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二章、所知依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怎么可以看出来呢?令我们明白呢?你说一说,我听听,这样意思。

  

  

  「安立此相略有三种。」

  

  安立这个体相,是有三种不同。这「安立」这句话,就是它已经有这件事了,然后给它立个名字来显示它的体相,叫做「安立」。不是说我们要它是什么就是什么,不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

  「一者、安立自相,二者、安立因相,三者、安立果相。」

  

  第一个就是自相,第二个是因相,第三个是果相。安立这三种相,来解释他的体相,使令我们明白他究竟是什么,这样意思。这一段是把这三相的名字立出来,底下解释他的内容。

  

  

  「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,」

  

  在这三相里我们先说安立阿赖耶识的自相,什么叫做自相?

  

  

  「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,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。」

  

  这就是阿赖耶识的自相,他本身的相貌,是这样意思。他本身的相貌,阿赖耶识实在是非常微细,我们很难明白。这上面的介绍是说「谓依一切杂染品法」,这阿赖耶识的相貌就是说:这阿赖耶识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的熏习为彼生因。或者这样说,阿赖耶识自相者,就是「能摄持种子相应」,这就是阿赖耶识的自相。怎么叫做「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」呢?「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」,这么解释也可以。

  

  「谓依一切杂染品法」我们生死流转的众生,由迷惑而造业,由造业而得苦恼的果报,就是惑、业、苦。惑业苦,这样的流转,就是杂染品法;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我们现在的分别心。惑也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,造业的时候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念分别心,受苦的时候还是一念分别心,还是我们现在的虚妄分别心;没能离开我们的分别心,另外有个惑业苦不是地。所以「杂染品法」者,虚妄分别心也;虚妄分别心就是杂染品法。

  

  这个虚妄分别心的「杂染品法所有熏习」,他不断地在活动。这个虚妄分别心不断地在活动,叫做「熏习」。他活动时对阿赖耶识有了影响,阿赖耶识受到一切杂染品法的熏习,所以在阿赖耶识里有了种子了,你虚妄分别心一动就造成了一种功能,就被阿赖耶识吸收了,是这么意思。

  

  这个「熏」,譬如我们用什么香,什么烟,点着时冒烟,用这个烟来熏它,这个「熏」就是这意思,这是个譬喻。现在,我们虚妄分别心一动,它就「熏」这阿赖耶识,我们虚妄分别心,主要就是第六意识,第六意识一动就像烟似的,熏这个阿赖耶识了。阿赖耶识受他的熏习了,就叫做「种子」。这样讲,「杂染品法」是活动者,就是所谓现行,现行一熏阿赖耶识就成了种子,就是「现熏种」。

  

  这个种子「为彼生因」,为彼一切杂染品法的生起的亲因。这「生起的亲因」,「亲因」这句话,「亲」者「近」也,特别地近。譬如说我们在土里种了麦的种子,这种子以后就生出芽来了,这种子对那芽来说,他们是很亲的;麦种和麦芽,麦种是麦芽的亲因。譬如土,或是水,或是阳光,或者其他的肥料,也是生芽的因,但是和麦种对比,就疏远一点。所以「因」有亲因、有疏因,有疏远的因、现在说「为彼生因」,我们虚妄分别心一动所生这个种子,这种子是一切杂染法的亲因,生起的亲因。

  

  「为彼生因」,这样就是种子生现行。种子生现行,现行又熏种子。前面「杂染品法所有熏习」,这是「现熏种」。底下「为彼生因」,就是种子生现行。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「现熏种,种生现」。这就叫做阿赖耶识的自相。

  

  底下总结一句「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」。说阿赖耶识「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」,为什么能够这样呢?为什么他能这样?就是因为由阿赖耶识「能摄持种子相应」故,阿赖耶识他有摄持种子的功能,他与这个功能相应,这就叫阿赖耶识自相。若是前六识就不行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他没有这种能摄持种子的功能,他不能与这种功能相应,所以他没有阿赖耶识的相。

  

  这样说,「杂染品法」也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心。虚妄分别心在阿赖耶识里熏成了种子,那个种子又去生出来虚妄分别心,就是这么回事。这在我们现实上的经历,我们日常生活的境界里,虽然感觉有分别心,但总是感觉一切的形相特别显著。看见有这么一大块的房子,有这么大块的土地,有这么一个汽车在这里,有这么一大块雾在这里动,总是这些东西在心里有显著的地位。但是这都是虚妄的,就是你一念虚妄分别心在动,另外没有事情。尤其是《摄大乘论》后面的文可以看出来。所以,我想,你注意地、认真地来学习《摄大乘论》,你能掌握了这一点的时候,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时,观察自己时,思想是完全改变了,和以前完全不同了。不要说你修止观,就是你暂时能明白这个义的时候,原来这种旧风,立刻受到根本上的动摇。原来我心一动贪心就来了,心一动就瞋心来了,到那时候会变,不一样了,完全不一样了。

  

  说「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,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」。为什么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呢?由能摄持种子相应,就是因为阿赖耶识他有这种功能。「由能摄」,在这个地方,印顺老法师的讲记上说的详细。前面说到「摄藏」那个字,印顺老法师当『依住』讲,别的翻译翻个「依住」,不翻「摄藏」。这里的「摄持」印顺老法师讲得很微细,讲得非常好。

  

  「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」,这个「摄」就是能接受,就是一切杂染品法在活动的时候,阿赖耶识能接受他的熏习,能接受,能摄。或者说吸收,能吸收杂染品法的熏习,这阿赖耶识有这种功能,能吸收。吸收了他熏习的种子,这就是「现熏种」。这「持」是「任持」,吸收了以后能保持在里面不失掉;不失掉,所以他又能够「为彼生因」,又能够种子生现行。「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」,就是这种又能摄、又能持的功能,与阿赖耶识相应,阿赖耶识与这种摄持的功能相应,能摄种子,能任持种子,这种功能阿赖耶识才有,叫做「相应」,其他的识没有。因此一切杂染品法,才能熏习,才能「为彼生因」。所以这个「摄」和「持」,也就是前面「杂染品法所有熏习」一个义,「为彼生因」又是一个义,统合起来名为阿赖耶识的自相,这个自相也就是阿赖耶识全面的相貌。全体的相貌就是这两个相貌,一个现熏种,一个种生现,这是阿赖耶识的相貌。

  

  

  「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,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,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。」

  

  这个就是「现熏种」。「此中安立阿赖耶识」的「因相」,这「因相」什么意义?怎么解释呢?「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」,也就是一切法的种子的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种子。这阿赖耶识「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」,在一切的时间内,就不管什么时间,你是在人间,在天上,或者在三恶道里,你心里或者是善,或者是恶,或者不善不恶,在一切时的时候,「与彼杂染品类诸法」,这阿赖耶识和彼杂染品类(品就是类),或者善,或者恶,或者不善不恶,和这一切法在一起,就受这杂染法的熏习了。

  

  「品类诸法现前为因」,一切杂染品类诸法出现的时候,这一切种子识为他作因,为杂染法现前作因。杂染法为什么能出现呢?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因的关系,有这个因,所以一切杂染法现前。

  

  譬如说,我在这里静坐,忽然间有贪心出现,为什么呢?就是阿赖耶识里有贪种子,所以贪心出现了。说是这个人无恶不作,但忽然间他也会生出善心来,为什么呢?就是阿赖耶识里有善的种子。恶人他也有善种子,善人他也有恶种子的,就是因为阿赖耶识有种子,这种子为一切杂染法现前的因,能生杂染法的因。这一段文总而言之是说,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法现前的因,能生一切杂染法的因,是这意思。

  

  「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」,内心里有那个种子,他就会出现那件事。但是,我们出家人和在家人、和一般非佛教徒有点不同的地方,就是你常常要修四念处,有如理作意;如理作意时,那个烦恼种子得不到生起的条件,虽然有烦恼种子,他要等待不如理作意,这烦恼种子才能出现。若是如理作意,烦恼种子被障碍了,他就不动。因为有这样的道理,所以人可以修行。虽然有染污的种子,但是染污心可以不动,就是你要有如理作意。假设你常常修四念处,你会感觉到这里,心就会不动,你若是有不如理作意就不行。若是圣人,他把染污的种子消灭了,那就是没有事了,那是究竟地解决这个问题了,怎么也没有事,他心里不动了,因为没有那种功德。这个地方,天台宗说有性具恶,那怎么解释呢?这个,留在那里,现在先不要讲。

  

  「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,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」,这就叫做「因相」,就是能生诸法的一切种子,这是叫做「因相」。

  

  

  「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,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,阿赖耶识相续而生。」

  

  这和前面说的果性不一样。怎么叫做阿赖耶识的果相呢?「谓即依彼杂染品法」,就是这一念虚妄分别心,这错误的虚妄分别心。「无始时来所有熏习」无始以来所有的熏习,从久远以来,这虚妄分别心一直地熏阿赖耶识,熏的结果怎么样呢?「阿赖耶识相续而生」,这就叫「果相」。阿赖耶识一直受熏的时候,也就这样剎那剎那地相续下去,就是这样子出现了阿赖耶识,这就叫做「果相」,和前面不同。

  

  前面是说杂染种子能生一切杂染品法,一切杂染品法就是杂染种子的果相。现在这是阿赖耶识是果相。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法的因相,而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品法的果相。这样讲和前面讲的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