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古德多偏舉此一機緣以資啓發悟境。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中說牛頭宗以本無事爲悟,忘情爲修,就理而言,則一切皆無;就行而言,則休心不起。此是牛頭宗的宗旨。

  第四十二節 五祖門下十子

  達磨傳授禅法,當時從之受學的不多。二祖連遭坎坷,終遇毒害。叁祖隱居皖公山,世鮮知者。至四祖始稍著稱,到五祖始大盛,會下常過七百人,然而五葉相承,禀受心法,克盡薪傳,無有改易。五祖建黃梅東山法門,其門下雖衆,頗形駁雜,曾有“十子各堪爲一方之師”的傳說。十子之名,各書所記不同。《曆代法寶記》、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六、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所舉,除北宗神秀、嵩山老安、資州智诜、越州義方、潞州法如五人相同外,其余五人,《曆代法寶記》是智德、玄赜、慧藏、玄約、劉主簿五人;《圓覺經大疏鈔》是華州慧藏、揚州覺、蕲州顯、襄州通四人;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是揚州覺、果阆宣什、業州法、襄州通、江甯法持五人。南宗慧能因當時尚爲行者,故不在十子之列。以上諸子之中今可考者約有六家:一、北宗神秀,二、嵩山老安,叁、資州智诜,四、潞州法如,五;果阆宣仆,六、江甯法持。其中北宗神秀是五祖嫡系。

  嵩山慧安年六十出家受戒,六十夏方示寂,時年一百二十歲,故人稱老安。爲武則天所師敬。道德深厚,志節孤高。有四弟子皆道高名著,仁儉、自在、破竈墮、陳楚章。仁儉有了元歌(見《景德傳燈錄》卷叁十),其中有句雲:“今日任運騰騰,明日騰騰任運,心中了了總知,且作佯癡縛鈍。”世稱之爲騰騰和尚。由此可以推知慧安門下的修行宗旨。坦然、懷讓二人來參,問曰:“如何是祖師西來意

  ”慧安說:“何不問自己意

  ”問曰:“如何是自己意

  ”慧安以目開合示之,坦然言下知歸,更不他往。而懷讓因緣不契,辭往曹溪。陳楚章門下有僧名無住。志行孤勁。後遊蜀,事智诜的再傳弟子無相(姓金氏)爲師。居益州保唐寺。所指示法意大同,其傳授儀式與金和尚全異。釋門事相一切不行,剃發了便挂七條,不受禁戒。至于禮忏轉經畫佛寫經一切毀之,皆爲妄想。所住之院不置佛事。所修之道以爲生死輪回都爲起心,起心即妄,不論善惡,不起即真。亦不以事相之行,以分別爲怨家,無分別爲妙道,亦傳金和尚叁句言教:無憶、無念、莫妄。但改忘字爲妄字,意謂無憶無念即真。憶念即妄,不許憶念,故雲莫妄。所以毀諸教相,意在息滅分別而全真。故所住持不議衣食,任人供送,送即暖衣飽食,不送即任饑任寒,亦不求化,亦不乞食,有人人院,不論貴賤都不逢迎,亦不起動,贊歎供養,怪責損害,一切任他。但貴無心而爲妙極(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六)。《曆代法寶記》中載無住語甚詳。

  資州智诜,傳資州處寂(姓唐氏)。寂傳四子,其一即益州淨衆寺無相(姓金氏),大弘其教。以叁句用心,即“無憶、無念、莫忘”。意令勿追憶已過之境,勿預念未來榮祐之事,常與此智相應,不昏不錯,名爲莫忘。又無憶是不憶外境,即是戒;無念是不念內心,即是定;莫忘是翛然無寄,即是慧。其傳授儀式略同當時官壇受具戒方便。一兩月前先克日牒示,召集僧尼士女,置方等道場禮忏,或叁七五七,然後授法,皆是夜間,以屏喧亂。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。至于遠方來者,或尼衆俗人之類,久住不得,亦直須一七、二七坐禅,然後隨緣分散。亦如律宗臨壇之法,必須衆舉由狀,管司給文牒,名曰升緣。或一年一度,或叁年二年一度,開數不等(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六)。《曆代法寶記》中稱智诜造《虛融觀》一卷、《緣起》一卷、《般若心經疏》一卷,今均不傳。

  果阆宣什即是南山念佛門禅宗。宣什是五祖弟子,泉州米和尚、阆州蘊玉、相如縣尼一乘皆弘之。其傳授先集衆禮忏等儀式與金和尚門下同。授法時以傳香爲師資之信。和尚手付,弟子卻授和尚,和尚卻授弟子,如是叁遍。正授法時,先說法門道理、修行意趣,然後令一宗念佛。初引聲由念,後漸漸沒聲、微聲,乃至無聲,送拂至意;意念猶粗,又送至心;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,乃至無想,蓋謂得道。

  江甯法持,初于五祖座下聞法心開,後遇牛頭宗第叁世慧方禅師爲之印可,爲牛頭宗四祖。兼明念佛人道,持于淨土以系于念,俯仰進止必資觀想。宋戒珠《淨土往生傳》中載其傳。

  潞州法如,住嵩山少林寺。今有《中嶽法如禅師行狀》碑在少林寺,見《金石續編》。

  綜觀以上各家,各得禅法的一端。如能彙通,可以推知禅宗原始情況的概略。

  第四十叁節 北 宗

  五祖弘忍在黃梅,一日告衆日:“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,若語意冥符,則衣法並傳。”時會下七百余僧,上座神秀于廊壁下書一偈雲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莫使有塵埃。”忍見此偈,贊歎說:“後代依此修行,亦得勝果。”各令念誦。時六祖慧能爲行者,在碓坊,聞誦此偈,至夜密令童子于秀偈旁也寫一偈雲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忍見後偈向曰:“此是誰作,亦未見性。”然而是夜便以衣法付與慧能,遣之令去。這便是南北二宗分流的根源。細考二人偈,各只道得一半。神秀之偈,說明菩提不等于菩提樹,明鏡不等于明鏡臺,意在佛道不可以身得,也不可以心得。這與慧能偈所說“本無一物”同其志趣。然而身心是成道之器,譬如菩提樹,明鏡臺,但使身心明淨,則佛道自顯。而佛道非關于垢淨,所以慧能說“何處惹塵埃”。張說撰神秀碑文敘述神秀傳法大要是“忘念以息想,極力以攝心”,“趣玄以前,萬緣盡閉;發慧以後,一切皆如”。特以《楞伽》遞爲心要。宗密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說:“北宗意者,衆生本有覺性,如鏡有明性。煩惱覆之不見,如鏡有塵暗,若依師言教,息滅妄念。念盡則心性覺悟,無所不知。如磨拂塵昏,塵盡則鏡體明淨,無所不照。”宗密評定北宗說:“此但是染淨緣起之相,反流背習之門,而不覺妄念本空,心性本淨。悟既未徹,修豈稱真。”又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六中說:北宗有五方便通諸經論:第一總彰佛經,依《起信論》;第二開智慧門,依《法華經》;第叁顯不思議解脫,依《維摩經》;第四明諸法正性,依《思益經》;第五了無異自然無礙解脫,依《華嚴經》。神秀傳法普寂,也授以《思益》及《楞伽》而告以“此兩部經,禅學宗要”。普寂臨終誡門人說:“屍波羅密是汝之師,奢摩他門是汝依處。當以不染爲解脫之用,無趣是涅槃之會。”

  北宗自神秀傳普寂與義福,寂傳惟政,政傳志真,真傳嵩山照,凡五世而斬。澄觀曾從慧雲禅師咨北宗玄理。其所以衰歇的緣故,實因北宗走上了變教之途,失卻了達磨的宗風。

  第四十四節 南 宗

  慧能是南海新興人,因聞人讀《金剛經》至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句,發心往谒五祖,在黃梅人碓坊,服勞于杵臼之間。經八月,因題偈會意,得五祖授以衣法,去而隱于懷集四會之間。儀鳳元年(676)至南海法性寺,值印宗法師講《涅槃經》,聞二僧討論,一雲:“幡動。”一雲:“風動。”能雲:“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”爲衆所推,始落發受具。後住韶陽曹溪寶林寺。嗣法弟子四十余人,以青原行思、南嶽懷讓、荷澤神會、永嘉玄覺、南陽慧忠稱五大宗匠。有《壇經》一卷。

  六祖宗風以見本心、知本性爲衲僧家本分事。自性本來不生不滅,自心廣大虛空無邊。非大小方圓等相,非青黃赤白等色。自性能含容萬法,萬法自具本性中。心心直心是淨土,念念淨念是如來。五分法身不離自性,叁寶叁身自心圓成。見性見心是第一義,更無第二第叁義。《壇經》雲:“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,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。”“外離相即禅,內不亂爲定。”答內侍薛簡問雲:“汝若欲知心要,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,自然得人清淨心體,湛然常寂,妙用洹沙。”《壇經》又雲:“又有迷人空心靜坐,百無所思,自稱爲大,此一輩人,不可與語,爲邪見故。”

  南陽慧忠自受六祖心印,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,四十余年不下山門,肅宗上元二年(761)應召赴京師,大曆十年(775)示寂。慧忠批評當時南方學人不了即心是佛宗旨,誤以妄心爲真心,改換《壇經》,添揉鄙談,削除聖意,惑亂後徒。可見當時《壇經》已無定本。慧忠宗風,教人仔細反觀陰界人無纖毫可得。而身心性離,亦無可壞;身心以外,更無一切。而世間相即是無相,亦無可壞。又以無心爲宗旨,無心可用即得成佛,無心自成,佛亦無心;無心是真度生,佛說教亦無心。如有人持刀來取命,亦爲是無,此病亦無,乃至無死無生亦無六道。饑即吃飯,寒即著衣,亦無有心。山中逢虎狼,見如不見,來如不來。如是寂然無事,獨脫無心,名爲金剛大士。若能一念境智俱忘,便與金剛相應。又發明無情有佛性,無情說法之旨。肅宗問師得何法

  忠曰:陛下見空中一片雲麼

  肅宗曰:見。忠曰:釘釘著

  懸挂著

  

  永嘉玄覺本習天臺止觀,于四威儀中常冥禅觀。後因左溪玄朗的啓發,與東陽玄策同往谒六祖,玄覺到後繞祖叁匝,慧能曰:“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,八萬細行。大德自何方來,生大我慢。”玄覺曰:“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”能曰:“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

  ”玄覺曰:“體即無生,了本無速。”能曰:“如是如是。”覺乃具威儀參禮,須臾告辭。能曰:“返太速乎

  ”玄覺曰:“本自無動,豈有速耶

  ”能曰:“誰知非動

  ”玄覺曰:“仁者自生分別。”能曰:“汝甚得無生之意。”玄覺曰:“分別亦非意。”能曰:“善哉善哉。少留一宿。”時人稱爲一宿覺。有《禅宗集》述天臺止觀之旨,《證道歌》一篇述禅宗要訣,以無爲實相爲宗。歌首說;“絕學無爲閑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法身覺了無一物,本源自性天真佛。五陰浮雲空來去,叁毒水泡…

《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