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仍于此念,說「惡」字時,心上顯現。即有二個一字,一個字身,兩個一字所成名,一個一字所成名名身,一個二字所成之名。又言「者」時,有叁個一字、兩個字身︰一謂「諸惡」,二謂「惡者」,以二合說,下應准知。不可隔越合,故無「諸者」合名、字身。一個叁字多字身,叁個一字所成之名。二個一字所成名名身,如前字身二二合說。一個一字所成名叁名名身。論雖以二說,今取叁字名名身名多名身。多名之身不取四字者﹝如諸行無常已成句故﹞,下准應知。兩個二字所成之名,亦二二合說。一個二字所成名名身;一個叁字所成之名……。

  

  下可准知。

  

  [101] 即如前已引《佛地經論》卷一,一師雲︰

  

  有義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,聞者識上文義相生……。

  

  [102] 《佛地經論》卷一,另一師雲︰

  

  有義: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,如來識上文義相生。……聞者識心雖不取得,然似彼相,分明顯現……。

  

  [103] 審前文意,龍軍與無性主張同。

  

  [104] 「皆」字,余作「應」,唯《金藏》作「皆」。

  

  [105] 本論卷十雲:

  

  四、成所作智相應心品:謂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,善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,成本願力所應作事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二、他受用:謂諸如來,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。居純淨土,爲住十地菩薩衆現大神通,轉正*輪決衆疑網,令彼受用大乘法樂。

  

  [106] 「所攝」二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07] 指《瑜伽》卷叁十八。

  

  [108] 「等」,取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一、《顯揚》卷六、《對法》卷十一。

  

  [109] 如《瑜伽》卷叁十八雲︰

  

  當知于彼十二分教,方廣一分,唯菩薩藏,所余諸分,有聲聞藏。

  

  [110] 《金藏》作「纜」,余作「覽」。

  

  [111] 即《法華經》〈方便品〉。「等」,取《勝鬘經》卷一〈攝受章〉、《涅

  

  盤經》卷二十七〈師子吼菩薩品〉。

  

  [112] 即說:大乘之外,有二乘。

  

  [113] 《金藏》作「或」,余誤作「無」。

  

  [114] 意即:處處經論同說,大乘之外有二乘。

  

  [115] 《大乘義林章》卷四〈諸乘章〉雲「或說四乘」。

  

  〈諸乘章〉引《善戒經》卷一〈序品〉:

  

  金剛菩薩言︰世尊!若有衆生當墮叁惡途,我能遮持令不墮落。

  

  以此證有人天乘。引《勝鬘經》說「荷四重任」,首雲︰

  

  謂離善知識、無聞、非法衆生,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。

  

  即求叁乘者之外、有求人天乘者。

  

  又引《大般若經》卷五百九十叁,說叁乘姓決定者外,有不定姓乘

  

  雲︰

  

  謂有情類雖已入正性離生,而于叁乘姓不定者,聞此法已,皆發無上正等覺心。

  

  [116] 「前叁攝」至「無姓」十六字,《金藏》作「不定種姓初叁乘攝」

  

  八字。

  

  [117] 謂菩薩及二乘。四乘亦爾。

  

  [118] 《樞要》無文。

  

   《大乘義林章》卷五〈諸藏章〉以十門分別諸藏中第八「師資建立

  

  門」雲︰

  

  此諸藏教幾佛所說?幾通弟子?如《瑜伽論》第八十一中解﹝十二分教中第十二分﹞。論議經﹝梵文爲「upadewa」;藏文爲「gtan la dbab par bstan pa”i mdo」﹞雲︰「論議經﹝「經」字原無,乃引時增文﹞謂諸經典循環研核﹝藏文作「從諸經藏決定引發」﹞摩怛理迦﹝梵文爲「matrika」;藏文爲「ma mo」有根源義﹞。﹝且如﹞一切了義經,皆名摩怛理迦。謂于是處世尊自廣分別﹝「自廣分別」藏文作「顯示」﹞諸法體相。又于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谛迹﹝藏文作「gźi mthov ba」﹞,依自所證,無倒分別﹝藏文作「無失顯示」﹞諸法體相,此亦名爲摩怛理迦。﹝即此摩怛理迦﹞亦名阿毗達磨﹝梵文爲「abhi-dharma」;藏文爲「chos mvon pa」。此下《瑜伽》續雲「猶如世間一切書、算、詩、論,皆有摩怛理迦(藏文作「猶如文字論,工巧之初基,乃文字摩怛理迦」)。當知經中,循環研核諸法體相,亦複如是。又如諸字,若無摩怛理迦(藏文亦作「phyi mo」),即不明了。如是契經等十二分聖教,若不建立諸法體相,即不明了。若建立已,即得明了。又無雜亂(藏文作「無歧異」)宣說法相,又即依此摩怛理迦解釋所余(原作「所余解釋」,依藏文改正)諸經義者,亦名論議」﹞。

  

  由此文故。傳受釋雲︰許佛滅後,十二分中,論議一分;叁藏之內,對法一藏;通弟子說。所以者何?唯此對法及論議教弟子所造,義理與佛意無有異。若應頌﹝梵文爲「geya」;藏文爲「dbyavs kyis bsbad pa”i sde/」﹞等,必與佛說殊。改佛本頌故。逗機說經,待犯說戒,非佛自說,余不信故。由此設令佛滅後,有諸弟子造偈頌等,皆名論議,及名對法。如釋﹝十二﹞緣起,仍名對法藏,及名論議經。以極推尋諸妙理故。意欲诠辨諸法相故。若弟子造,非教藏攝,教藏便攝聖教不盡。故佛滅度後,弟子所造,皆是對法,論議所攝。若佛在時,對佛前說,佛所許可,說于叁藏十二分教,一切無遮。如諸經中,此義非一。由如是義,佛滅度後,聲聞、菩薩二藏皆通弟子所造。

  

  《普耀經》﹝八卷西晉竺法蘭譯。《方廣大莊嚴經》十二卷,唐地婆诃羅譯。二經皆敘佛在世時,八相成道,包括涅槃事迹,顯爲釋迦牟尼寂滅後,弟子等所說﹞中所說叁藏,皆通弟子之所說也。叁藏之內,唯對法藏通弟子說;六藏之中,二對法藏亦弟子說。若佛自說,及對佛前諸弟子說﹝如《攝論》等﹞二、叁、六﹝藏﹞,一切無遮。然此經﹝指《瑜伽》﹞中,且論弟子見谛者說。舉其勝者,顯離諸失,有所證故。若實而論,通取未見聖谛者造,亦是彼攝。

  

  [119] 「慧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20] 《攝論》序亦同。

  

  [121] 即公元第四世紀。

  

  [122] 已佚。

  

  [123] 即公元第六世紀。

  

  [124] 今只依《樞要》敘之。如其叁門辨釋之第一「敘論所因」中,引

  

  最勝子《瑜伽師地論釋》所說有見、空見,及《瑜伽》中宗叁時教

  

  諸部已,乃雲︰

  

  時有筏蘇畔徒菩薩﹝梵文爲「vasubandhu」;藏文爲「dbyig gben」﹞唐言「世親」。無著菩薩﹝梵文爲「asavga」;藏文爲「thogs med」﹞同母弟也﹝爲健馱邏國「gandhara」人。參看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二﹞。位居明得,道鄰極喜﹝居見道前﹞。亦博綜于叁乘,乃遍遊于諸部。知小教而非極,遂回趣于大乘。因聞誦《華嚴‧十地品》、《阿毗達磨‧攝大乘品》﹝即《攝論》﹞,遂悔謝前非,流泣先見,持刀截舌用表深衷。其兄﹝無著﹞處遠,經叁由旬﹝梵文爲「yojana」其約四十二余公裏﹞遙舒一手,止其自割,說以利害:汝雖以舌謗法,豈截舌而罪除?早應贊頌大乘,以悔先犯。菩薩敬從兄諾。因歸妙理。兄乃囑以《十地經》,付﹝疑「咐」﹞以《攝大乘》本,令其造釋。故此二論﹝均有藏文﹞創歸大乘之作也。

  

  既而久蘊玄宗,情恢奧旨,更爲宏論,用暢深極。采撮幽機,提控精邃,遂著《唯識叁十頌》,以暢大乘之妙趣也。萬象含于一字,千訓備于一言﹝實爲大乘哲學總結性典籍,如日麗中天﹞。道超群典,譽光衆聖。略頌既畢,廣釋方陳,機感未符,杳從冥往。

  

  [125] 「達磨波羅」,梵文爲「dharmapala」;藏文爲「chos skyov」。

  

  [126] 「達羅毗荼」,梵文爲「dravida」。「毗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弭」。

  

  [127] 即「建志補羅」,梵文爲「kabcipura」。

  

  [128] 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十,謂「此國大臣之長子也」。于「王姬下降禮

  

  筵之夕」,憂心慘淒,遠遁出家。

  

  依玄奘所傳如是。而西藏達若那他﹝梵文爲「taranatha」﹞十六世紀所寫《印度佛教史》第二十五章,則謂出于詩人世家,並通曉諸大詩人詩作,曾從陳那學,住持那爛陀寺﹝梵文爲「nalanda」﹞叁十余年,爲寂天﹝梵文爲「wantideva」﹞等之師。恐傳說有誤。

  

  [129] 「淵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深」。

  

  [130] 《樞要》卷上雲︰

  

  然護法菩薩造二萬五千頌,名《雜寶聲明論》,西方以爲聲明究竟之極論,盛行于世。

  

  《聲明論》,藏譯有「candragomin:varna」﹝藏文爲「yi ge”i mdo」,即《字經》﹞;「dharma pala: virva-sutra-nama﹝藏文爲「yi ge”i mdo”i ”grel pa」,即《字經釋》﹞。義淨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卷四說「頌有叁千」,釋有「十四千頌」。

  

  [131] 護法之著作,除《聲論》外,只漢譯中有玄奘譯《廣百論釋》、義

  

  淨譯《成唯識寶生論》,及《觀所緣緣論釋》。

  

  [132] 如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五破外道事。

  

  [133] 《金藏》作「域」,余作「城」。

  

  [134] 「寠」,「瞿字上聲」,如理《義演》、《金藏》作「上聲」,余作「去

  

  聲」,《大唐西域記》卷八直作「瞿」字。

  

  [135] 「寠拿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