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思议境界」﹞,不惊、不怖、不畏。当知此是如来乘姓。

  

  大慧!不定种姓者,谓闻说彼三种法时,随生信解而顺修学。

  

  大慧!为初洽地人而说种姓,欲令其入无影像﹝显现﹞地,依此建立。

  

  大慧!彼住三昧乐声闻,若能证知自所依﹝阿赖耶﹞识,见法无我,净烦恼习,毕竟当得如来之身。尔时世尊即说颂言︰预流、一来果、不还、阿罗汉,是等诸圣人,其心悉迷惑。我所立三乘、一乘及非乘﹝藏文作「无乘」﹞,为愚夫少智﹝藏文作「劣智」﹞、乐寂诸圣说﹝以上谓三乘、一乘及无乘皆对机方便说﹞。第一义﹝藏文作「胜义」﹞法门远离于二取﹝藏文「rnam rig gbis po」﹞,任于无﹝二﹞境界,云何建立三乘?诸禅,及无量、无色,三摩提乃至想受灭,唯心不可得﹝藏文作「唯心中非有」﹞。

  

  复次,大慧!此中一阐提﹝梵文为「icchantika」;藏文为「dod chen po」。《枢要》卷上云「是乐欲义。乐生死故」﹞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?大慧!以舍﹝魏译作「焚烧」,藏文作「弃舍」﹞一切善根故,为无始众生起愿故。云何舍一切善根?谓谤菩萨藏言︰此非随顺契经,调伏解脱之说。作是语时,善根悉断,不入涅槃。云何为无始众起愿?谓诸菩萨以本愿、方便,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。若一众生未涅槃者﹝《枢要》卷上云「以众生界无尽时故,无姓有情不成佛故,大悲菩萨无成佛期」﹞,我终不入。此一住一阐提趣,此是无涅槃种姓相。

  

  大慧菩萨言︰世尊!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?佛言︰大慧!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、毕竟不入,非舍善根。何以故?舍善根一阐提,以佛威力故,或时善根生,所以者何?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。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。

  

  《枢要》卷上云︰

  

  怜愍一切众生,化尽一切众生界,即大悲菩萨是也。

  

  即亦与《涅槃经》卷二十七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」,及《佛性论》卷二「一切众生是如来藏」,有性与有姓有其不同。非不可会通。

  

  [37] 《大般若经》卷五百九十三云︰

  

  善勇猛菩萨言︰我今哀愍一切众生,为作利益安乐事故,请问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。何以故?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通摄声闻、独觉、菩萨及正等觉一切法故。唯愿世尊哀愍我等,为具宣说如来境智。若有情类于声闻乘姓决定者,闻此法已,速能证得自无漏地;于独觉乘姓决定者,闻此法已,速依自乘而得出离。若有情类于无上乘姓决定者,闻此法已,速证无上正等菩提。若有情类,虽未已入正性离生,而于三乘姓不定者,闻此法已,皆发无上正等觉心。唯愿如来应正等觉为答所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,令诸有情善根生长。复次,世尊!我今不为下劣信解诸有情故,请问如来应正等觉甚深般若波罗蜜多……。

  

  以下不为「守贫穷心」、「懈怠懒惰」,乃至「以利规利」等「种种秽恶诸有情」请说般若,以不易投机,难化故尔,亦实非无姓者。

  

  [38] 见《庄严经论》卷一〈种姓品〉。

  

  [39] 《枢要》云︰

  

  《大庄严论》第一卷〈种姓品〉说五种种姓,三乘定,及不定,四同《瑜伽》﹝彼(《庄严经论》)论说种姓为「功德度(藏文作「grol ba」,即使解放义)义故。度者,出生功德义」。又云「种姓有体,由四种差别︰一、由界差别,二、由信差别,三、由行差别,四、由果差别。由界差别者,众生有种种界无量差别,如《多界修多罗》(藏文作「ba ru ra”i mdo」)说。由界差别故,应知三乘种姓有差别(藏文作「由此众界如是不同,又须所当信故,有三乘种姓不同」)。由信差别者,众生有种种信可得,或有因力起(藏文无此句),或有缘力起,能于三乘随信一乘,非信一切。若无姓差别,则亦无信差别。由行差别者,众生行行,或有能进(藏文作「ves par sgrub」,即决定成办义),或有不能进。若无姓差别,则亦无行差别(种姓是因,信行等为缘)。由果差别者,众生菩提有下中上。于果相似故(藏文作「果与种子自性同故」)。若无姓差别,则亦无果差别」。又云「菩萨(藏文无「菩萨」二字)种姓品类略有四种︰一者、决定,二者、不定,三者、不退,四者、退堕。如其次第,决定者遇缘不退;不定者遇缘退堕(藏文作「即彼决定不决定,由诸缘故;如其次第不引夺,及引夺」)。以上说三乘种姓定不定已,彼论说无姓中有二种而非一种云「无般涅槃法者,是无姓位。此略有二种︰一者、时边(《枢要》谓「时边」,梵文为「kalanta」藏文作「de”i dus su」,「即于尔时」)般涅槃法(藏文作「无般涅槃法」),二者、毕竟无涅槃法。时边般涅槃法者,有四种人︰一者、一向行恶行,二者、普断诸善法,三者、无解脱分善根,四者、善根不具足。毕竟无涅槃法者,无因故,彼无盘涅种姓。此谓但求生死,不乐涅槃人(「此」等十一字藏文无)」﹞。

  

  《枢要》卷七引《庄严论》所说义后,云「故余义同前」。

  

  《枢要》又述经教异说云︰

  

  《法华经》﹝卷一〈方便品〉﹞云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﹝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,说佛智慧故,诸佛出于世,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,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。……我有方便力,开示三乘法,一切诸世尊,皆说一乘道﹞」。以教准机,唯有一大机。

  

  《涅槃》﹝北凉昙无谶译卷二十七〈师子吼菩萨品〉云 ﹝「善男子!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」﹞亦 言︰

  

  师子吼者,是﹝原作「名」﹞决定说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

  

  又云︰

  

  众生亦尔,皆悉有心,凡有心者悉皆当得﹝原作「定当得成」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﹝以是义﹞故,﹝我常宣﹞说﹝一切﹞众生唯﹝原作「悉」﹞有佛性。……﹝「以无明覆故,不能得见。……烦恼覆故,不能得见」。彼经亦此前文云「乃至一阐提亦有佛性。一阐提等无有善法,佛性亦善。以未来有故,一阐提等亦有佛性。何以故?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譬如有人家有乳酪,有人问言︰汝有酥耶?答言︰我有酪,实非酥。以巧方便定当得故,故言有酥」﹞。

  

  《枢要》又引《摄论‧世亲释》卷一云︰

  

  此中三藏者,一、素怛缆藏﹝sutranta﹞,二、毗奈耶藏﹝vinayanta﹞,三、阿毗达磨藏﹝abhidharmanta﹞。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,则成二藏︰一、声闻藏,二、菩萨藏。此三及二,何缘名藏?由能摄故,谓摄一切所应知义。

  

  引已解云︰

  

  不论独觉及不定、无姓,有别广教,则分为二。如十力中,根上、下,智力亦唯有二。

  

  《枢要》又引《胜鬘经》卷一〈摄受章〉第四云︰

  

  谓离善知识、无闻、非法众生,以人天﹝藏文有「能得福德」之修饰语﹞善根而成熟之;求声闻者,授声闻乘;求缘觉者,授缘觉乘;求大乘者,授以大乘。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任荷负四种重任﹝藏文作「堪负较大地为重四种重任。四重担︰一、大海,二、诸山,三、草木,四、众生」﹞。

  

  引后《枢要》解云︰

  

  此中以通从别,有姓为三,无姓为一。

  

  而该经下文〈一乘章〉第五又云:

  

  摄受正法者,是摩诃衍﹝梵文为「mahayana」﹞。何以故?摩诃衍者,出生一切声闻、缘觉、世间、出世间善法。世尊!如阿耨大池﹝梵文为「an-avatapta」,藏文为「mtsho ma dros pa」意为「无热」﹞出八﹝藏文作「四」。该经《述记》谓南河分五,合余三本为八﹞大河。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、缘觉、世间、出世间善法。世尊!又如种子﹝藏文「种种种子」,并等取「草木、药、林」﹞皆依于地而得生长。如是一切声闻、缘觉、世间、出世间善法,依于大乘而得增长。

  

  则一切法皆以大乘为其根本,二乘、无姓等,亦然。

  

  《枢要》卷上又总合会众说云︰

  

  次叙同者,余文如前自处和合。《楞伽》所说二种阐提︰初、是断善根具邪见者,后、是菩萨具大悲者。初者、有入涅槃之时;后必不尔。以众生界无尽时故,无姓有情不成佛故,大悲菩萨无成佛期。然第五姓合有三种︰一名一阐底迦,二名阿阐底迦﹝梵文为「an-icchantika」﹞,三名阿颠底迦﹝梵文为「atyantika」;藏文为「gtan du ba」﹞。一阐底迦,是乐欲义,乐生死故;阿阐底迦,是不乐欲义,不乐涅槃故。此二通在断善根人,不信、愚痴,所覆蔽故。亦通大悲菩萨,大智大悲所熏习故。阿颠底迦,名为毕竟无涅槃性故。此无姓人亦通前二名也。前二久久会当成佛,后一必不成。《楞伽》但说其前二者,有姓阐提。《庄严》通说有姓、无姓二种阐提。《瑜伽》唯说无姓一种阐提。《楞伽》二种断善︰果必当成,因现未成,断善根故。《楞伽》大悲﹝阐提﹞,因现定成,果必不成。以众生界无尽时故。无种姓者,现当毕竟二俱不成。

  

  合经及论,阐提有其三种︰一、断善根,二、大悲,三、无姓。无起现行性、有因、有果,由此,三人及前四姓四句分别︰一、因成果不成:谓大悲阐提。二、果成因不成:谓有姓断善阐提。三、因果俱不成:谓无姓阐提、二乘定姓。四、因果俱成:谓大智增上,不断善根而成佛者。《涅槃》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,唯说其一。《摄论》据有姓利钝根以明,但分上下。《善戒经》﹝刘宋求那跋摩等译卷一、北凉昙无谶译《地持经》卷一,及玄奘译《菩萨地》卷三十五﹞依﹝菩萨种姓﹞有无二类别说有无二姓。

  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