹝處中﹞實相無知﹝疑惑、顛倒﹞,僻執、起惑﹝原作「起諸煩惱」﹞、發業﹝原作「發有漏業」﹞,輪回五趣﹝受叁大苦﹞,如來出世,隨﹝其所﹞宜﹝方便﹞爲說﹝種種妙法﹞處中妙理﹝「妙理」原作「實相」﹞,令諸有情﹝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,非有;如是如是有故,非空﹞了達諸法非空非有。遠離疑﹝惑、顛倒、僻﹞執,﹝以下《樞要》更依意引﹞起處中行,隨應滅障,各自修滿,得叁菩提,證寂滅樂。
佛涅槃後,因彼大天﹝五事︰余所誘、無知、猶豫、他令入、道因聲起。佛後百余年,分成上座、大衆兩部﹞部執競興,多著有見。龍猛菩薩證極喜地,集大乘無相空教,造《中論》等,究暢真要,除彼有見。次有﹝「次有」二字原作「聖」﹞提婆等諸大論師造《百論》等,弘闡大義。由是,衆生複著空見。無著菩薩位登初地,證法光定,得大神通。事大慈尊,請說此《﹝瑜伽師地﹞論》,理無不窮,事無不盡;文無不釋,義無不诠;疑無不遣,執無不破;行無不修,果無不證;正爲菩薩,令于諸乘境行果等,皆得善巧,勤修大行,證大菩提;廣爲有情常無倒說,兼爲余乘令依自法,修自分行,得自果證。
以下屬四、說教年主,姑略。
[31] 見《瑜伽》卷二十一〈有種姓地〉;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一〈種姓品〉;
《佛地經論》卷一〈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〉。
[32] 《瑜伽》卷叁十七雲︰
雲何所成熟補特伽羅?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︰一者、住聲聞種姓:于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。二者、住獨覺種姓:于獨覺乘應可成熟有情。叁者、住佛種姓:于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。四者、住無種姓:于往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。
余詳卷二十一〈種姓地〉。有雲︰
問︰此種姓名,有何差別?答︰或名種子,或名爲界,或名爲性﹝藏文作「rav-bźin」﹞。
二乘對菩薩乘有所謂不定,雖無文示,以義出之。如《入楞伽經》則直出不定種姓。
[33] 本論卷叁原文爲:
已入見道諸菩薩衆得真現觀,名爲勝者。彼能證解阿賴耶識,故我世尊正爲開示。或諸菩薩皆名勝者。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,而能信解求彼轉依,故亦爲說。非諸轉識有如是義。
[34] 此文爲釋《解深密經》中,「阿陀那識甚深細」文。
[35] 「離二邊」是指離有、無等二邊。
[36] 唐譯七卷《楞伽》卷二雲︰
複次,大慧!有五種種姓︰謂聲聞乘種姓、緣覺乘種姓、如來乘種姓、不定種姓、無種姓。
大慧!雲何知是聲聞乘種姓?謂若聞說于蘊、界、處、自相、共相,若知,若證,舉身毛豎,心樂修習;于緣起相,不樂觀察。應知此是聲聞乘種姓。彼于自乘見所證已,于五、六地斷煩惱結,不斷煩惱習,住不思議死,正獅子吼言︰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。修習人無我,乃至生于得涅槃覺。
大慧!複有衆生求證涅槃,言:我能知我、人、衆生﹝即有情﹞、﹝命者﹞、養者、﹝士夫﹞、取者﹝即數取趣﹞,此是涅槃。複有說言︰見一切法因作者有。﹝藏文等作「依因而有」﹞此是涅槃。大慧!彼無解脫,以未能見法無我故,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姓,于未出﹝離﹞中,生出離想。應勤修習舍此惡見。
大慧!雲何知是緣覺乘種姓?謂若聞說緣覺乘法,舉身毛豎,悲泣流淚。離愦鬧緣,無所染著。有時聞說現種種身,或聚或散神通變化,其心信受,無所違逆。當知此是緣覺乘種姓。應爲其說緣覺乘法。
大慧!如來乘種姓所證法有叁種︰所謂自性無自性法﹝以無自性爲自性之法,魏譯十卷《楞伽》一分爲二「一者、證實法性,二者、離實法證性」。藏文同唐譯﹞、內身自證聖智法、外諸佛剎廣大法。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,建立阿賴耶不思議境﹝藏文作「自心所顯現自身、阿賴耶、受用、所依不可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