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若諸有情由自相續,下有半頌,複釋外難二識成決定外境非無失;五若如夢中境雖無實下,次有半頌,複解外難夢覺心無異造,行果差失;六若唯有識無身語等下,次有二頌,又釋外難無境殺等無返诘他宗失;七若唯有識諸他心智下,次有一頌,又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。〇就第一中文複有四:初有一頌,小乘外道四事難,境無證知非唯識;第二非皆不或下,次有五頌釋四難非理,故知是唯識;第叁此教非因下,次有叁頌釋有情法二無我教,引教難不成,故知唯有識;第四複雲何知佛依如是下,次有五頌返破外人外境非實有,故知唯有識。
△釋初分中有四:初立二難責翳喻,二立四難責境無,叁廣征余部異執,四申翳喻成識理。今初。
即于此義有設難言:
即由此義而爲難曰,此喻不成,于光明分妄生發想,斯由其眼根虧力故,有說有別大種生而可見,遂令情執爲其發等。
△二立四難責境無有二:初略頌,二廣難,叁總結。今初。
頌曰:
若識無實境,即處時決定。
相續不決定,作用不應成。
相續者即有情異名也。
△自下廣難,于中有二:初牒大乘義別爲四難,後牒大乘義總爲四難。初中亦二:初牒大乘義,後正申難。今初。
若離識實有色等外法,色等識生,不緣色等,
此牒大乘義雲。若許離識實有分色等法。但是識生。不由緣于外色等者。
△自下正申難有叁。初總難處時定不成。二難相續不定不成。叁難作用不成。今初。
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,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
△釋此分中有叁:初立境有識緣境生,二難不由外境生識,叁出宗過自宗相違。今初。
如其所有色等諸境離識別有,即于色等定其方所,所現形量分局之處,其識于彼形量決斷,方隅決定,似彼相生,斯成應理。
△二難不由外境生識。
若如所許不由外境,但唯內識起妄所執色相生者,于余無處,如何不隨形量決定處時現識相耶
隨于方處見其處定,如隨處有,非一切處,境既無定,即于余處亦應可見,或不可見。然彼所立定不取其外境生識,于非有境所生之覺,曾無決定處時可得有其實事,說境空故,決定時處所現之相便成非有,然不如是,此既無定,見色等心與彼乃是不相離性,是故不應執境空無。
言若如所許乃至或不可見者,難處定不成,言境既無定者,謂境之或有或無,于識之生起無關也。然彼所立乃至然不如是者,難現相不成。境若空者,便不應有決定時處所現之相,而實不然,故知境無,是不定過。由此證知,見色之心與色是不相離性也。
△叁出宗過白宗相違。
既無重執有有分者,此顯立宗有相違過。
此難前牒大乘義中若許離識實有色等也,重執者謂許緣境生識,不取外境生識,故雲無重執。既雲識生不由外境,不許離識實有色等外法,便與一切唯識之宗相違也。
△二難相續不定不成。
同一時處,有多相續,何不決定隨一識生
如眩翳人見發繩等,非無眩翳有此識生。
若言其喻有成理者,身不定屬理有相違,相應時處和會共觀,不偏屬一,鹹觌斯境,此不應理,許境無故。此既境無,或複異類。言異類者,見異相時,此是根壞爲其緣故。如眩翳人,亦不應有諸能觀者鹹皆患翳。然于時處現相應者,于諸身處不定而生,並于色等能見識生,准此應知外境無故。于所量事,在不定身,不見生故。此則同前難斥宗過。
△叁難作用不成。
複有何因諸眩翳者所見發等無發等用,夢中所得飲食刀杖毒藥衣等無飲等用,尋香城等無城等用,余發等物其用非無。
又諸事用亦不應理,諸實發等現見能爲磨鏡等用,何不用此識之發相
雖無真實事而作用轉生,此此非理,無功能故。若其識分有功能者,眩目所觌何無發用
此之同有似發相故,斯亦同前所量之境作用功能不可見故。出其宗過叁喻爲依叁事不同于不實境,而作叁喻由依根境功能差別,應知根有二種:一是色根,二非色根。即此初根由暗損故,妄見其事,故爲初喻;次第二根,于彼夢中見有差別,述第二喻;由其彼境有功力故,能生倒見,引第叁喻。此則是其一家異釋。
△自下廣難中,第二牒大乘義。總爲四難有二:初牒大乘義,後總爲四難。今初。
若實同五色等外境,唯有內識似外境生。
謂牒大乘無境許識起也。八後總爲四難。
定處,定時,不定相續,有作用物,皆不應成。
△釋此分中有叁:初總難處時決定不成,二別難相續不定不成,叁別難作用不成。今初。
有余複言,處時決定,故緣色等心是依托,非內現事而爲其境,猶如緣彼章句之心。然于心內,據最初起隨現有事而執取故。又且諸覺容有定時,然而于心,如何定處。非無方處
物有方處定及不定,故此據境上所有法,于其心處而假說之,斯亦無過。此處能作現相事故,說爲定處。凡由彼事心得生者,即名爲境。此謂成立別有外境。
△二別難相續不定不成。
取共許者將以爲喻,于其相應時處住者,鹹共生其無異相故。緣色等心以外一事而爲其因,如同學類依教者心,依增上識此得生起,隨其自相作用生故。故知離識別有色等。
:
△叁別難作用不成。
此不應有,更應成立無發等用。彼相之覺猶如夢覺,是覺性故。
△叁總結。
上來所述衆多成立相違道理,意欲障他不定之過。
△叁廣征余部異執有叁:初相符因難,二相違因難,叁但遮遣難。初複有叁:初時處有實時處決定不成,二于識所現時處決定不應成,叁時處差別時處決定不應成。初中有二:初難,後釋。今初。
有余複言,謂即于斯時處二種有其實義,即于此處時處決定應成非有。仁既不許有其境事,依彼差別亦不許故。
△後釋。
何勞爲他作便成過,此若非有便即相符,如賊被捉,唱瘡痛言,強作前宗,誠爲粗淺,不應理故。
△二唯識所現時處決定不應成有二:初難,後釋。今初。
若言于識所現相狀爲所許者,
△後釋。
不應道理,雖呈雅思,不異前釋。
叁時處差別時處決定不應成有二:初難,後釋。今初。
或複隨于時處差別所有之事,即于此處見其時處許爲決定。
△後釋。
縱于所許有實外境,然而色等永爲定者,此亦非理,異時異處有時見故。設令于此常時見有,然他不許,如何于他不共許境,此之能別決定道理可遣許耶
故但于識而現其相。
△二相違因難有二:初難,後釋。今初。
複有別作相違,因難而爲诘責,猶如成立境是空無,我還成立時處決定,令非有故。
△後釋。
若其時處是共許者,便成共許而遮遣之。由其無違,方可得作相違之言。若言不是衆所共許,斯乃全無,我所不愛。由斯理故,成無力難。
△叁但遮遣難有二:初難,後釋。今初。
複有自許但用遮遣,于無境處,緣空之識無定時處故,彼之決定于色等處共見有故,成立外境是其實有。
△後釋。
此亦應知離彼隨成,但有遮遣,不應理故。但用此一,不能令他生其正解,斯非真實。
△四申翳喻成識理有二:初釋于光明分妄生發想難,後釋有別大種生而可見難。初中有二:初牒,後釋。今初。
且如前宗所立之義,由底蜜椤之所損故,于眼睛上有其疏膜,如羅綱目,外觀白色,于彼隙中明相斯顯,便生妄解將爲發等。即此之喻,于其所立隨成理阙。
△後釋有二:初光無異相釋,後因非所緣釋。今初。
今應問彼,若光明相發等形狀,此不應理。此光明相有見爲黃,或見爲赤,然于發等見爲純黑,或見衆彩如铄羯羅弓等。然其明目總能見者,于彼光邊不觀異相。如事見之,能作斯語,在隙光處倒爲發解。此即便成,見發等心境空無性,光明支分非發相性故,及此似發等相現故。
△後因非緣難。
非但爲因能爲生者,遂令作其所緣性故。勿令緣其色等諸識,便成緣彼眼等諸根,因義同故。或可更有如斯別意,托實事因方生顛倒,余則不爾。斯言是實,此亦便依在內安布種子成就,不待外境。凡論境者,要須自相安布在心,然後方得成所緣性。其光明分起不關心,如何得作所緣之性
此亦未堪發生歡悅。
△後釋有別大種生而可見難。有二:先牒,後釋。今初。
次有計雲,其患目人大種失度,睛生翳眩損其眼分,由彼損力便生異相,令于外境別大種生,依損根識便能見彼,是故定知羝蜜梨迦所有覺慧,緣實外境。
△後釋有叁:初無顛倒釋,二無命礙釋,叁非質礙釋。今初。
如斯計者有大過失,凡邪倒事所起覺心皆來設難,于樂等倒托诠爲緣,而生是相作其境也。雖無外境然有妄見,此則顛倒便成非有。若言世俗不共許事,我即將此以爲邪倒,還有大過。若空等見緣薩帝時是彼類故,此則不勞功力能見非倒,諸具縛者鹹皆悟真。如來出世宣揚正法,此即便成空無果利。何處得有如是定判,偏令翳目獨受迷邪
△二無命礙釋。
又複于彼情有相狀,見其有情飛行住還,令諸覺者觀其搖揚。此諸薩埵許大種生,何不計命
設複百千群翳同聚,遂于一處各觀別形,此時如何有對礙物,而不更相共爲排擯
若言此亦由其臀力,則底蜜椤多用其功,于所學門喜修幻術,能令諸法自性遷移。
△叁非質礙釋。
或應見許彼非質礙,非質礙故,如無貪等,便非色性,斯乃何殊唯識論者,又複何勞非處呈力
彼許大種于其斯乃何殊唯識論者,又複何勞非處呈力
彼許大種于其一一非青等性,但由種合因緣力故,眼等諸識緣彼相生,此本宗義,凡是聚合,非實有物,即此之識緣非實物。不勞深構,無違诤故,讵煩辛苦而爲成立!
卷第二
△窺基大師曰:自下第二釋四難非理,故知是唯識。于中有
二:初總答不成,後別顯不成。今初。
非皆不成。
△自下別顯不成有二:初有二頌答非不成,後何緣不許下。複有叁頌破外救義:初中複二:初有一頌答別難不成,後有一頌答總難不成。初又有二:初總頌,後長行。今初。
頌曰:
處時定如夢,身不定…
《成唯識寶生論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