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

  第六章真言宗

  第五十八節 略 史

  真言宗是以持誦密咒而得破惑證真爲目的,又稱爲密宗。密咒一法在印度古代久已流行。在佛教初期也有如治療疾病、辟除盜賊等真言,但是發展成爲專宗修學的途徑,是自龍樹開始的。相傳密教經軌是龍樹在南天竺鐵塔中取得的。在大乘教中盛贊陀羅尼的功能。陀羅尼,義爲總持,凡有四種:一、法陀羅尼,二、義陀羅尼,叁、咒陀羅尼,四、忍陀羅尼。于佛教法聞持不忘,是法陀羅尼;于諸法所具的種種義總持不忘,是義陀羅尼;依于禅定以神咒的音聲言句,總持無量文義和無量功德,是咒陀羅尼;以無分別智證得真如,即是以實智忍持諸法實相,是忍陀羅尼。四總持中咒陀羅尼即是真言。所以大乘顯教各經往往有真言,總持全經大義,如《般若心經》未有《般若心咒》,其他《大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等都有真言。其後逐漸發展,采取種種手印、壇場、護摩等儀軌而成爲專修的途徑。在瑜伽宗盛行以後,即佛滅度後千五百年左右,真言宗修法的組織更爲完備,成爲印度佛教的主流。由于真言宗的儀軌表面上與婆羅門教幾乎一致,其結果一方面混同于婆羅門教,一方面受外界的摧殘,而使佛教在印度趨于消亡。

  真言宗最初傳人中國,雖然漢代失譯經中有《咒賊咒法經》、《七佛安宅神咒》等,但是今已失本,難以考定其內容。是應當以吳支謙譯《無量門微密持經》、《華積陀羅尼神咒經》、《持句神咒經》等爲最古。支謙譯經的時代是自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(223--253)。其後東晉帛屍梨密多羅以永嘉中(307--312)到建康,卒于鹹康中(335—342),譯出《大灌頂經》十二卷,粗具真言宗的規模。又有昙無蘭于太元元年至二十年(376--395)譯出許多神咒經。元魏和平叁年(463)昙曜譯出《大吉義神咒經》,都是真言宗初期的基礎經典。經典雖已傳譯,當時漢地傳習此法的人不多,所有密咒在當時不過是修行顯教的助行而已。如《方等陀羅尼經》便成爲當時悔罪的重要行法。自東漢以至初唐,約七百年,是真言宗的萌芽時期。

  唐開元四年(716)善無畏來到長安,不久金剛智于開元八年(720)又率弟子不空來到長安。善無畏譯出《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,弟子一行撰疏解釋,是所謂胎藏界大法。金剛智譯出《金剛頂經》,所謂金剛界大法。善無畏與金剛智又互相傳授。而不空從金剛智得兩部大法。金剛智卒後,不空又禀承遺命返師子國(今斯裏蘭卡)訪求密法。于天寶五年(746)攜回大量密宗典籍,廣事翻譯。以長安大興善寺爲根本道場,建立了真言宗。大曆五年(770)不空寂後,傳法弟子惠果住長安青龍寺,繼續弘傳。貞元二十年(804)日本僧空海人唐求法,在青龍寺從惠果受兩部大法,回國以後在日本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,世稱東密。其後又有日本僧最澄(貞元二十年,804,人唐)、圓仁(開成叁年,836,人唐)、圓珍(大中七年,853,人唐)等先後人唐,學天臺教觀,兼學密法。返國以後,建立天臺宗,兼傳密咒,世稱臺密。是以不空傳順曉,曉傳日本最澄爲一派;不空傳惠果,果傳日本空海爲一派;惠果傳惠則,則傳元政,政傳日本圓仁又爲一派;惠果傳義操,操傳法潤,潤傳法金,金傳日本圓珍、圓載、宗寂、遍明又爲一派。在這一百五十年中,是真言宗建宗時代。

  晚唐以後,漢地的密教失傳。宋初,太平興國五年(980)天息災、施護、法天等來汴京,太宗立譯經院,譯出許多密部根本經典,但是未曾灌頂傳法,因之密宗未能複興。此四百年是真言宗消沈時代。

  當唐初西藏松贊幹布王娶尼泊爾公主及唐文成公主,于是佛教傳人西藏地區。唐肅宗時蓮花生大師入藏,傳授密法,其後流傳爲甯瑪派。宋初阿底峽尊者由印人藏,建立迦當派。阿底峽弟子廓枯巴拉則傳與寶王,建立薩迦派。又有瑪巴法慧往尼泊爾及印度學法,建立迦舉派。是爲西藏密法四大派。此外尚有諸小派。元世祖統一漢藏,迎薩迦派八思巴人京,奉爲國師,以西藏十叁萬戶奉于國師,于是西藏地區的政教主權皆由薩迦派執掌。明代由迦舉派受明代各帝的敕封,代而執掌藏政。元代諸帝亦皆尊奉西藏大德爲國師,從受灌頂,每年修建密法道場。明代雖亦封西藏大德爲法王等,但極少建灌頂道場。明代宗喀巴整理舊教建立了格魯派。清代各帝對于達賴、班禅等亦極尊重,曆加策封。在此六百五十年中,真言宗流行于藏蒙地區,是藏密弘傳時期。

  第五十九節 即身成佛

  真言宗的根本要義,就是即身成佛和聲字實相。佛法本不可以心得,也不可以身得。但有因緣方便故,也可以由心得,也可以由身得。顯教主張由心成佛,所以說“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”。又說:“即心是佛,即心作佛。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。”真言宗主張由身成佛,所以說“父母所生身,即成大覺位”。又說“即身成佛”。因此真言宗的主要觀門就是要觀此身等同于諸佛菩薩,具足一切功德。

  真言宗以爲此身是色法,是四大所造,同時還須有空大始得,所以真言宗認爲五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是根身的本源,也是萬物的本源,也就是一切事理、因果、行位等本源。宇宙人生的整體,在凡是庵摩羅識、阿賴耶識、末那識、意識和前五識;在聖位轉識成智是法界體性智、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五大與識非一非異,在轉識成智時,也與五智非一非異。就果而言,空大是法界體性智,地大是大圓鏡智,火大是平等性智,水大是妙觀察智,風大是成所作智。就修行而言,地大是菩提心,火大是福德聚,水大是智慧門,風大是精進業,空大是到彼岸。又空大爲因,地大爲行,火大爲證,水大爲人,風大爲方便。自身既是五大所成,便具五智五行等也,也就是具足一切諸佛菩薩功德。

  修真言行者,先觀大地是自性本體,也就是金剛實相之身,其色黃,其形方。以此大地含一切法,作平等觀,降伏四魔,除一切苦,一切叁毒罪業等都得出離,獲得淨心,而利益一切衆生。次觀水大即是大悲,其色白,其形圓。此大悲水色如白乳流注自己身心,也遍注一切衆生,使內外皆淨,即同佛身,能爲衆生作諸利益,解諸法則,獲得不思議解脫。次觀火大即是智慧,其色紅,其形叁角。此智慧火放大光明,遍諸內外,得淨六根乃至淨除一切衆生種種惡事,隨所欲樂而滿足之,又能作種種神變。次觀風大是自在力,其色黑,其形半月,能除自他一切罪苦,證得如來叁解脫。次觀空大是大空,其色具種種色,其形尖點,便能成辦一切也。如是五大所成之身即是堅固金剛法身,與諸佛菩薩(本尊)無異也。

  即身成佛要經五相次第而得成就:一通達心,二菩薩心,叁金剛心,四金剛身,五證無上菩提。獲得金剛堅固身,也就是五智通達,佛身圓滿。第一通達心,也就是通達即心是菩提。觀心意識法,人諸煩惱,共相和合,不可分ZL然而諸法中求心及心所皆不可得,五蘊法中求不可得,十二處中亦不可得,十八界中亦不可得,乃至十八空中亦不可得。于蘊界處一一分別,一一法體無我無我所,心心所法本來不生,亦複不滅。于諸世間一切心中不可見,不在內、外、中間。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來來心不可得,猶如幻化,無有差別。

  第二菩提心,就是即此本來空寂的心心所法而和合時,自覺苦樂,各自悟心,唯能自覺,他所不悟。依止此心,立菩提心。此菩提心具足無量智慧,是叁阿僧祇、百劫中精進修習之所成就,遠離一切煩惱過失,成就福智猶如虛空,能生最勝妙果。此菩提心形如月輪,清涼皎潔,無諸雲翳,也就是阿賴耶識。所有煩惱習氣種子以及善惡都由于此阿賴耶識。而與淨識爲本,由六度的熏習而成爲大心。阿賴耶識本非染汙,清淨無有瑕穢,但爲客塵所翳,是以不悟菩提心。若能由于修習福智,便如淨滿月,無體亦無用。如是念念得觀照此淨月輪,便能令智慧明顯,得悟菩提心。

  第叁成金剛心,是觀此淨月輪中有五股金剛杵,便能摧碎一切煩惱,具足智慧,即是諸佛不生不滅金剛之身。

  第四金剛身,即是自身成于本尊之身,而能利益安樂一切衆生。

  第五證無上善提,即是觀叁世諸佛及其眷屬菩薩,無數天龍,從十方界人于己身。如是叁身妙果,自身之中皆得圓滿。如此觀門即是知心清淨,見身成佛,衆相圓滿,得成菩提。

  第六十節 聲字實相

  真言宗既以五大與五智相應,因此五大所成色也即與實相相應。世間音聲文字即是五大所成聲塵,也就不異于法性實義,如來即以神力加持此音聲文字而成真言,如法誦持,使得契證實相。例如阿字是一切音聲之初,而本來不生即是萬法之本。因此阿字即與一切法本不生義相應。修真言行者便因阿字而證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本來不生,無苦集滅道而唯一實谛。知八倒本不生故而成如來念處;知四神足本不生故而成法性神通;知處非處智本不生故而成佛自然智力;知六蔽本不生故而到于六度彼岸;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而成七種無師覺寶;知四梵住本不生故而成無緣慈悲喜舍;知十八不共法本不生故而出過心量,不與一切衆生共。如是于法而得自在。

  天竺文字是由五十二字母組成的;其中有十六韻母,叁十六聲母。這五十二字母一一都與法性實義相應。說此五十二字母實義的經典並不只限于真言宗的經典,在顯教經典中有《大般涅槃經》、《普曜經》、《佛本行集經》、《文殊問經》,在密教經典中有《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、《金剛頂經》。這五十二字母,二合,叁合,重重相呼,便成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字母。此外還有《大般若經》、《大集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》說四十二字門,乃是就此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字母中選出四十二字母,是毗盧遮那海印叁昧所顯。

  《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卷二中說真言…

《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