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寶生論略注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征破。

  彼若如是,余人身識,能依所依同一作業,亦無差別。有情施設故,同一流注,俱異熟識。爾者非卒等想,差別大種,和合建立地獄有情,是故相續,有其差別。

  △叁識增上因有二:初破執,後轉釋。初中複二: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爾者,若時相續無間之識,增上因故,能生別識種種異類,此時應有相續別異因果轉生。

  △後征破。

  不爾。雲何

  此即欲說因差別故。如心相續,和合種子是安立因。此中所說唯因能立,不說識增上緣是依止故。從斯種子無間相續,識之差別。然由種子自體相續,方得轉生。

  △後轉釋有二:初轉難,後正釋。今初。

  言增上者,如彼地等唯能爲緣,能造四大,亦應如是。

  △後正釋。

  此亦不然,從自種子生時,說此唯緣。

  △四識所變果有二:初述執,後征破。今初。

  不爾。從識相續,別有四大種子,猶如五色界設生色界時,彼增上果,是異熟業之所感得,受用資具猶如異熟果。

  △後征破。

  此可愛樂,自業相續所感。此之正理,順阿笈摩識所變果。

  △後征聖教。

  有熏習處,爾便不許有果轉變;無熏習處,翻執有果,此有何因

  

  何因不許者,此由自見非理僻執強思構畫,誰能辄說唯識之果,違阿笈摩,因何爾阿笈摩經不立唯識

  

  △自下破實境執中第叁釋有情法二無我教,引教難不成,故知唯有識。有二:初總立別色,後別成唯識。成唯識中凡有叁頌:初之一頌引教證色有別意成唯識,次有一頌引教證色有密意成唯識,後之一頌引教證色有勝利成唯識。今初。

  有教爲因,謂若唯識似色等現,無別色等,佛不應說有色等處。

  離唯識外更無色等,不應別說有十二處。雖爾,不離其識,並十二處,立善等法。如是應知有色等處。

  是佛說故,若離色等所立不成,違佛語故。或色等處等實有故,猶如意處,是佛說故。識與色等亦非別有,猶如法處。

  △自下別成唯識中第一,引教證色有別意成唯識有二。初總標,後廣釋。今初。

  此教非因有別意處,斯理不應此中所說,不遮唯識。

  △後廣釋中有叁:初喻顯,二理證,叁法合。今初。

  頌曰:

  依彼所化生,世尊密意趣,

  說有色等處,如化生有情。

  論曰:如佛說有化生有情,但唯依心相續不斷,能往後世密意趣說,不說實有化生有情。

  何以故

  依彼所化生,世尊意趣說有色等處。如化生有情者,如佛世尊說,有化生有情,但唯依心相續不斷,能往後世,是其密意。不說實有化生有情,此言密意。謂欲調伏一類有情,是故佛言有化生有情,是密意說也。謂彼斷見所害有情,隨自樂爲者,無後世者,無善惡因果者,爲欲洗除此之惡見,是故說心相續不斷。心相續言,續當生故,此死彼生,猶斯理故。相續不斷,說有化生,是爲密意。

  言化生有情者,謂中陰身也。斷見外道,聞說無我,來問佛雲:“我體既無,誰往後世

  ”佛爲答彼斷見者說有中有,化生有情能往後世,非實有也。

  △二理證。說無有情我,但有法因故。

  離識之外更無別我,雲何知然

  如契經說:“無我無衆生,但有法因故。”契經不爾,彼經不說有情亦有亦無,是故契經不相違故。心相續言,顯其不斷能往後世。

  △叁法合。

  說色等處契經亦然,依所化生宜受彼教,密意趣說,非別實有。

  △釋此分中有二:初顯色等唯識,後顯化生唯識。今初。

  如是應知如色等處,此爲成熟一類有情,說斯密意。是故所立,亦無自教相違之過。

  △後顯化生唯識。

  如斯所立因亦不定,何以故

  依世俗谛,佛說別有化生有情,元亦不說離識蘊已,有善不善及彼果等別有有情。是因不定。是故佛說爲除斷見無後世者,如來世心相續不斷,于其識蘊假立有情,于略诠中而說有故。

  因不定者,依世俗谛說有中有。而彼有情亦非離識別有也。

  △二引教證色,有密意成唯識有二:初總標,後廣釋。今初。

  依何密意說色等十

  

  釋此分中有二:初通標章門,後別釋初門。今初。

  離心無境有其四意,何謂爲四

  一者密意,二者意界,叁者顯果,四者密意義分別所縛。如是因緣說十二處。此之一切,當應建立次第發起,如理問答。

  境界顯果及密意義叁門。即下色有勝利一頌密義,一門即口極微義五頌。

  △後別釋初門。

  雲何密意說十二處

  而有衆生如心相續,相續不斷,說有情能诠所诠,于心安立執形象事。此中如是色等聲境當應分別。

  色等聲者能诠也,色等境者所诠也。

  △後廣釋。

  頌曰:

  識從自種生,似境相而轉。

  爲成內外處,佛說彼爲十。

  論曰:此說何意

  似色現識,從自種子,緣合轉變差別而生。佛依彼種及所現色,如次說爲眼處色處,如是乃至似觸現識。從自種子,緣合轉變差別而生。佛依彼種及所現觸,如次說爲身處觸處,依斯密意說色等十。

  △釋此分中有二:初正釋,後解妨。正釋中複二:初釋十二處,後釋十八界。釋十二處中有四:初釋總標,二釋所诠,叁釋能诠,四釋密意。今初。

  識從自種生,似境相而轉,爲成內外處,佛說彼爲十者,從彼眼等處生彼色等處,如理應知,于彼二處,說斯種子相及彼識,如世尊說。爲成處等說,共許聲眼差別。

  △二釋所诠有二:初釋種子,後釋轉變。今初。

  此欲成立,說其青等分明顯現,彼同類色從彼識起。未離欲者,識之種子殊勝安立,故得出生;彼之種子雖且安立,果未現受,乃至未得相應緣力,無間生滅,刹那相續等中,獲得微細體性巧妙。

  △後釋轉變有二:初喻,後法。今初。

  差別轉變得殊勝者,如谷麥等,地等爲緣,和合增長,體性不同,轉轉安立,芽等出現。如斯法性外之種子。

  △後法。,

  內亦如是,此之心心相續現前,相對無間,刹那之頃,能生青等體性差別。

  △叁釋能诠有二:初釋眼處,後釋色處。今初。

  然此種子說爲眼界,如此現爲彼彼果性,心及心所,安立此色,爲是眼處,彼亦如是。

  △後釋色處。

  若如是色差別顯現,識體和合,驚覺青等種子,在阿賴耶識,由未顯現識能警覺影像變異,白體差別,如頗胝迦琉璃雲母等,以薄物裹,隨其本色,影現識生。此乃世尊如理分析,說爲色處。

  △四釋密意。

  然自教中,說彼意識形狀不同,往利益故,所以此色說爲色處。如是乃至堅濕暖等識之影像,所依所緣,力用最勝,是異熟識之所生事。種子相狀,出生影現聲及名等,變異差別之所取故。如是應成色之分段,功能不同,之所安立阿賴耶識。諸有智者分分覺了而分別之,說內外處,安布差別,是密意也。

  △後釋十八界有二:初問,後答。今初。

  如安立界,此立識界,依止意界依六出生。如是意界自性差異,然亦說彼十八界耶。

  △後答有二:初喻顯,後法合。今初。

  如異熟識,與眼等識次第爲種,名眼等處,別別顯現。何故名種

  由能出生芽等衆物,別異體性,如能造大及所造色,共許出生自類芽等,生差別故。.猶如稻麥等諸種子,世間共許,彼之體性,異類非一,乃能出生。

  △後法合。

  眼及眼識,並與第二刹那相應。從此二界生得彼緣,隨順所立驚覺之性,非爲一事一時能生。如一心所,別別能生無量色性故,此亦如是。異熟之識于眼等處,或同或異,識所生時,白體別故。異熟之識,爲眼等處,彼色微細,眼等諸根,識生種種功能不同,極難見故。

  △後解妨有二:初別難眼處,後別難色處。初中複二:初難淨色,後難有對。初中後二。初述執,後征難。今初。

  亦不如此,有別眼等,或緣色等清淨四大。爾者別阿笈摩,佛說肉眼等處,清淨四大所造色,有見有對,如是乃至身等亦複如是。

  △後征難。

  此不如理,識之影像密意說故。由是四大不離識之相分,斯亦不取緣青等識而爲種子,以熏習識執著相故。識之種子,由彼熏習,是異熟識之所持故。

  △後難有對複二:初述執,後征難。今初。

  此亦不然,有清淨色,有見有對。

  △後征難。

  不爾,若有對等,識之顯現,非眼等識所熏習故。

  △後別難色處有二:初難爛壞種,後難五色喻。初中複二:初述執,後征難。今初。

  然爛壞種,依止所緣,安立表示。

  △後征難。

  此亦不了。阿笈摩中安布分析,由是阿賴耶識,無始時來,因果展轉,無量功力能含藏故,別別發起體色相待,彼彼界處生等別現,非一切時一時總生。如是廣說眼等差別,乃至身相亦複如是。彼識種子欲示現力體性殊勝。此契經中,佛說安立阿陀那識,即如地等影像所現,緣等相應。彼所安立種種芽性體無損壞,然彼形狀芽等顯現,和合力故。堅等體性隨緣現生,以阿賴耶識所有因果色處和合。或由地等影現變異不同,能造四大,在于色處。

  △後難無色喻有二:初立喻,後征難。今初。

  然此假立語業所诠,于無色界,語業雖轉,言诠不及。于彼界中,色不現故,或色斷故。

  △後征難。

  不作是說,雖有色之種子,非眼境故,此之色種影緣力故,建立果色故。由此因故,質礙不成。諸有眼根暎所損者,非此所取,種之清淨,方堪所用。如是乃至身不雜亂,所依所緣,他所安立,如彼斷壞及爛性等。彼之所立理應合有。是故此中,若隨色類一一分別,轉轉無窮。

  △後引證色有勝利成唯識中有二:初問,後答。今初。

  此密意識,有何勝利

  

  有余複言說十二處,爲欲成熟一類有情,此說無力,亦無義故。

  成熟一類有情者,即前證色有別意章中文。

  △後答中有二:初頌偈,後長行。今初。

  頌曰:

  依此教能人,數取趣無我。

  所執法無我,複依余教人。

  △釋此分中有叁:初標二教。二釋二教,叁結經意。今初。

  人無性理,極妙甚深,難解難人,亦令悟人。由是佛說立唯識義,複令如是無力之人,亦令易人于其色處無量過失。

  人無性理乃至亦令悟人,謂十二處教。由是佛說乃至無量過失,謂…

《成唯識寶生論略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說灌佛經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