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《樞要》立有無姓量雲︰

  

  所說無姓決定應有。有無二姓隨一攝故。如有姓者。或聖所說故,如說有姓。

  

  以上引《樞要》卷上所說義補充《述記》訖。

  

  [40] 《唯識樞要》中無文,乃見《大乘義林章》卷一〈總料簡章〉,殊

  

  詳。今只引少分。如雲︰

  

  夫論宗者,崇、尊、主義。聖教所崇、所尊、所主、名爲宗故。且如外道、內道、小乘、大乘,崇尊主法,各各有異;說爲宗別。

  

  [41] 即執依他起性外,定有遍計所執體。

  

  [42] 〈十地品〉及《瑜伽》。

  

  [43] 如《十地經論》卷八〈現前地品〉第六引經文雲︰

  

  叁界虛妄,但是一心作。

  

  論雲︰

  

  一切叁界,唯心轉﹝起﹞故。

  

  《瑜伽》卷一雲︰

  

  種子依,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、異熟所攝阿賴耶識。

  

  卷五十一以下,〈攝決擇分〉又廣分別。

  

  [44] 即護法等十人。

  

  [45] 詳見下文「教興年主」及《樞要》卷上「敘論所因」。

  

  [46] 識相、識性。

  

  [47] 遍計所執非因緣法,故非有。

  

  [48] 識即依他起。

  

  [49] 謂契經體略說有二種。

  

  [50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一原文作:

  

  經體有二︰一、文,二、義。文是所依,義是能依,如是文、義二種,總名一切所知境界。

  

  [51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《佛地》一師者,即龍軍論師。與無性同計故。

  

  [52]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雲︰

  

  貫穿縫綴,故名爲經﹝藏文作「謂由說故,名之爲經」﹞。此中隨墮八時﹝藏文作「隨所樂欲」。義淨謂梵本此處爲「iccha」而非「asta」,後者爲晝夜各四之八時,前者爲樂欲。與藏文合﹞聞者識上直﹝說﹞非直說﹝靈泰《抄》謂「直說」爲長行,「非直說」爲偈頌﹞。聚集顯現,以爲體性。若爾,雲何菩薩能說,非聞者識?彼能說故,彼增上生,故作是說。譬如天等增上力故,令于夢中得論咒等。

  

  [53] 《大般若經》第二分〈帝釋品〉。

  

  [54] 《文殊問經》:梁僧伽婆羅譯卷中〈字母品〉第十四。

  

  [55] 《般若》雲︰

  

  具壽善現複告彼﹝天子﹞言︰我曾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中,不說一字,汝亦不聞,當何所解?何以故?諸天子!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中,文字言說皆遠離故。由此于中說者、聽者,及能解者,皆不可得。

  

  《文殊問經》雲︰

  

  若無有字,此謂涅槃。若有字者,則是生死。

  

  [56] 見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。

  

  [57] 見《佛地經》卷一。

  

  [58] 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已如上引。《佛地經論》雲︰

  

  有義: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,聞者識上文義相生。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,而就強緣、名爲佛說。由耳根力自心變現,故名我聞。

  

  [59] 《佛地經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有義: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,如來識上文義相生。此文義相,是佛利他善根所起,名爲佛說。聞者識心雖不取得,然似彼相分明顯現,故名我聞。

  

  [60] 《攝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,故彼熏習決定應無。既無熏習,從何種生?是故應答︰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。

  

  [61] 「升攝波」,梵文作「wijwapa」;藏文作「wiv wa pa」。

  

  [62] 《瑜伽》卷六十四原文爲:

  

  我所證法乃有爾所,而不宣說。何以故?彼法不能引義利故。

  

  [63] 《唯識二十》雲︰

  

  以諸有情自他相續,諸識展轉爲增上緣,隨其所應,二識決定。謂余相續識差別故,令余相續差別識生,各成決定。

  

  [64] 此指《無垢稱經》。

  

  [65] 《無垢稱經》卷二原文爲:

  

  一切有情皆如也,一切法亦如也,一切聖賢亦如也,至于慈氏亦如也。

  

  [66] 此指《華嚴》等。

  

  [67] 《瑜伽》卷一雲︰

  

  如是等心不相應行法,唯依分位差別而建立故,當知皆是假有。

  

  又說名身及句身是諸法自性及差別增言假立。

  

  [68] 見《瑜伽》卷五十四。

  

  「色蘊攝彼十處」,《大乘義林章》卷一〈總標綱要章〉作「色蘊攝

  

  彼十處、界等」。又說「色蘊攝一蘊全,十界、十處全,一界、一處少分」心爲性,色爲用。心指自體分,色指相分。實與假亦和性與用配合。名身等爲增語假立,依聲上屈曲差別安立。而聲又是耳識相分。色蘊、十處、十界亦爲用。

  

  而對名身等假,又爲實、爲性。

  

  [69] 「訖」字,如理《義演》牒文作「說」,余作「訖」。

  

  [70] 「離」字,金陵本誤作「雖」。

  

  [71] 「假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教」。

  

  [72] 《對法》卷一原文︰

  

  世所共成者,謂世俗所說。成所引﹝藏文作「grub pas bstan pa」﹞者,謂諸聖所說。遍計所執者,謂外道所說。

  

  [73] 「若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74] 即依他、圓成。

  

  [75] 「對法論」叁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乃指卷四。

  

  [76] 《對法》卷叁原文:

  

  五取蘊、十五界、十處全,及叁界、二處少分是有漏,謂除最後叁界、二處少分。聖道眷屬,及諸無爲,非有漏故。

  

  [77] 《佛地經論》卷一說「據二乘境界,粗相相似」。本論卷十有同文。

  

  [78] 此指《十地經論》卷一及卷二。

  

  [79] 《金藏》作「善」,余作「者」。下一同。

  

  [80] 「二」字下,靈泰《抄》有「者」字。

  

  [81] 《十地經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畫者,喻名、字、句身。何以故?依相說故。風者,以喻音聲。說者以此二事說,聽者以此二事聞。

  

  《十地經論》卷二雲︰

  

  下半偈「說上法妙音,喻相應善字」,示現何事?以何事?雲何事?依止何事?示現何事者,所謂上法﹝即殊勝法﹞。以何事者,謂妙音聲﹝藏文只作「音聲」﹞。雲何事者,譬喻、相應﹝藏文作「gtan tshigs」即成因﹞。依止何事者,謂依上善字﹝藏文作「諸字」﹞,我一切善說。又相應﹝藏文作「”thad pa」,有許可義﹞者,譬喻共相應﹝藏文作「gtan tshigs dav ldan pa」﹞。善﹝藏文作「mbam-pa bid」即平等性﹞字者,有二種相︰一、隨方言:音善隨順故。二、字句圓滿﹝「圓滿」藏文亦作「平等」﹞:不增不減,與理相應﹝藏文作「ran-pa 」﹞,故名善字。

  

  [82] 「般」字,金陵作「波」。

  

  [83] 魏菩提流支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》卷下雲︰

  

  複有疑︰若一切善法滿足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。何以故?以所說法無記法故。爲斷此疑,重說勝福譬喻示現何義。偈言︰雖言無記法,而說是彼因。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。此義雲何?雖言所說法是無記,而能得大菩提。何以故?以遠離所說法,不能得大菩提。以是義故,此法能爲菩提因。又言無記者,此義不然。何以故?汝法是無記而我法是記。偈言「是故一法寶,勝無量珍寶」故。

  

  [84] 本論卷二雲:

  

  名诠自性,句诠差別。文即是字,爲二所依。此叁離聲,雖無別體,而假實異,亦不即聲。由此法詞,二無礙解,境有差別。聲與名等,蘊處界攝,亦各有異。法緣名等,詞緣于聲。

  

  [85] 《金藏》有「法」字,余無。原作:

  

  于無量說法、無量法句文字、後後慧、辯、陀羅尼自在愚。

  

  [86] 意即「無量名、句、字陀羅尼自在者」。

  

  [87] 「是」字,原作「謂」。

  

  [88] 即于能诠總持自在,于一名句字中,現一切名句字故。于後後慧辯

  

  陀羅尼自在者,謂詞無礙解。即于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,于一音聲中,現一切音聲故。

  

  [89] 謂本論卷十。

  

  [90] 謂《佛地經論》卷一。

  

  [91] 《佛地經論》雲︰

  

  有義:十八界通有漏、無漏,皆有善性。

  

  本論卷十雲︰

  

  佛成就者,雖皆無漏,而非二乘所知境界攝。

  

  [92] 見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。

  

  [93] 同上。

  

  [94] 「八時」,藏文作「欲樂」。義淨依梵文原本所說,如上已敘。

  

  [95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一原文爲:

  

  如說諸行無常,有起盡法;生必滅故,彼寂爲樂。

  

  [96] 「率」字,金陵本誤作「卒」,下同。

  

  [97] 「及次」二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98] 《瑜伽》卷第叁:

  

  從此無間,或時散亂,或耳識生,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。若不散亂,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。

  

  [99] 〈總料簡章〉舉「諸惡者莫作」五字爲例,說字、名、句叁身識上

  

  聚集。

  

  [100] 《樞要》無文。

  

   而《大乘義林章》卷一〈總料簡章〉雲︰

  

  說「諸」字時,余「惡」等字並在未來。唯有一字,及依一字所成之名,于心上現。此即一字成名之義。亦有一字不成名者﹝梵、藏語多是﹞非此所明。複言「惡」時,余「者」等字並在未來。其前「諸」字,雖入過去,現無本質,由熏習力,唯識變力,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