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一樣。你這樣熏習他,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,如果你不這樣熏習,就沒有這件事了,就不名爲阿賴耶識了,這叫果相。
乙、熏習
「複次,何等名爲熏習?熏習能诠何爲所诠?謂依彼法俱生俱滅,此中有能生彼因性,是謂所诠。」
現在的文是第二節「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」。在這一節裏,第一項是「安立阿賴耶的相」,這裏又分成好多科,第一科是「叁相」,昨天解釋過了,現在是第二科「熏習」。「熏習」這個詞前面也有提過,在這裏來解釋他,這也是阿賴耶識的相。
「複次,何等名爲熏習?」叁相說完了,對于「熏習」這一個詞也應該加以解釋,所以提出來問,怎麼叫做熏習呢?「熏習能诠何爲所诠?」
「熏習」這個詞是個名字,他是能诠顯的,能有所表示的。「何爲所诠?」什麼是熏習他所顯示的義呢?所诠的就是義,能诠的就是名。這名叫「熏習」我們知道了,這所诠的義是什麼呢?「謂依彼法俱生俱滅,此中有能生彼因性,是謂所诠」這底下解釋,就是解釋這個所诠,能诠也就明白了。
「謂依彼法俱生俱滅」,這「彼法」就指阿賴耶識和一切雜染品類諸法在一起;阿賴耶識是所熏的,一切品類雜染諸法是能熏習的。這兩種法在一起「俱生俱滅」。「俱」就是同時地在那裏,不是前後地,不是有前後的差別。「生滅」就表示他是無常的變化,阿賴耶識也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,一切雜染品類諸法也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。這樣子,兩種法在一起生滅變化。
這雜染品類諸法同阿賴耶識在一起俱生俱滅,就有事情了,有什麼事情呢?「此中有能生彼因性」此阿賴耶識裏就有了「能生彼因性」,能生起彼雜染諸法的功能性。「是謂所诠」,這就是「熏習」的這個名詞所顯示的義,這就叫做「熏習」,熏習是這樣意思。
「一切雜染品類諸法」,我們也解釋過。就是我們現前靈明的虛妄分別心,這虛妄分別心他時時地同阿賴耶識在一起的,沒有離開阿賴耶識的時候,一切時都是在一起,只要是前七轉識一動,就熏習阿賴耶識了。你怎麼樣動,就怎麼樣熏習。所以阿賴耶識他對雜染品類諸法的活動,是一五一十地都記錄下來了,很真實地、一點都沒有錯誤記錄下來,沒有辦法能隱藏的。我們在社會上生活,國家有法律、有警察,人有時候還可能會隱藏。但是,自己的分別心對阿賴耶識來說,沒有辦法能造僞的,沒有辦法能隱藏的。
「如苣(艹+勝)中有華熏習,苣(艹+勝)與華俱生俱滅,是諸苣(艹+勝)帶能生彼香因而生。」
這下面說一個譬谕,使令我們更容易明白。「如苣(艹+勝)中有華熏習」,苣(艹+勝)是胡麻,這胡麻是能造油的,能壓出油來,但油裏並沒有香味,爲了有香味,就用花來熏習他,怎麼熏習呢?把這香的花和這苣(艹+勝)放在一起埋在土裏叫它爛,到時候拿出來,就是用苣(艹+勝)來壓油,那出來的油就有香氣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
「苣(艹+勝)與華俱生俱滅」,胡麻和花放在一起,埋在地底下,叫「俱生俱滅」。
「是諸苣(艹+勝)帶能生彼香因而生」,這些胡麻拿出來以後壓油,壓出來的油,就是「帶能生彼香因而生」,這麻油裏就挾帶著香的味道,香氣。能生出來彼香因而生,那香的成分在油裏面,所以叫「帶」。原來是沒有的,因爲熏習而有,所以叫「帶」。帶這「香因」繼續地存在,那個油繼續地存在,這像阿賴耶識與, , , 雜染品類諸法這樣熏習,是一樣的,相似的情形。
「又如所立貪等行者,貪等熏習,依彼貪等俱生俱滅,此心帶彼生因而生。」
前面那個苣(艹+勝),爲華所熏習,就能有香,這是我們容易同意的這種事情。這是印度人歡喜把油塗在身上,這樣身上就有香味、有香氣了。底下,是約人的心裏上的事情來做譬喻。「又如所立貪等行者」,又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觀察衆生的根性,說出來各式各樣的衆生的差別時,就立出來叫「貪行者」、「瞋行者」、「慢行者」……各式各樣的行者,所以叫做「等」。
這「貪行者」怎麼講?就是貪煩惱特別強盛,貪欲心特別強盛的人。貪煩惱特別強盛,並非自然是那樣,是因爲有貪的熏習,他常常有貪的熏習。那人是生來瞋心很大嗎?不是的。他就是常常地憤怒,就熏習了他的瞋心,常常地熏習,瞋心就大,其他的一切煩惱也是一樣,都是常常地熏習而來的。這貪熏習、瞋熏習、疑惑心的熏習、各式各樣的熏習;怎麼叫貪熏習、瞋熏習、各式各樣的熏習呢?「依彼貪等俱生俱滅」,就是你現前的虛妄分別心,這明了性的心,靈明的心「依彼貪等」,就是遇見一個可愛的東西,這貪心就來了。你常常這樣做,「俱生俱滅」,你這一念心和貪在一起俱生俱滅。
「此心帶彼生因而生」,俱生俱滅時,這貪心一活動呢,他就造成一種力量、一種功能,貯藏在心裏面,而這個心「帶彼生因而生」,就是挾帶那能生貪心的功能性,而繼續存在下去。這種功能性,他有的時候不活動;表面上看,這個人好象沒有貪心似的,等有因緣的時候,那個「生因」就發生作用了,貪心就出來了,所以叫做「貪行者」,所以叫做「瞋行者」。我們若從教義上的開示,從經論上法語的開示,我們就應該知道,若發了一回脾氣,你的瞋心就要重一點。若是你靜坐,修不淨觀、修無常觀、無我觀,這煩惱就減輕一部份,就會減輕多少,這道理是一樣的。這阿賴耶識與雜染品法的熏習也是這樣子。
「或多聞者,多聞熏習,依聞作意俱生俱滅。」
「或多聞者」這底下舉第叁個譬喻。這「多聞者」就是博學多聞的人,他學了很多的事情,讀了很多書,做了很多事情,于是乎他知道的事情很多,他也都能記得住,叫做「多聞者」。這「多聞者」怎麼來的呢?也是由熏習來的,多聞熏習來的。怎麼叫「多聞熏習」呢?「依聞作意俱生俱滅」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依「聞」的作意,你常去聽別人的講解,或者自己多讀書,多做事情,都是一樣,你心裏這樣動,「作意」就是心動,你心這樣動,這心的聞作意與心俱生俱滅。
「此心帶彼記因而生。」
你常常這樣做,你這靈明的心就帶有彼所見聞的那件事「而生」。那所見聞的事,在你心裏貯藏起來,繼續存在,叫「生」;繼續地存在那裏,他不滅,他不消失。當然,你有別的因緣,也可能會有障礙。就是你讀書了,我把這一部經背下來了,你不繼續背,你又有別的雜亂的事情去見聞的話,你原來記的這個經就背不下來,若有障礙就不行。
「由此熏習能攝持故,名持法者。」
由于你這樣聞作意的熏習,你的內心就能攝持你所熏習的不忘失,所以叫做「持法者」。他有很多的知識,能攝持很多的知識;很多的知識,也不是念念地明了地現在心裏面,也不是那樣,但是你想要知道的時候,他就現出來了,就知道了。就像你袋子裏有錢,你不拿的時候,好象手裏沒有錢;但是要拿,隨時可以有。你心裏面讀很多書也是這樣道理,所以「能攝持故,名持法者」。這裏舉出叁個譬喻,一個是外邊的植物,其余兩個都是內心的事情。
「阿賴耶識熏習道理,當知亦爾。」
這阿賴耶識爲一切雜染品類諸法的熏習的道理,也是這樣子。所以我們若常常發脾氣,久了這瞋心就大,你自己明知不對,也不能作主,還是發脾氣。原來,脾氣大就是這麼回事情,原因就在這裏。你想改變,就要修對治法門,常常對治它,慢慢地就變了,這瞋心就輕了。佛菩薩的慈悲,說明我們衆生染汙心的緣起,也說明清淨心的緣起,我們如果能有信心,依教奉行,就可以改造自己。你若不改造,繼續這樣子,那就沒有辦法,只好受苦,自己苦惱自己。
丙、本識與種子之同異
「複次,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,爲別異住?爲無別異?」
前面是解釋「熏習」,底下這一科是「本識與種子之同異」。雜染品法熏習阿賴耶識之後,阿賴耶識裏就有雜染品法能現起的功能。這功能性在阿賴耶識裏,和阿賴耶識是同呢,是異?是一樣的呢,是有差別的?現在解釋這個道理。
「複次,阿賴耶識中」,這個阿賴耶識因爲雜染品法,也就是前七轉識的熏習的關系。「諸雜染品法種子」,在心裏面就有了能現起雜染品法的功能性的種子了。這樣的種子「爲別異住?爲無別異?」在阿賴耶識裏貯藏的時候,它是個個不同地存在裏邊呢?是無別異地存在裏邊呢?
譬如說貪心的種子、瞋心的種子,這個貪有的時候也會做好事,瞋心有時候也能做好事的。瞋心有的時候有過失造罪過的事情,有時候也會做有功德的事。當然,貪心、瞋心都是有漏的善法。有的是無貪心做的事,無瞋心做的事,所以雜染品法的熏習是各式各樣不同,不一樣的。那麼,熏習到阿賴耶識的種子,是不是也是各式各樣地存在裏面呢?是爲無別異呢?問這件事,提出這個問題來問。這底下解釋。
「非彼種子有別實物于此中住,亦非不異。」
這一句話很厲害,一下子就把它說出來。不是那個功能性的東西,那個熏習的種子,它有一個特別的體性從外面進到裏面去,不是這樣。不是有「別」,有個離開了阿賴耶識自己本身有體性,這叫「別實物」;「于此中住」,不是那樣子。就是,一熏習的時候,就造成了一種力量在裏面。這個東西熏習成了的時候,在阿賴耶識裏面,它和阿賴耶識同是無記性的,不能說是善,也不能說是惡,沒有這種分別。就是他沒有善惡的表相,沒有那種相貌在裏面,所以不能說和阿賴耶識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