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

  第五章禅 宗

  第三十八节 略 史

  禅宗在中国流传,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,其间法门改转,变易甚大,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:

  1.一脉相承时期,就是达磨创宗以后,经慧可、僧璨、道信、弘忍五祖相承,以《楞伽》为心印,以观心为法门,其时弘传未广,笃信者希,历北魏、周、齐、隋以至初唐,为时约一百年左右(约当公元500一600)。

  2.支流派生时期,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;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,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;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、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。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,北自中原,南至南海,禅风浸广,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,约有二百年左右(约当公元600--800)。

  3.五家分灯时期,就是沩山灵佑、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;洞山良价、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;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;云门文·偃建立云门宗;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。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,后二宗成立于五代。其后当宋代时,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、杨歧两派。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。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,约四百年左右(约当公元800—1200)。

  4.洞济并传时期,就是沩仰、云门、法眼三宗先后失传,唯有临济、曹洞两宗流布,就是元、明、清三代,为时约七百年(约当公元1200—1900)。

  第三十九节 菩提达磨的禅法

  自达磨西来,传授心法,次第发展,成为汉地独有,别具风格的禅宗。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。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、瑜伽两宗,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。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,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。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,且多伪托。只有《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》一章尚可信任。在这章中说:“人道多途,要而言之不出两种:一是理人,二是行人。理人者谓借教悟宗,深信含生同一真性。但为客尘妄想所覆,不能显了。若也舍妄归真,凝住壁观,无自无他,凡圣一等,坚住不移,更不随言教,此即与理冥符,无有分别,寂然无为,名为理入。”行人中说四行:“一、报冤行,二、随缘行,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。三、无所求行,是要安心无为,形随运转,万有斯空,无所愿乐。四、称法行,是称性净之理而起修,具行六度而无所行。”无所求行是观人空,称法行是观法空。在此章末还附有八句颂语。其前四句说:“外息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可以人道。”外息诸缘是颂行人的前二行,内心无喘是颂行人的后二行。心如墙壁是颂理人。从此文可以看出达磨的思想体系定属于瑜伽宗的。四行之中报冤行、随缘行是观现识,所谓宿业所招,正是种子生现行义。也就是《楞伽经》所说:“譬如明镜持诸色缘。现识处境,亦复如是。”无所求行,称法行,是转染分依他成净分依他,正是现行熏习成种义。更重要的是理人中所说“深信含生同一真性”乃至“凝住壁观”。此中真性是指真识,亦即是如来藏,也就是佛性,亦就是阿赖耶识。地论师以阿赖耶识为真识。慧远《大乘义章·八识章》说:“第八真识体如一味,如出妄情,故名为真。”又《佛性义章》中说:“佛因自体,名为佛性,谓真识心。”当此真性寂然不动,体性非无,无有变异,犹如白壁。所以说“凝住壁观”。此正以别于中观的空观。后人附会为面壁而观,是诚可笑。而且达磨以为唯有瑜伽宗六根本经之一《楞伽经》为可以印心。这更是达磨所传是瑜伽宗唯识观的一证。但是他以为修于理人应当“凝住壁观”,更不随于言教,以为语言文字的分别是使内心喘息的障碍。总观禅宗的目的,主要在于真见道,而其方法是以四寻思观为因而生四如实智,就是观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不可得。所以说“教外别传”、“不立文字”,正由于此。有人以为北凉失译的《金刚三昧经·人实际品》中也有理入、行人之文,其理人的文句与此文大致相同,因而认为《四行观》是出于伪托。这是很难因为文句相同便否认达磨的主张。达磨未必善于汉文,当时是其弟子昙林根据达磨的教导而记录的。昙林是学者,引用现成的经句以表达达磨的意旨,未始不可。特别是经文中说“凝住觉观”,而《四行观》中说“凝住壁观”,虽只一字之差,显然有空有之别。正因为达磨教人从四寻思观人手,所以与当时地论师盛弘讲授之风相抵触,以致受到讥谤而受学之人也就难遇了。《景德传灯录》记达磨令弟子各言所得,时道付说:“如我所见,不执文字,不离文字而为道用。”达磨说:“汝得吾皮。”尼总持说:“我今所解,如庆喜见阿閦佛国,一见更不再见。”达磨说,“汝得吾肉。”道育说,“四大本空,五阴非有,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。”达磨说:“汝得吾骨。”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。达磨说:“汝得吾髓。”这段公案虽似出于附会,但也可仿佛达磨的教法。

  第四十节 五祖相承

  自达磨传授禅教,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相续传承,一禀达磨的观法,而以《楞伽》为心印。此四师言语传世无多,二祖慧可答向居土偈中说:“本迷摩尼谓瓦砾,豁然自觉是真珠,无明智慧等无异,当知万法即皆如。”又说:“观身如佛不差别,何须更觅彼无余。”从此偈可以看出当时用功的途径。二祖弟子僧那禅师对门人慧满说:“汝欲明本心者,当审详观察,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,心何所之

  是有耶

  是无耶

  既不堕有无处所。则心珠独朗,常照世间,而无一尘许间隔,未尝有一刹那断隔之相。”此中所谓心珠独朗,也就是第八真识。也与达磨所示“壁观”之义正合。

  僧璨受法于二祖,时值周武灭法,隐居于太湖司空山。今传世有《信心铭》一篇,凡四言颂,一百四十六句。其中教诫行法说:“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。二见不住,慎勿追寻。才有是非,纷然失心。二由一有,一亦莫守。一心无生,万法无咎。”又说:“真如法界,无他无自。要急相应,唯立不二。·不二皆同,无不包容。十方智者。皆入此宗。”又说: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但能如是,何处不毕。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言语道断,非去来今。”唐独孤及撰《镜智大师赐谥碑》中赞其教法说:以寂照妙用摄群品流注生灭。观四维上下,不见法,不见身,不见心。乃至心离文字,身等空界,法同梦幻,无得无证,然后谓之解脱禅门。

  四祖道信住蕲州破头山,道法始振,学侣凑集,但亦少语句传世。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四所记四祖为法融所说法要,可以知其纲宗。中说:“夫千百法门同归方寸,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。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,悉自具足,不离汝心。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,一切因果皆如梦幻。无三界可出,无菩提可求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。大道虚旷,绝思绝虑。如是之法汝今已得,更无阙少。与佛何殊,更无别法。汝但任心自在,莫作观行,亦莫澄心,莫起贪嗔,莫怀愁虑;荡荡无碍,任意纵横,不作诸善,不作诸恶。行住坐卧,触目遇缘。总是佛之妙用,快乐无忧,故名为佛。”法融问曰:“心既具足,何者是佛,何者是心

  ”道信说:“非心不问佛,问佛非不心。”法融说:“既不许作观行,于境起时,心如何对治

  ”道信说: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。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。妄情既不起,真心任遍知。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,即名常住法身,无有变异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,今付于妆。”苏轼《楞伽经后记》中说:“三祖《信心铭》,四祖《禅宗论》,六祖之《坛经》,此三书并称。”但今《禅宗论》已不传,不能考知其内容。

  达磨道法至五祖弘忍居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而大盛,世称东山法门。会众常达七百人,但语句未有传世。世有《最上乘论》一卷,是出伪托。

  第四十一节 牛头宗

  牛头宗是四祖门下旁出一支。以法融居金陵牛头山,所以称为牛头宗。自四祖道信传法于法融,融传智严,严传慧方,方传法持,持传智威,威传慧忠与玄素,素传道钦,钦传道林凡八世而歇。为时约二百年。法融有《心铭》及《答博陵王问》,均见《景德传灯录》。其《答博陵王问》中有云:“恰恰用心时,恰恰无心用,曲谈各相劳,直说无繁重。无心恰恰用,常用恰恰无,今说无心处,不与有心殊。”《心铭》中警策的语句有云:“湛然明净,不须功巧;菩提本有,不须用守;烦恼本无,不须用除。”放旷纵横,所作无滞,乐道怡然,优游真实。这都很明显的指示出修禅的道理。宗密判牛头宗为泯绝无寄宗。宗密《禅门师资承袭图》中说:“牛头宗者,从四祖下旁出。根本有慧融(即法融)禅师者,道性高简,神慧聪利。先因多年穷究诸部般若之教,已悟诸法本空,迷情妄执。后遇四祖印其所解空理,然于空处显示不空妙性。以不俟学而悟解洞明。”又说:“牛头宗意者,体诸法如梦,本来无事,心境本寂,非今始空,违之为有,即有荣祐贵贱等事。事迹既有相违相顺,故生爱恶等情,情生则诸苦所系,梦作梦受,何损何益。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。乃至说有一法过于涅槃,亦如梦如幻。既达本来无事,理已丧,情已忘,情忘即绝苦因,方度一切苦厄。此以忘情为修也。”其后智威禅师偈云:“莫系念,念成生死河,轮回六趣海,无见出长波。”教人离念离见。慧忠有偈云:“虚无是实体,人我何处存。妄情不须息,即泛般若船。”又有偈云:“人法双净,善恶两忘,真心真实,菩提道场。”这都是牛头宗一贯之旨。初法融居牛头山,有百鸟衔花之异。既见四祖后,鸟不复来。有僧问南泉:“牛头未见四祖时,为什么鸟兽衔花来供养

  ”南泉曰:“只为步步踏佛阶梯。”僧云:“见后为什么不来

  ”南泉曰:“直饶不来,犹较王老师一线道。”黄檗希运禅师云:“且如四祖门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,犹未知向上关秧子。有此眼脑,方辨邪正宗旨。”牛头法融先习般若空观,而未能究竟,得四祖指示而悟玄宗。于此可见达磨宗旨独特之处。所…

《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