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寶生論略注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數,事同草芥,陵篾彼徒,力有容裕。

  △後顯乖失。

  此亦未能閑他意趣幽邃深義,然彼疏失,我且恕之。諸那落迦更互相害,事亦不殊,形量力等必須相似。有時雖複作如斯說,乖茲語勢,遂即難言,未必要須形量相似,此欲共誰而爲系難

  諸有忖度,自身勇力于他決勝,便無怖心。如是許時,由其慘害或複威嚴者,斯乃誠爲無義言也。由切逼迫生極怖故,非能害者,作成立時,道其極怖,作便成過,方便顯斯差別之相。仁今更複成立慘害及以威嚴,此則便成大爲恩造,能爲善伴,增我光輝。

  △後融會。

  如上所言,得差別體。地獄器苦不同受之,或諸猛火由業力故,便無燒苦。斯則自非善友,誰能辄作斯說!凡是密友性善之人,不誰險夷常爲恩益,爲欲顯其不受燒苦,故致斯言。然于此時助成立義,即是顯出善友之意。由其不受彼之苦故,意欲成立非那落迦,彼複更雲,由其業力說有大火言不燒者,斯則真成立唯識義。由無實火,但唯業力能壞自性,既定不受如斯苦故,便成此火自性元無,然有實性是宗所許。若也許其是識現相,事體元無,此由業力故無實火,斯成應理,由其先業爲限齊故。若異此者,彼增上業所招之果,既現在彼,如何不見

  如無智者,欲求火滅更複澆酥,令唯識宗轉益光熾。由斯衆理,證此非成那落迦類。

  △後破非是余趣。

  非捺落迦不應生彼。

  釋此分中有二:實述執,後正破。今初。

  設爾不成那落迦類,是鬼是畜,理亦何傷!

  △後正破。

  爾者既非那落迦,如何生惡處,由非得余趣生于那落迦。若爾既生彼處已,應同那落迦,又複如何而許彼處得有生理

  若生于彼當趣同分,彼初生時必應非有,有情數性非所許故,複由于彼同趣有情無不定故。若執此見名爲生者,諸大威神亦有于茲那落迦處,爲救有情應濟之苦,此則雖非那落迦類,亦見有故。便成不定,非即據斯恒決定見,作斯說故。此意欲論,唯于惡趣那落迦中而見有故,當爾之時,諸琰摩王侍從使者,王若出行此必隨逐,是故彼王並及侍從不出于界。

  △叁彼部複救。

  如何天上現有傍生,地獄亦然,有傍生鬼爲獄卒等,

  若其彼界無差別類,雲何天上亦有傍生,如天象等,雖非天趣而生彼故。如是琰摩王界諸獄卒類,及狗鳥等,獄時,即彼趣攝,何以故

  同處生故。即由斯理,能成決定應受彼苦。

  △四論主複破有二:初總,後別。今初。

  此救非然。

  此救不然,雖生地獄,非那落迦。何以故,不同受故。

  △後別。

  頌曰:

  如天上傍生,地獄中不爾。

  所執旁生鬼,不受彼若故。

  論曰:諸有傍生生天上者,必有能感彼器樂業,生彼定受器所生樂,非獄卒等受地獄中器所生苦,故不應許傍生鬼趣生捺落迦。

  △釋此分中有二:初正解釋,後破異執。釋中有二:實釋前半頌,後釋末半頌。今初。

  如天上傍生地獄中不爾者,諸有傍生及諸天等處不差別,如捺落迦等自業能感差別不同。彼所作業,隨自業力而受彼苦。是故定知天上傍生,必有能感天上樂業,方乃生天同受彼樂,由順樂業之所生故。

  △後釋末半頌。

  所執傍生鬼不受彼苦故者,諸有傍生及餓鬼等,彼所生趣受種種苦。不爾,雲何諸獄卒等不受彼苦

  由是故知,捺落迦苦,非生報業趣所受故,由如那刺陀等。若爾非無業者而生彼故。此亦如前已廣分別,如彼業力之所感者而于中現,此非同喻。然彼所立決定不成,非我所許。然于此中如鐵山等乍離乍合,有所作故。

  △後破異執有叁:初同受苦,叁異業力,叁如五色,得各有二: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有余師說,彼獄卒等亦受彼苦。

  △後征破。

  然則所說因喻不同,前後相違,故應更說,所依別故。

  △二異業力有二: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或由增上大異業力。而不受苦,何以故,如不受時。

  △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斯言有失。

  △叁如無色有二: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有余複說,猶如五色界苦受樂受亦有受處,然彼受者有所受故,此亦如是。

  △後征破。

  斯見非理。然五色界,有情生者非是器故,彼界無處,受等及行雲何方界

  攝取彼等方分爲因,有方分者以爲因故,如是應知實無方分,但唯有生欲色二界。有情生者有因積集,是故彼生應有方分,猶如色界有方分故,欲界亦然,彼界因故。不爾,以五色故,無住處故。猶如不知合者,此不如理。

  △二破薩婆多師等救義有二:初救,後破。救中有叁:初立宗,二立因,叁立喻。今初。

  若爾應許彼捺落迦,業增上力生異大種,起別形顯量力差別,于彼施設獄卒等名,

  若爾應許彼捺落迦,業增上力生異大種,非是有情之所攝故,地等大種于地獄中,起別形顯量力差別,如有情像顔色等異,手足身分,量力差別,長短大小,于彼作用,方名卒等。

  △二立因。

  爲生彼怖,變現種種動手足等,差別作用。

  △釋此分中有二:初問,後答。

  若爾非有情者,雲何卒等不待外緣,手足身份種種作用,欲令彼等生大怖畏,變現種種增勝威力,動手足等

  

  △後答。

  此由風界,令動手足種種作用,別別示現。彼之風力,如人意樂。隨念所作,諸捺落迦亦複如是,才見此時,便生怖畏。彼地獄中捺落迦等,由業力故生大怖畏,猶如木人,能有所作種種示現。大種和合雖無思覺,業力因緣,遂見如是動手足等,相狀有異,示現所作。諸無情等道理許成。

  △叁立喻。

  如羝羊山,乍離乍合,剛鐵林刺,或低或昂。

  彼之地處諸捺落迦,業增上力,便令自見羝羊山等乍來乍去,斯非有情而亦見有。此則往處地等差別,及獄卒等,非是有情理得成立,無勞致惑。

  △後破中有二:初總非,後理逼。今初。

  非事全無,然不應理。

  爾者非無所緣,是獄卒等意樂生故。彼諸卒等及以地等處所不同,形相表名捺落迦等,許由業力,于地獄中地等大種,生是形色差別變異,手足動等。處及大種,或有無斯諸系縛等,以業力故,理應不成。

  △後理逼。

  頌曰:

  若許由業力,有異大種生。

  起如是轉變,于識何不許

  

  論曰:何緣不許識由業力,如是轉變而執大種

  

  △釋此分中有二:初正釋,後答難。今初。

  何緣不許識由業力如時轉變,如夢所見色等和合,外有影生種種相現,理應共許轉變作用,識由業力如轉變,與處相違。

  若許由業力,何用異大種者

  諸獄卒等,由四大種種種轉變,動手足等作用別故,如夢所見色等處故,彼等形狀無體用故。或非地等差別相故,如前如說羝羊山等。他不許成色相變故,變化亦然,形狀等異由他力故。此由識變種種異相,轉轉形儀差別不同。離識之外,更無一物而有可見。

  △後答難有二:初難,後答。今初。

  此中外難,若但由識轉變別異,種種形儀獄卒等想,自識變故,同若因故,諸捺落迦非獄卒等。此四大種,由增上果同業生故,于受苦時不同受故,是故方須說四大種。

  △後答。

  如是所說,不善他宗。雲何不善

  但說有情自識變現,見獄卒等能爲慘毒,由自識現,各見卒等諸苦害具,互不相違。然如自識,見苦害等同類影現,彼因同故苦受用俱,即與弟子,所作事業有同不同,于不同事而強說同。及孤地獄互不相見,苦不同故。所立大種,理謂不成。

  △叁破經部師等救義有二:初偈頌,後長行。今初。

  複次頌曰:

  業熏習余處,執余處有果。

  所熏識有果,不許有何因

  

  △後長行有二:初明正理,後征聖教。今初。釋此分中有二。初述彼執,後述密義。今初。

  論曰:執捺落迦由自業力,生差別大種,起形等轉變,彼業熏習,理應許在識相續中,不在余處。

  △釋此分中有二:初明業熏習,後明果轉變。初中複二:初述彼執,後顯密意。今初。

  此述以經部義。經部亦許有熏習,謂正造業之時,所有熏習,許在識中,或色根等中,而此熏習所感之果,不在識內,故雲此捺落迦,乃是爲彼熏習果處。

  業熏習余處者,謂有執捺落迦,由自業力,差別因生,彼業熏習,理應許在識相續中,彼由業力不在余處,積集力故。c)唯地等處業所作時,合因果故。此乃是爲彼習果處,卒等影像識緣差別,和合得生種種色類,如應分別。

  △後顯密意有四:初自業熏習,二心色共生,叁心不離色,四色唯誠變。今初。

  不爾,是諸大種和合積集,因業力故,由業相續,差別果成。如是應知自身相續,得定果故。習之憶念緣于種子,亦無殊異有情相續。如是知己,所以取少分一人等,顯示所取相續內熏心及心所相差異果,五趣所攝自業熏習之所成故。如無色界熏習之果,離心心所無別不應行。此中唯說名言差別,體事無異,故是密意。

  △二心色共生。

  或不離心所,體事不同,及以生處未離欲者,色之熏習,如如自力,生處得生行安立故,如無色界熏習之業。

  △叁心不離色。

  或心心所不離色處,大種所生業力和合,方能生故。

  △四色唯識變。

  或識相續住熏習果故,如念愛憎等亦複如是。大所造色,影像識變亦不離識,彼之形狀差別所說。

  △後明果轉變有二:初略標正義,後廣破異執。今初。

  執余處有果,所熏識有果者,彼所習果,此爲因故。

  彼所執余處所習之果,此所熏識爲因也。

  △後廣破異執有四:初自體力變,二相續差別,叁識增上因,四識所變果。初中複二: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有余師說,唯自體力變爲果也,欲色界生業力熏習,識依止故,如五色界,積集生業所熏習故。

  △後微破有二:初牒計,後正破。今初。

  彼說無記,識所依止熏習,及余識聚,俱相應果,此不應有。

  △後正破。

  是故說依止者,偏于一切有情所攝,或不用力便應得之。

  △二相續差別有二。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複有余說,自身業果于一身上而有因果故,如異熟識所安置業,是差別故,說身大種別別安布,果不應有。

  △後…

《成唯識寶生論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灌佛經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