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仍于此念,说「恶」字时,心上显现。即有二个一字,一个字身,两个一字所成名,一个一字所成名名身,一个二字所成之名。又言「者」时,有三个一字、两个字身︰一谓「诸恶」,二谓「恶者」,以二合说,下应准知。不可隔越合,故无「诸者」合名、字身。一个三字多字身,三个一字所成之名。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,如前字身二二合说。一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名身。论虽以二说,今取三字名名身名多名身。多名之身不取四字者﹝如诸行无常已成句故﹞,下准应知。两个二字所成之名,亦二二合说。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;一个三字所成之名……。

  

  下可准知。

  

  [101] 即如前已引《佛地经论》卷一,一师云︰

  

  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,闻者识上文义相生……。

  

  [102] 《佛地经论》卷一,另一师云︰

  

  有义: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,如来识上文义相生。……闻者识心虽不取得,然似彼相,分明显现……。

  

  [103] 审前文意,龙军与无性主张同。

  

  [104] 「皆」字,余作「应」,唯《金藏》作「皆」。

  

  [105] 本论卷十云:

  

  四、成所作智相应心品: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,善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,成本愿力所应作事。

  

  又云︰

  

  二、他受用:谓诸如来,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。居纯净土,为住十地菩萨众现大神通,转正*轮决众疑网,令彼受用大乘法乐。

  

  [106] 「所摄」二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107] 指《瑜伽》卷三十八。

  

  [108] 「等」,取《摄论‧世亲释》卷一、《显扬》卷六、《对法》卷十一。

  

  [109] 如《瑜伽》卷三十八云︰

  

  当知于彼十二分教,方广一分,唯菩萨藏,所余诸分,有声闻藏。

  

  [110] 《金藏》作「缆」,余作「览」。

  

  [111] 即《法华经》〈方便品〉。「等」,取《胜鬘经》卷一〈摄受章〉、《涅

  

  盘经》卷二十七〈师子吼菩萨品〉。

  

  [112] 即说:大乘之外,有二乘。

  

  [113] 《金藏》作「或」,余误作「无」。

  

  [114] 意即:处处经论同说,大乘之外有二乘。

  

  [115] 《大乘义林章》卷四〈诸乘章〉云「或说四乘」。

  

  〈诸乘章〉引《善戒经》卷一〈序品〉:

  

  金刚菩萨言︰世尊!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途,我能遮持令不堕落。

  

  以此证有人天乘。引《胜鬘经》说「荷四重任」,首云︰

  

  谓离善知识、无闻、非法众生,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。

  

  即求三乘者之外、有求人天乘者。

  

  又引《大般若经》卷五百九十三,说三乘姓决定者外,有不定姓乘

  

  云︰

  

  谓有情类虽已入正性离生,而于三乘姓不定者,闻此法已,皆发无上正等觉心。

  

  [116] 「前三摄」至「无姓」十六字,《金藏》作「不定种姓初三乘摄」

  

  八字。

  

  [117] 谓菩萨及二乘。四乘亦尔。

  

  [118] 《枢要》无文。

  

   《大乘义林章》卷五〈诸藏章〉以十门分别诸藏中第八「师资建立

  

  门」云︰

  

  此诸藏教几佛所说?几通弟子?如《瑜伽论》第八十一中解﹝十二分教中第十二分﹞。论议经﹝梵文为「upadewa」;藏文为「gtan la dbab par bstan pa”i mdo」﹞云︰「论议经﹝「经」字原无,乃引时增文﹞谓诸经典循环研核﹝藏文作「从诸经藏决定引发」﹞摩怛理迦﹝梵文为「matrika」;藏文为「ma mo」有根源义﹞。﹝且如﹞一切了义经,皆名摩怛理迦。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﹝「自广分别」藏文作「显示」﹞诸法体相。又于是处诸圣弟子已见谛迹﹝藏文作「gźi mthov ba」﹞,依自所证,无倒分别﹝藏文作「无失显示」﹞诸法体相,此亦名为摩怛理迦。﹝即此摩怛理迦﹞亦名阿毗达磨﹝梵文为「abhi-dharma」;藏文为「chos mvon pa」。此下《瑜伽》续云「犹如世间一切书、算、诗、论,皆有摩怛理迦(藏文作「犹如文字论,工巧之初基,乃文字摩怛理迦」)。当知经中,循环研核诸法体相,亦复如是。又如诸字,若无摩怛理迦(藏文亦作「phyi mo」),即不明了。如是契经等十二分圣教,若不建立诸法体相,即不明了。若建立已,即得明了。又无杂乱(藏文作「无歧异」)宣说法相,又即依此摩怛理迦解释所余(原作「所余解释」,依藏文改正)诸经义者,亦名论议」﹞。

  

  由此文故。传受释云︰许佛灭后,十二分中,论议一分;三藏之内,对法一藏;通弟子说。所以者何?唯此对法及论议教弟子所造,义理与佛意无有异。若应颂﹝梵文为「geya」;藏文为「dbyavs kyis bsbad pa”i sde/」﹞等,必与佛说殊。改佛本颂故。逗机说经,待犯说戒,非佛自说,余不信故。由此设令佛灭后,有诸弟子造偈颂等,皆名论议,及名对法。如释﹝十二﹞缘起,仍名对法藏,及名论议经。以极推寻诸妙理故。意欲诠辨诸法相故。若弟子造,非教藏摄,教藏便摄圣教不尽。故佛灭度后,弟子所造,皆是对法,论议所摄。若佛在时,对佛前说,佛所许可,说于三藏十二分教,一切无遮。如诸经中,此义非一。由如是义,佛灭度后,声闻、菩萨二藏皆通弟子所造。

  

  《普耀经》﹝八卷西晋竺法兰译。《方广大庄严经》十二卷,唐地婆诃罗译。二经皆叙佛在世时,八相成道,包括涅槃事迹,显为释迦牟尼寂灭后,弟子等所说﹞中所说三藏,皆通弟子之所说也。三藏之内,唯对法藏通弟子说;六藏之中,二对法藏亦弟子说。若佛自说,及对佛前诸弟子说﹝如《摄论》等﹞二、三、六﹝藏﹞,一切无遮。然此经﹝指《瑜伽》﹞中,且论弟子见谛者说。举其胜者,显离诸失,有所证故。若实而论,通取未见圣谛者造,亦是彼摄。

  

  [119] 「慧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120] 《摄论》序亦同。

  

  [121] 即公元第四世纪。

  

  [122] 已佚。

  

  [123] 即公元第六世纪。

  

  [124] 今只依《枢要》叙之。如其三门辨释之第一「叙论所因」中,引

  

  最胜子《瑜伽师地论释》所说有见、空见,及《瑜伽》中宗三时教

  

  诸部已,乃云︰

  

  时有筏苏畔徒菩萨﹝梵文为「vasubandhu」;藏文为「dbyig gben」﹞唐言「世亲」。无著菩萨﹝梵文为「asavga」;藏文为「thogs med」﹞同母弟也﹝为健驮逻国「gandhara」人。参看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﹞。位居明得,道邻极喜﹝居见道前﹞。亦博综于三乘,乃遍游于诸部。知小教而非极,遂回趣于大乘。因闻诵《华严‧十地品》、《阿毗达磨‧摄大乘品》﹝即《摄论》﹞,遂悔谢前非,流泣先见,持刀截舌用表深衷。其兄﹝无着﹞处远,经三由旬﹝梵文为「yojana」其约四十二余公里﹞遥舒一手,止其自割,说以利害:汝虽以舌谤法,岂截舌而罪除?早应赞颂大乘,以悔先犯。菩萨敬从兄诺。因归妙理。兄乃嘱以《十地经》,付﹝疑「咐」﹞以《摄大乘》本,令其造释。故此二论﹝均有藏文﹞创归大乘之作也。

  

  既而久蕴玄宗,情恢奥旨,更为宏论,用畅深极。采撮幽机,提控精邃,遂着《唯识三十颂》,以畅大乘之妙趣也。万象含于一字,千训备于一言﹝实为大乘哲学总结性典籍,如日丽中天﹞。道超群典,誉光众圣。略颂既毕,广释方陈,机感未符,杳从冥往。

  

  [125] 「达磨波罗」,梵文为「dharmapala」;藏文为「chos skyov」。

  

  [126] 「达罗毗荼」,梵文为「dravida」。「毗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弭」。

  

  [127] 即「建志补罗」,梵文为「kabcipura」。

  

  [128] 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十,谓「此国大臣之长子也」。于「王姬下降礼

  

  筵之夕」,忧心惨凄,远遁出家。

  

  依玄奘所传如是。而西藏达若那他﹝梵文为「taranatha」﹞十六世纪所写《印度佛教史》第二十五章,则谓出于诗人世家,并通晓诸大诗人诗作,曾从陈那学,住持那烂陀寺﹝梵文为「nalanda」﹞三十余年,为寂天﹝梵文为「wantideva」﹞等之师。恐传说有误。

  

  [129] 「渊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深」。

  

  [130] 《枢要》卷上云︰

  

  然护法菩萨造二万五千颂,名《杂宝声明论》,西方以为声明究竟之极论,盛行于世。

  

  《声明论》,藏译有「candragomin:varna」﹝藏文为「yi ge”i mdo」,即《字经》﹞;「dharma pala: virva-sutra-nama﹝藏文为「yi ge”i mdo”i ”grel pa」,即《字经释》﹞。义净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四说「颂有三千」,释有「十四千颂」。

  

  [131] 护法之著作,除《声论》外,只汉译中有玄奘译《广百论释》、义

  

  净译《成唯识宝生论》,及《观所缘缘论释》。

  

  [132] 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五破外道事。

  

  [133] 《金藏》作「域」,余作「城」。

  

  [134] 「寠」,「瞿字上声」,如理《义演》、《金藏》作「上声」,余作「去

  

  声」,《大唐西域记》卷八直作「瞿」字。

  

  [135] 「寠拿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、宗前敬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