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二章、所知依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样来解释阿赖耶,五取蕴名阿赖耶那三个解释法。「随声闻乘安立道理」,用《阿含经》声闻乘安立的道理去解释,都不合道理,都不相应,何况大乘呢?这样的解释与经义相违,与阿含经的道理都不合的,说不过去的。这是总起来破斥他们的不对,底下才详细说出来。

  

  

  「若不愚者,取阿赖耶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,如是安立则为最胜。」

  

  「若不愚者」若是你不糊涂,「教、证」都是圆满的,你能取大乘佛法里说的阿赖耶识的义。「安立彼说阿赖耶名」在大乘佛法里说的阿赖耶识的义,给他放上阿赖耶识的名字,这样子安立这个道理时,这是最殊胜、最圆满的安立,是最正确的,你用小乘佛法的义去解释是不对的。这前面是简略说,底下详细说。

  

  

  「云何最胜?」

  

  他们小乘佛教学者搞错了,你一定说大乘是对的,这大乘佛法解释怎么就是最殊胜呢?最圆满呢?说给我听听。这底下说。

  

  

  「若五取蕴名阿赖耶,生恶趣中一向苦处,最可厌逆,众生一向不起爱乐,于中执藏不应道理,以彼常求速舍离故。」

  

  先说说他的过失。若是像你所说的,阿赖耶识用五取蕴的名字来解释,五取蕴就叫做阿赖耶,是有过失的、是不对的,怎么不对呢?这阿赖耶识是遍一切众生都是有的,一切众生都有阿赖耶识的,不是少数众生有阿赖耶识,不是这样说法的。譬如这「生恶趣中」生在三恶道的恶趣中,或者生在地狱里最恶的地方,在那里受苦。「一向苦处」一点快乐也没有,完全都是苦恼的境界。那种境界是「最可厌逆」的,就是厌恶,不高兴那种境界。这堕落到「一向苦处」去的众生,「一向不起爱乐」从来都是不高兴他的那种色受想行识在那受苦的境界,对于这种一向苦处的五取蕴,从来都不欢喜,不欢喜这五蕴,不爱乐的。那你说五取蕴就是阿赖耶识爱着处,这话合不合道理呢?

  

  「于中执藏不应道理」所以这一类苦恼的众生,说他还爱着他的五取蕴,那有这种道理呢?「以彼常求速舍离故」因为地狱里苦恼的众生,他常时希望、希求赶快地解脱这苦恼的五蕴的,他是这样,那里有爱着的意思。虽然是人天的世界,颠倒众生爱着五取蕴,但是三 恶道的众生不爱着,可见你说五取蕴是阿赖耶,这个地方有困难、有过失的、不合道理,所以不应该说五取蕴是个爱着处,是阿赖耶识。

  

  

  「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,第四静虑以上无有。」

  

  这底下破斥那第二个解释,「贪俱乐受是阿赖耶」。这个也是不对的,有什么不对呢?「第四静虑以上无有」这贪俱乐受,在欲界里的众生,天上,或者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有这贪爱的俱乐受,有可爱的俱乐受,但是对第四静虑以上,就没有这贪俱乐受了,没有这个受。

  

  

  「具彼有情常有厌逆,于中执藏亦不应理。」

  

  具足,也就是成就了「彼」第四禅以上的果报的众生,乃至无色界四空天这些有情。「常有厌逆」他对于那贪俱乐受,他心里也不高兴,也排斥。你说贪俱乐受是所爱着处,叫做阿赖耶,「于中执藏亦不应理」。那第四静虑以上的有情,他们对这都是不欢喜的,你说他们于中执藏也是不合道理。这就是说出来你用贪俱乐受来解释阿赖耶,就是有这个困难,是不对的。因为阿赖耶识是普遍一切有情,都有阿赖耶识的;你这样解释,有的地方就不合适了。

  

  

  「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,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,恒有厌逆,于中执藏亦不应理。」

  

  这是破这第三个解释,「萨迦耶见名阿赖耶」,也是有过失的,什么过失呢?「于此正法中」在我们佛法里,已经相信佛法的众生,相信佛的正法的这一切众生里。「信解无我者」他对无我的道理,他有决定的信心,他是通达了(这叫「信解」),但是没有说证悟。那就是在加行位修行的人,加行位的修行,名为「信解无我者」。

  

  「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」还没有达到断除我见的入圣位的人,还没达到那程度,所以叫「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」,当然这还指修行人。虽然在正法里信解无我,没修行,那不在内。这修行人,常常修无我观这种人,「恒有厌逆」他们这些人时时地不高兴执着有我,观察色受想行识没有我,一切众生都是没有我的,他厌逆这我的执着。「于中执藏不应道理」这样的人他不在这里面执着有我的。所以,你若说萨迦耶见名阿赖耶,你说的还是不合道理,还是有问题。这是说小乘佛教学者不同的见解,三种都是错误的。

  

  

  「阿赖耶识内我性摄。」

  

  这以下是你大乘佛法认为他是对的,你要解释出个理由来;就是小乘佛教这三种过失,你怎么能够避免这三种过失呢?你没有这三种过失,那你就可以成立,这底下说出来。

  

  「阿赖耶识内我性摄」这阿赖耶识他是非常微细的境界,前六识是不能觉知的,他是不苦不乐的舍受的境界,也是一味相续不断的明了性,也可说是常相续的灵明的觉知性,不是一般的众生能觉知,是一种微细的境界。但是这微细的心灵里执着他是我,执着这阿赖耶识是我,叫做「内我性摄」。阿赖耶识也不是我,他也是因缘生法,也不是有真实性的,不是我,但是就执着他是我。这是非常微细的境界,属于这一部份。

  

  

  「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,然彼恒于我爱随缚,未尝求离。」

  

  「虽生恶趣」说五取蕴名为阿赖耶,生到地狱恶趣的众生一向不高兴这苦恼的色受想行识,「我」有这个过失。那你若是「阿赖耶识内我性摄」就不犯这个过失吗?不犯!譬如他生到恶趣里,一向是苦恼的境界,他希求远离这种苦恼的色受想行识。「然彼恒于我爱随缚」可是这众生他内心里还是时时地爱着这阿赖耶识,这微细的识还是爱着这个「我」,这种系缚「未尝求离」,他没曾有一刻去求远离这种执着,从来没有要解脱这阿赖耶识这个我执的,没这种心情。这样,「内我性」这句话就把三恶道的苦蕴避开了,因为三恶道的苦蕴是前六识的境界,是前六识觉知的境界;那「内我性」的阿赖耶识前六识不觉知,所以他没有厌离的意思。

  

  

  「虽生第四静虑以上,于贪俱乐恒有厌逆,(然彼恒于)阿赖耶识我爱随缚。」

  

  这是解释第二个困难,说这贪俱乐受是阿赖耶是不对的。说:虽然这个修行人他往生到色界第四静虑以上,他对贪俱乐受恒有厌逆,「(然彼恒于)阿赖耶识我爱随缚」可是他那第七末那识还是爱着阿赖耶识,那个我爱时时随逐系缚他,他还没有解脱。因为生到色界四禅以上,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,他还达不到第八识的境界,所以他对阿赖耶识还是我爱,所以这「贪俱乐受」这个困难,你才犯这个过失,我没这过失。

  

  

  「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,然于藏识我爱随缚。」

  

  这是解释第三个困难。「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」虽然我们佛教徒对于正法里说的无我的道理,心里是信解了,也一方面常修奢摩他、毗婆舍那、修无我观,厌逆这我见,不高兴他。「然于藏识」但是对于阿赖耶识这「我爱」还是「随逐」系缚他的,这我爱还是有的。到三果圣人都还是有我爱的,不要说是初果、二果,不要说是还在凡位的人,还是有我爱的。

  

  我以前说过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看张澄基在他的《佛学今诠》或那儿上讲的这个故事。这故事说是:徒弟得了四果阿罗汉了,师父没得阿罗汉果。徒弟证得阿罗汉一入定一看师父,师父得了三果,没得阿罗汉果,但这时候师父不精进,证了三果就住在那里不动。那故事上意思,似乎说他有一点增上慢,就认为是得阿罗汉果了,有这样的误会。这徒弟一入定就知道了。所以这道力高了,这事情是不可思议;你道力不够,就完全在那道力高的人的心里现出来那种境界。这徒弟知道师父没得阿罗汉果认为得阿罗汉果,怎么办法让他知道呢?哦!想出个办法来。这一天师父有事到另一地方去,去时,走到山要转弯的地方,忽然间前面来个老虎,向他扑过来,这师父就有点害怕,他这一怕的时候,老虎没有了,原来是他徒弟在旁边。这时候,他师父知道,哦!我还没得阿罗汉果。这故事表示什么意思呢?这害怕就是因为有我见,有我,要保护我,所以有怕,才有恐怖。

  

  刚才说「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,然于藏识我爱随缚」,可以证明说这件事。在《大毗婆娑论》上说,阿罗汉也多少有一点恐怖,就是微细,时间短,特别微细。若三果圣人还没得第四果,当然这「我爱随缚」还是在的,从他有恐怖心就看出来还是有我爱的,何况是凡夫。所以在佛教徒,还是有修行的人,这当然指内凡位的境界,他还是有我爱随缚的。所以,你说萨迦耶见是阿赖耶,你这说法不合道理。

  

  

  「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,成就最胜。」

  

  是故,用佛法的阿赖耶识名为阿赖耶识,这样的安立是最殊胜,最圆满,是正确的。

  

  

  第二节、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4

  

  第一项、安立阿赖耶相6

  

  甲、三相

  

  「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,安立此相云何可见?」

  

  前面「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」这一大段解释完了;根据佛的圣教来建立阿赖耶识,这一大段说完了。现在第二节,这以下「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」,在理论上使令阿赖耶识成立,如果你没有阿赖耶识,会有很多很多的困难,很多的道理你说不清楚;若有阿赖耶识,这困难就解除了,这底下一大段。

  

  这一段里,第一项「安立阿赖耶相」安立阿赖耶识的体相,他的体相究竟是什么?这底下一大段倒是非常重要,解释非常微细了。「安立此相云何可见?」阿赖耶识的体相究竟是什么样子呢?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