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空出沒。”歌中又說:“不求真,不斷妄,了知二法空無相,無相無空無不空,即是如來真實相。”但是批評“豁達空,撥因果”和“舍妄心取真理”的錯誤。以爲“損法財、滅功德,莫不由斯心意識。是以禅門了卻心,頓人無生智見力”。又說修行不可落斷常之坑。“不見一法即如來,方得名爲觀自在,了即業障本來空,未了還須償宿債。”

  第四-I-五節 荷澤宗

  荷澤神會年十四爲沙彌,參六祖慧能。一日能告衆曰;“吾有一物,無頭無尾,無名無字,無背無面,諸人還識否

  ”會乃出曰;“是諸佛之本源,神會之佛性。”能曰:“向汝道無名無字,汝便喚作本源、佛性。”會禮拜而退。慧能寂後遍尋名迹。開元八年(710)敕住南陽龍興寺。慧能滅後二十年間,曹溪頓旨廣于荊楚,嵩嶽漸門盛于秦洛。天寶四年(745),會撰《顯宗記》,盛唱南宗,于是南頓北漸二宗對立。肅宗時诏居于洛陽荷澤寺。會寂後,貞元十二年(796)皇太子集諸禅師楷定禅行宗旨,以會爲禅宗第七祖。會傳惟如,如傳惟宗,宗傳道圓,圓傳宗密,五葉相承,號荷澤宗。宗密嗣賢首爲第五祖,荷澤之道漸衰。

  宗密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明荷澤宗旨雲:“諸法如夢,諸聖同說。故妄念本寂,塵境本空。空寂之心,靈知不昧。即此空寂靈知,是前達磨所傳空寂心也。任迷任悟,心本自知,不借緣生,不因境起。迷。時煩惱亦知,知非煩惱;悟時神變亦知,知非神變。然知之一字,衆妙之門。由迷此知,即起我相;計我我所,愛惡自生;隨愛惡心,即爲善惡;善惡之報,受六道形,世世生生,循環不絕。若得善友開示,頓悟空寂之知,知且無念無形,誰爲我相人相

  覺諸相空,真心無念。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。修行妙門,唯在此也。故雖備修萬行,唯以無念爲宗。但得無念之心,則愛惡自然淡薄,悲智自然增明,罪業自然斷除,功行自然精進。于解則見諸相非相,于行則名無修之修。煩惱盡時生死即絕,生滅滅已寂照現前,應用無窮,名之爲佛。”又雲:“荷澤必先頓悟,依悟而修。”《圓覺經大疏鈔》卷六雲:“南宗第七祖荷澤大師所傳,謂萬法既空,心體本寂,寂即法身。即寂而知,知即真智,亦名菩提涅槃》,(中略)此是一切衆生本源清淨心也。具自然本有之法、言無念爲宗者,即悟此法本寂本知,理須稱本用心,不可還起妄念。但無妄念,即是修行。故此一門宗于無念。”又雲:“若一向揀卻緣慮妄心、色相塵境、頑凝虛空等法,偏空寂知而爲究竟者,互未圓通。圓通見者必須會前差別取舍等法,同一寂知之性。寂知之性舉體隨緣作種種法門,方爲真見。寂知如鏡之明淨,諸緣如能觀影象。”《顯宗記》大旨雲:“無念爲宗,無作爲本,真空爲體,妙有爲用。妙有即摩诃般若,真空即清淨涅檠。般若無見,能見涅槃;涅槃無生,能生般若。故能動寂常妙,理事皆如,心境雙亡,體用不異。不被善惡所拘,不被靜亂所攝,不厭生死,不樂涅檠,無不能無,有不能有,行住坐臥,心不動搖,一切行中獲無所得,叁世諸佛教旨如斯。”

  第四十六節 青原系

  自六祖以後,一變淳樸家風而棒喝機用大行,從平實語句變爲幽險機鋒。于是慧能之棒、青原豎拂、慧忠圓相、馬祖大喝,應機接物,縱橫自在。由青原行思衍爲曹洞宗、雲門宗、法眼宗;由南嶽懷讓衍爲臨濟宗、沩仰宗,所謂一花開五葉也。當時稱青原行思、南嶽懷讓爲二甘露門。青原行思傳石頭希遷,門風峻峭,所以有石頭路滑之評。南嶽懷讓傳馬祖道一,門風平實,所以有馬駒踏殺天下人之說。

  行思(

  一740)參慧能,得法後居吉州青原山(今江西廬陵縣)靜居寺。僧問:“如何是佛法大意

  ”思曰:“廬陵米作麼價

  ”希遷幼從慧能出家。慧能寂後,往依行思。思問:“汝什麼處來

  ”曰:“曹溪。”思乃舉拂子曰:“曹溪還有這個麼

  ”曰:“非但曹溪,西天亦無。”思曰:“子莫曾到西天否

  ”曰:“若到即有也。”思曰:“未到,更道。”曰:“和尚也須道取一半,莫全靠學人。”思曰:“不辭向汝道,恐已後無人承當。”

  希遷(700--790)于天寶初居南嶽,于大石臺上結廬以居,世稱石頭和尚。著有《草庵歌》、《參同契》。鄧隱峰在馬祖處,一日往辭。道一雲:“什麼處去

  ”對曰:“石頭去。”道一雲:“石頭路滑。”對曰:“竿木隨身,逢場作戲。”便去。才到石頭,即繞禅座一匝,振錫一聲,問曰:“是何宗旨

  ”希遷曰:“蒼天蒼天。”隱峰無語。卻回舉似于道一。道一曰:“汝更去,見他道蒼天,汝便噓噓。”隱峰又去石頭,一依前問,是何宗旨

  希遷乃噓噓。隱峰又無語。歸來,道一日:“向汝道,石頭路滑。”

  青原行思、石頭希遷之後,其弟子中傑出者有藥山惟俨與天皇道悟。俨傳雲岩昙晟,晟傳洞山良價而建立曹洞宗。道悟傳龍潭崇信,信傳德山宣鑒,鑒傳雪峰義存,存傳雲門文偃爲雲門宗。義存傳玄沙師備,備傳羅漢桂琛,琛傳清涼文益爲法眼宗。

  惟俨(745--828)谒石頭希遷,密會玄旨。一日俨坐次,遷見之問曰:“汝在這裏作麼

  ”曰:“一切不爲。”遷曰:“恁麼即閑坐也。”曰:“若閑坐即爲也。”遷曰:“汝道不爲,且不爲個什麼

  ”曰:“千佛亦不識。”遷以偈贊曰:“從來共住不知名,任運相將只麼行。自古上賢猶不識,造次凡流豈可明。”遷有垂語曰:“言語功用勿交涉。”俨曰:“不言語功用亦無交涉。”遷曰:“這裏針紮不入。”俨曰:“這裏如石上栽華。”遷然之。俨看經,有僧問:“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,爲什麼卻自看

  ”俨曰:“我只圖遮眼。”曰:“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

  ”俨曰:“若是汝,牛皮也須看透。”

  昙晟(782--841)初參百丈懷海,二十年未悟玄旨,後谒藥山,言下契悟。道悟問:“大悲千手眼,那個是真眼

  ”晟曰:“如無燈時把得枕子,怎麼生

  ”道悟曰;“我會也。”晟曰:“怎麼生會

  ”道悟曰:“通身是眼。”晟掃地次。沩山雲:“太區區生。”晟曰:“須知有不區區者。”山雲:“恁麼即有第二月也。”晟豎起掃帚曰:“是第兒月

  ”山低頭而去。

  道悟(748--807)初參徑山道欽(牛頭宗),次谒馬祖,後谒石頭,心相契合。居荊州天皇寺,世稱天皇門風。其旨雲:垢淨共住,水波同體。觸境迷著,浩然忘歸。叁世平等,本來清淨。一念不起,即見佛心。

  

  崇信從道悟出家,服勤左右。一日問曰:“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。”悟曰:“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心要。”信曰:“何處指示

  ”悟曰:“汝擎茶來,吾爲汝接;汝行食來,吾爲汝受;汝和南時,吾便低首。何處不指示心要

  ”信低頭良久。悟曰:“見則直下便見。擬思即差。”信當下開解。乃複問:“如何保住

  ”悟曰:“任性逍遙,隨緣放曠,但盡凡心,無別勝解。”

  宣鑒(780--865)姓周氏,出家後于性相諸經,貫通旨趣,常講《金剛經》,時稱周金剛。後訪尋禅宗,谒龍潭崇信。一夕侍立久,信曰:“更深何不下去

  ”鑒便出,卻回雲:“前面黑。”信點紙燭度與之。鑒擬接,信便吹滅之。鑒當下大悟禮拜。後住朗州德山。雪峰義存在德山作飯頭,一日飯遲,宣鑒托缽至法堂。義存曬飯巾次,見宣鑒曰;“這老漢,鍾未鳴,鼓未響,托缽向什麼處去

  ”宣鑒便歸方丈。義存舉似岩頭全豁(宣鑒弟子),豁曰:“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。”宣鑒聞,使侍者呼全豁來,問曰:“汝不肯老僧耶

  ”全豁密啓其意。宣鑒至來日上堂,果與尋常不同。全豁至僧堂前打掌大笑曰:“且喜老漢得會末後之句,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。”(到徹悟極處,吐至極語,更無語句過之者,是爲末後之句。)

  義存(822--908)十七歲出家,曆參諸方,叁上投子,九至洞山,後居福州雪峰。義存住庵時,有兩僧來禮拜。義存見來,以手托庵門,放身出雲:“是什麼

  ”僧亦雲:“是什麼

  ”義存低頭歸庵。僧後到岩頭谒全豁,豁曰:“什麼處來

  ”僧曰:“嶺南來。”豁曰:“曾到雪峰否

  ”僧曰:“曾到。”豁曰:“有何言句

  ”僧舉前話。豁曰;“他道什麼

  ”僧曰:“他無語低頭歸庵。”豁曰:“噫,我當初悔不向他道末後句。若向伊道,天下人不奈雪老何。”僧至夏末,一再舉前話請益。豁曰:“何不早問

  ”僧曰,“未敢容易。”豁曰:“雪峰雖與我同條生,不與我同條死,要識末後句,只這是。”

  師備(831—904)與義存爲法門昆仲而敬若師資。因閱《楞嚴》,發明心地。存住雪峰,備助營禅院。後遷福州玄沙院。示衆雲:“諸方老宿盡道接物利生,且問汝,只如盲聾啞叁種病人,妝作麼生接

  若拈槌豎拂,他眼且不見;共他說話,耳又不聞,口又啞。若接不得,佛法盡無靈驗。”

  桂琛(867--928)初谒雲居、雪峰,參問勤恪,後訪師備,一言啓發,廓然無惑。後居漳州羅漢院。

  第四十七節 南嶽系

  懷讓(677--744)初參嵩山慧安,後參慧能,從八年,有省。能曰:“西天般若多羅谶汝足下生一馬駒,踏殺天下人。”後人南嶽般若寺觀音臺。讓傳道一,姓馬氏,初從資州唐和尚(處寂)出家,後從懷讓受禅法,密傳心印。後居洪州南康龔公山(今江西贛縣),世稱馬祖,有《語錄》一卷。南嶽懷讓之道,經馬祖道一而大弘。馬祖居洪州,當時亦稱爲洪州宗。其宗旨以分別動作即是佛性,念念皆真爲悟,信任性情,隨心爲修。宗密《禅門師資承襲圖》雲:“(道一)後于洪州開元寺弘傳讓之宗旨,故時人號爲洪州宗。”又雲:“洪州意者,起心動念彈指動目,所作所爲皆是佛性全體之用,更無別用。全體貪嗔癡,造善造惡,受樂受苦,此皆是佛性。如面作種種飲食,一一皆面。以意推求,此身四大骨肉喉舌牙齒眼耳手足並不能自語言見聞動作。如一念命終,全身都未變壞,即便口不能語,眼不能見,耳不能聞…

《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