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腳不能行,手不能作。故知能言語動作者必是佛性。且四大骨肉一一細推,都不解貪嗔煩惱。故知貪嗔煩惱便是佛性。佛性體非一切差別種種,而能造作一切差別種種。體非種種者,謂此佛性非凡非聖,非因非果,非善非惡,無色無相,無根無住,乃至無佛無衆生也。能作種種者,謂此性即體之用故,能凡能聖能因能果能善能惡,現色現相能佛能衆生乃至能貪嗔等。若核其體性,則畢竟不可見不可證,如眼不自見眼等。若就其應用,即舉動運爲一切皆是,更無別法爲能證所證。彼意准《楞伽經》雲:“如來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興造一切趣生,受苦樂與因俱。”又《佛語心經》雲:“或有佛刹,揚眉動睛,笑歡謦欬。或動搖等,皆是佛事。既悟解此理,一切天真自然,故所修行,理宜順此。而乃不起心斷惡,亦不起心修道。道即是心,不可將心還求于心,惡亦是心,不可將心還斷于心。不斷不造,任運自在,任意自在,名爲解脫人。無法可拘,無佛可作,猶如虛空,不增不減,何假添補。何以故
心性之外更無一法可得故。故但任心,即爲修也。”故此宗與神秀的北宗敵對相違。北宗一切皆妄,而此宗則一切皆真。
馬祖不安,院主問曰:“和尚近日尊候如何
”道一曰:“日面佛,月面佛。”僧問:“請和尚離四句、絕百非,指某甲西來意。”道一日:“我今日無心情,汝去問智藏。”其僧乃來問藏。藏曰:“汝何不問和尚
”答曰,“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座。”藏以手摩頭曰:“今日頭疼,汝去問海師兄。”其僧又去向懷海。海曰:“我到這裏卻不會。”僧乃舉似道一。道一日:“藏頭白,海頭黑。”百丈懷海、南泉普願、西堂智藏于弟子中稱爲叁大士。懷海傳弟子靈佑,建立沩仰宗。又傳弟子黃檗希運,運傳臨濟義玄,建立臨濟宗。普願傳趙州從谂,雖未立宗而玄風高于一世。
懷海(720--814)初參道一。一見海來,便豎起拂子。懷海問:“即此用,離此用
”道一遂挂拂子于禅床角。良久,道一卻問懷海:“汝已後鼓兩片皮,如何爲人
”懷海取拂子豎起。道一雲:“即此用,離此用
”懷海將拂子挂禅床角。道一振威一喝,懷海當時直得叁日耳聾。後住洪州大雄山(今江西奉新縣)。以居處岩巒高峻,稱爲百丈。創立禅院製度,世稱百丈清規。僧問:“如何是奇特事
”海曰:“獨坐大雄峰。”僧禮拜,海便打。馬大師與懷海行次,見野鴨子飛過。大師雲:“是什麼
”海雲:“野鴨子。”大師雲:“什麼處去也
”海雲:“飛過去也。”大師遂扭懷海鼻頭,海作忍痛聲。大師雲:“何曾飛去。”懷海上堂,常有一老人聽法,隨衆散去。一日不去,海乃問曰:“立者何人
”老人雲,“某甲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。有問學人: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
對他道:不落因果。墮野狐身五百世。今請和尚代一轉語。”海雲:“不昧因果。”老人于言下大悟。
普願(748—843),姓王氏,初學相部律,曆聽《楞伽》、《華嚴》,人中百門觀。後參道一,豁然超悟。住池州南泉山。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,普願遇之,白衆曰:“道得即救取貓兒,道不得即斬卻也。”衆無對,泉便斬之。趙州從谂從外歸,泉舉前語示之。從谂乃脫履安頭上而出。泉曰:“汝適來若在,即救得貓兒也。”普願與歸宗智常、麻谷寶徹同去參南陽慧忠國師。泉先于路上畫一圓相雲:“道得即去。”智常便于圓相中坐,寶徹作女人拜。泉雲:“恁麼即不去也。”智常雲:“是什麼心行。”泉乃相喚回,不去禮國師。百丈惟政問曰:“諸方善知識還有不說似人底法也無
”泉曰:“有。”政曰:“作麼生
”泉曰:“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”政曰:“恁麼即說似人了也
”泉曰:“某甲即恁麼,和尚作麼生
”政曰:“我又不是善知識,怎知有說不說底法。”泉曰:“某甲不會,請和尚說。”政曰:“我太殺爲汝說了也。”
希運(
一850)出家于黃檗山(今福建福清縣)。往參百丈,傳其心印。後住洪州萬安縣黃檗山。著有《傳心法要》一卷。希運在南泉時,普請擇菜。普願問:“什麼處去
”曰:“擇菜去。”普願曰:“將什麼擇
”希運舉起刀子。普願曰:“只解作賓,不解作主。”希運扣叁下。普願曰:“大家擇菜去。”嘗示于衆:“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。恁麼行腳,何處有了日。還知大唐國裏無禅師麼
”時有僧出雲:“只如諸方匡徒領衆,又作麼生
”希運曰:“不道無禅,只是無師。”
從谂(778--897)參南泉普願,周旋南泉之門二十年。遍參諸方,年八十以衆請住趙州城東觀音院。僧問: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
”師曰;“無。”僧曰:“上自諸佛,下至蝼蟻皆有佛性,爲什麼狗子卻無
”師曰:“爲伊有業識性在。”又有僧問: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
”師曰:“有。”僧曰:“既是佛性,恁麼撞人這個皮袋
”師曰:“爲他明知而故犯。”有僧問:“如何是祖師西來意
”師曰:“庭前柏樹子。”僧雲:“和尚莫將境示人。”師曰:“我不將境示人。”從谂問投子大同:“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
”大同曰:“不許夜行,投明須到。”僧問:“如何是佛
”師曰:“殿裏底。”僧雲:“殿裏者豈不是泥龛塑像
”師曰:“是。”僧曰:“如何是佛
”師曰:“殿裏底。”僧曰:“學人迷昧,乞師指示。”師曰:“吃粥也未
”僧曰:“吃粥也。”師曰:“洗缽去。”其僧忽然省悟。示衆雲:“金佛不度爐,木佛不度火,泥佛不度水,真佛內裏坐。菩提、涅槃、真如、佛性盡是帖體衣服,亦名煩惱。問既是煩惱,且實際理地什麼處著。一心不生,萬法無咎。汝但究理坐看二叁十年。若不會,截取老僧頭去。夢幻空花,徒勞把捉,心若不異,萬法一女口。”
第四十八節 沩仰宗
沩仰宗創始于沩山靈祐,大成于仰山慧寂,盛行于五代,入宋而漸絕迹。流傳時代約一百五十年。靈祐傳百丈宗風,實參體究,機用險峻,直以無事爲宗。《人天眼目》卷四雲:“沩抑宗風,舉緣即用,忘機得體,不過此也。”《宗門十規論》雲:“沩仰則方圓默契。”
靈祐(771--853)參百丈懷海,居參學之首。一日侍立。懷海問:“誰
”對曰:“靈祐。”海曰:“汝撥爐中有火否
”祐撥雲:“無火。”懷海躬起深撥得少火,舉以示之曰:“此不是火
”祐發悟禮謝。司馬頭陀自湖南來,言潭州沩山奇絕。海曰:“吾衆中莫有人住得否
”對曰:“待曆觀之。”初見第一座華林和尚。對曰:“此人不可。”次觀靈祐,時爲典座。頭陀曰:“此正是沩山主也。”華林曰:“某甲忝居上座,祐公何得住持
”海曰:“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,當與住持。”即持淨瓶問曰:“不得喚作淨瓶,汝喚作什麼
”華林雲:“不可喚作木椟也。”懷海不肯,乃問祐,祐蹋倒淨瓶。海笑曰:“第一座輸卻山子也。”遂遣往沩山。慶諸抵沩山爲米頭,一日在米寮內篩米,靈祐曰:“施主物莫抛撒。”慶諸曰:“不抛撒。”靈祜于地上拾得一粒雲:“汝道不抛撒,這個什麼處得來
”慶諸無對。祐曰:“莫欺這一粒子,百千粒從這一粒生。”慶諸曰:“百千粒從這一粒生,未審這一粒從什麼處生
”靈祐呵呵笑歸方丈。靈祐問仰山慧寂:“大地衆生業識茫茫,無本可據,子作麼生知他有與無。”寂曰:“慧寂有驗處。”時有一僧從面前過,寂召曰:“阇梨。”其僧回頭。寂曰:“和尚!這個便是業識茫茫,無本可據。”祐曰:“此是師子一滴乳,進散六斛驢乳。”靈祐問慧寂。“妙淨明心,汝作麼生會
”寂曰:“山河大地,普請摘茶。”靈祜謂慧寂曰:“終日摘茶,只聞子聲,不見子形,請現本形相見。”慧寂撼茶樹。靈祐曰:“子只得其用,不得其體。”慧寂曰:“未審和尚如何
”靈祐良久。慧寂曰:“和尚只得其體,不得其用。”靈祐曰:“放子二十棒。”著有《沩山警策》一卷,《語錄》一卷。有示語雲:“凡聖情盡,體露真常。理事不二,即如如佛。”
慧寂(814--883)初谒南陽慧忠弟子耽源,源以六代祖師圖相九十七付之。寂得而焚之。後參沩山靈祐,盤桓前後十五年。自稱于耽源處得名(用),于沩山處得地(體)。乾符六年(879)遷仰山(今江西宜春縣)。靈祜問慧寂:“什麼處去來
”寂曰:“田中來。”祜曰:“田中多少人
”寂插鍬而立。祐曰:“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在。”寂舉鍬而去。寂問香岩智閑:“師弟近日見處如何
”閑曰:“某甲卒說不得。”乃有偈曰:“去年貧未是貧,今年貧始是貧。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,今年貧錐也無。”寂曰:“汝只得如來禅,未得祖師禅。”閑複頌曰:“我有一機,瞬目視伊。若人不會,別喚沙彌。”寂曰:“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。”慧寂問靈祐曰:“如何是真佛住處
”祜曰:“以思無思之妙,反思靈焰之無窮,思盡還源,性相常住,事理不二,真佛如如。”寂頓悟。
慧寂之下分爲西塔、南塔兩派。光穆居仰山西塔,爲第二世,稱西塔派。屬耽源法系。門下有資福如寶,寶傳吉州貞邃、潭州鹿苑等。光湧居仰山南塔,樹立法幢,稱南塔派。屬沩山法脈。門下有(郢州)芭蕉慧清、(越州)清化全忿。仰山慧寂門下又有(晉州)霍山景通、無著文喜等。
第四十九節 曹洞宗
曹洞宗創始于洞山良價,故又名洞上宗。大成于曹山本寂,紹述于雲居道膺。《宗門十規論》雲:“曹洞宗則敲唱爲用。”又曰:“曹洞家風則有偏有正,有明有暗。”
良價(807口869)初參南泉普願、沩山靈祜學禅要,後從雲岩昙晟受心印。大中中于新豐山接學人,後至鎢州洞山普利寺(今江西宜豐縣),大張風化,作《寶鏡叁昧歌》、《玄中銘》、《新豐吟》、《語錄》等傳世。弟子中以曹山本寂、雲居道膺爲上首。本寂(840』01)得價心印,有出藍之譽。後住撫州曹山崇甯寺(今江西宜黃縣),大振道法。道膺居南康雲居山(今江西永修縣),盛興法化…
《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