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思議境界」﹞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。當知此是如來乘姓。

  

  大慧!不定種姓者,謂聞說彼叁種法時,隨生信解而順修學。

  

  大慧!爲初洽地人而說種姓,欲令其入無影像﹝顯現﹞地,依此建立。

  

  大慧!彼住叁昧樂聲聞,若能證知自所依﹝阿賴耶﹞識,見法無我,淨煩惱習,畢竟當得如來之身。爾時世尊即說頌言︰預流、一來果、不還、阿羅漢,是等諸聖人,其心悉迷惑。我所立叁乘、一乘及非乘﹝藏文作「無乘」﹞,爲愚夫少智﹝藏文作「劣智」﹞、樂寂諸聖說﹝以上謂叁乘、一乘及無乘皆對機方便說﹞。第一義﹝藏文作「勝義」﹞法門遠離于二取﹝藏文「rnam rig gbis po」﹞,任于無﹝二﹞境界,雲何建立叁乘?諸禅,及無量、無色,叁摩提乃至想受滅,唯心不可得﹝藏文作「唯心中非有」﹞。

  

  複次,大慧!此中一闡提﹝梵文爲「icchantika」;藏文爲「dod chen po」。《樞要》卷上雲「是樂欲義。樂生死故」﹞何故于解脫中不生欲樂?大慧!以舍﹝魏譯作「焚燒」,藏文作「棄舍」﹞一切善根故,爲無始衆生起願故。雲何舍一切善根?謂謗菩薩藏言︰此非隨順契經,調伏解脫之說。作是語時,善根悉斷,不入涅槃。雲何爲無始衆起願?謂諸菩薩以本願、方便,願一切衆生悉入涅槃。若一衆生未涅槃者﹝《樞要》卷上雲「以衆生界無盡時故,無姓有情不成佛故,大悲菩薩無成佛期」﹞,我終不入。此一住一闡提趣,此是無涅槃種姓相。

  

  大慧菩薩言︰世尊!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?佛言︰大慧!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、畢竟不入,非舍善根。何以故?舍善根一闡提,以佛威力故,或時善根生,所以者何?佛于一切衆生無舍時故。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上雲︰

  

  憐愍一切衆生,化盡一切衆生界,即大悲菩薩是也。

  

  即亦與《涅槃經》卷二十七「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,及《佛性論》卷二「一切衆生是如來藏」,有性與有姓有其不同。非不可會通。

  

  [37] 《大般若經》卷五百九十叁雲︰

  

  善勇猛菩薩言︰我今哀愍一切衆生,爲作利益安樂事故,請問如來應正等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。何以故?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通攝聲聞、獨覺、菩薩及正等覺一切法故。唯願世尊哀愍我等,爲具宣說如來境智。若有情類于聲聞乘姓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能證得自無漏地;于獨覺乘姓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依自乘而得出離。若有情類于無上乘姓決定者,聞此法已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有情類,雖未已入正性離生,而于叁乘姓不定者,聞此法已,皆發無上正等覺心。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爲答所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令諸有情善根生長。複次,世尊!我今不爲下劣信解諸有情故,請問如來應正等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……。

  

  以下不爲「守貧窮心」、「懈怠懶惰」,乃至「以利規利」等「種種穢惡諸有情」請說般若,以不易投機,難化故爾,亦實非無姓者。

  

  [38] 見《莊嚴經論》卷一〈種姓品〉。

  

  [39] 《樞要》雲︰

  

  《大莊嚴論》第一卷〈種姓品〉說五種種姓,叁乘定,及不定,四同《瑜伽》﹝彼(《莊嚴經論》)論說種姓爲「功德度(藏文作「grol ba」,即使解放義)義故。度者,出生功德義」。又雲「種姓有體,由四種差別︰一、由界差別,二、由信差別,叁、由行差別,四、由果差別。由界差別者,衆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,如《多界修多羅》(藏文作「ba ru ra”i mdo」)說。由界差別故,應知叁乘種姓有差別(藏文作「由此衆界如是不同,又須所當信故,有叁乘種姓不同」)。由信差別者,衆生有種種信可得,或有因力起(藏文無此句),或有緣力起,能于叁乘隨信一乘,非信一切。若無姓差別,則亦無信差別。由行差別者,衆生行行,或有能進(藏文作「ves par sgrub」,即決定成辦義),或有不能進。若無姓差別,則亦無行差別(種姓是因,信行等爲緣)。由果差別者,衆生菩提有下中上。于果相似故(藏文作「果與種子自性同故」)。若無姓差別,則亦無果差別」。又雲「菩薩(藏文無「菩薩」二字)種姓品類略有四種︰一者、決定,二者、不定,叁者、不退,四者、退墮。如其次第,決定者遇緣不退;不定者遇緣退墮(藏文作「即彼決定不決定,由諸緣故;如其次第不引奪,及引奪」)。以上說叁乘種姓定不定已,彼論說無姓中有二種而非一種雲「無般涅槃法者,是無姓位。此略有二種︰一者、時邊(《樞要》謂「時邊」,梵文爲「kalanta」藏文作「de”i dus su」,「即于爾時」)般涅槃法(藏文作「無般涅槃法」),二者、畢竟無涅槃法。時邊般涅槃法者,有四種人︰一者、一向行惡行,二者、普斷諸善法,叁者、無解脫分善根,四者、善根不具足。畢竟無涅槃法者,無因故,彼無盤涅種姓。此謂但求生死,不樂涅槃人(「此」等十一字藏文無)」﹞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七引《莊嚴論》所說義後,雲「故余義同前」。

  

  《樞要》又述經教異說雲︰

  

  《法華經》﹝卷一〈方便品〉﹞雲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﹝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,說佛智慧故,諸佛出于世,唯此一事實,余二則非真,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。……我有方便力,開示叁乘法,一切諸世尊,皆說一乘道﹞」。以教准機,唯有一大機。

  

  《涅槃》﹝北涼昙無谶譯卷二十七〈師子吼菩薩品〉雲 ﹝「善男子!一切衆生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,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﹞亦 言︰

  

  師子吼者,是﹝原作「名」﹞決定說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衆生亦爾,皆悉有心,凡有心者悉皆當得﹝原作「定當得成」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﹝以是義﹞故,﹝我常宣﹞說﹝一切﹞衆生唯﹝原作「悉」﹞有佛性。……﹝「以無明覆故,不能得見。……煩惱覆故,不能得見」。彼經亦此前文雲「乃至一闡提亦有佛性。一闡提等無有善法,佛性亦善。以未來有故,一闡提等亦有佛性。何以故?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譬如有人家有乳酪,有人問言︰汝有酥耶?答言︰我有酪,實非酥。以巧方便定當得故,故言有酥」﹞。

  

  《樞要》又引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一雲︰

  

  此中叁藏者,一、素怛纜藏﹝sutranta﹞,二、毗奈耶藏﹝vinayanta﹞,叁、阿毗達磨藏﹝abhidharmanta﹞。如是叁藏下乘上乘有差別故,則成二藏︰一、聲聞藏,二、菩薩藏。此叁及二,何緣名藏?由能攝故,謂攝一切所應知義。

  

  引已解雲︰

  

  不論獨覺及不定、無姓,有別廣教,則分爲二。如十力中,根上、下,智力亦唯有二。

  

  《樞要》又引《勝鬘經》卷一〈攝受章〉第四雲︰

  

  謂離善知識、無聞、非法衆生,以人天﹝藏文有「能得福德」之修飾語﹞善根而成熟之;求聲聞者,授聲聞乘;求緣覺者,授緣覺乘;求大乘者,授以大乘。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任荷負四種重任﹝藏文作「堪負較大地爲重四種重任。四重擔︰一、大海,二、諸山,叁、草木,四、衆生」﹞。

  

  引後《樞要》解雲︰

  

  此中以通從別,有姓爲叁,無姓爲一。

  

  而該經下文〈一乘章〉第五又雲:

  

  攝受正法者,是摩诃衍﹝梵文爲「mahayana」﹞。何以故?摩诃衍者,出生一切聲聞、緣覺、世間、出世間善法。世尊!如阿耨大池﹝梵文爲「an-avatapta」,藏文爲「mtsho ma dros pa」意爲「無熱」﹞出八﹝藏文作「四」。該經《述記》謂南河分五,合余叁本爲八﹞大河。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、緣覺、世間、出世間善法。世尊!又如種子﹝藏文「種種種子」,並等取「草木、藥、林」﹞皆依于地而得生長。如是一切聲聞、緣覺、世間、出世間善法,依于大乘而得增長。

  

  則一切法皆以大乘爲其根本,二乘、無姓等,亦然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上又總合會衆說雲︰

  

  次敘同者,余文如前自處和合。《楞伽》所說二種闡提︰初、是斷善根具邪見者,後、是菩薩具大悲者。初者、有入涅槃之時;後必不爾。以衆生界無盡時故,無姓有情不成佛故,大悲菩薩無成佛期。然第五姓合有叁種︰一名一闡底迦,二名阿闡底迦﹝梵文爲「an-icchantika」﹞,叁名阿顛底迦﹝梵文爲「atyantika」;藏文爲「gtan du ba」﹞。一闡底迦,是樂欲義,樂生死故;阿闡底迦,是不樂欲義,不樂涅槃故。此二通在斷善根人,不信、愚癡,所覆蔽故。亦通大悲菩薩,大智大悲所熏習故。阿顛底迦,名爲畢竟無涅槃性故。此無姓人亦通前二名也。前二久久會當成佛,後一必不成。《楞伽》但說其前二者,有姓闡提。《莊嚴》通說有姓、無姓二種闡提。《瑜伽》唯說無姓一種闡提。《楞伽》二種斷善︰果必當成,因現未成,斷善根故。《楞伽》大悲﹝闡提﹞,因現定成,果必不成。以衆生界無盡時故。無種姓者,現當畢竟二俱不成。

  

  合經及論,闡提有其叁種︰一、斷善根,二、大悲,叁、無姓。無起現行性、有因、有果,由此,叁人及前四姓四句分別︰一、因成果不成:謂大悲闡提。二、果成因不成:謂有姓斷善闡提。叁、因果俱不成:謂無姓闡提、二乘定姓。四、因果俱成:謂大智增上,不斷善根而成佛者。《涅槃》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,唯說其一。《攝論》據有姓利鈍根以明,但分上下。《善戒經》﹝劉宋求那跋摩等譯卷一、北涼昙無谶譯《地持經》卷一,及玄奘譯《菩薩地》卷叁十五﹞依﹝菩薩種姓﹞有無二類別說有無二姓。

  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