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樣來解釋阿賴耶,五取蘊名阿賴耶那叁個解釋法。「隨聲聞乘安立道理」,用《阿含經》聲聞乘安立的道理去解釋,都不合道理,都不相應,何況大乘呢?這樣的解釋與經義相違,與阿含經的道理都不合的,說不過去的。這是總起來破斥他們的不對,底下才詳細說出來。
「若不愚者,取阿賴耶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,如是安立則爲最勝。」
「若不愚者」若是你不糊塗,「教、證」都是圓滿的,你能取大乘佛法裏說的阿賴耶識的義。「安立彼說阿賴耶名」在大乘佛法裏說的阿賴耶識的義,給他放上阿賴耶識的名字,這樣子安立這個道理時,這是最殊勝、最圓滿的安立,是最正確的,你用小乘佛法的義去解釋是不對的。這前面是簡略說,底下詳細說。
「雲何最勝?」
他們小乘佛教學者搞錯了,你一定說大乘是對的,這大乘佛法解釋怎麼就是最殊勝呢?最圓滿呢?說給我聽聽。這底下說。
「若五取蘊名阿賴耶,生惡趣中一向苦處,最可厭逆,衆生一向不起愛樂,于中執藏不應道理,以彼常求速舍離故。」
先說說他的過失。若是像你所說的,阿賴耶識用五取蘊的名字來解釋,五取蘊就叫做阿賴耶,是有過失的、是不對的,怎麼不對呢?這阿賴耶識是遍一切衆生都是有的,一切衆生都有阿賴耶識的,不是少數衆生有阿賴耶識,不是這樣說法的。譬如這「生惡趣中」生在叁惡道的惡趣中,或者生在地獄裏最惡的地方,在那裏受苦。「一向苦處」一點快樂也沒有,完全都是苦惱的境界。那種境界是「最可厭逆」的,就是厭惡,不高興那種境界。這墮落到「一向苦處」去的衆生,「一向不起愛樂」從來都是不高興他的那種色受想行識在那受苦的境界,對于這種一向苦處的五取蘊,從來都不歡喜,不歡喜這五蘊,不愛樂的。那你說五取蘊就是阿賴耶識愛著處,這話合不合道理呢?
「于中執藏不應道理」所以這一類苦惱的衆生,說他還愛著他的五取蘊,那有這種道理呢?「以彼常求速舍離故」因爲地獄裏苦惱的衆生,他常時希望、希求趕快地解脫這苦惱的五蘊的,他是這樣,那裏有愛著的意思。雖然是人天的世界,顛倒衆生愛著五取蘊,但是叁 惡道的衆生不愛著,可見你說五取蘊是阿賴耶,這個地方有困難、有過失的、不合道理,所以不應該說五取蘊是個愛著處,是阿賴耶識。
「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,第四靜慮以上無有。」
這底下破斥那第二個解釋,「貪俱樂受是阿賴耶」。這個也是不對的,有什麼不對呢?「第四靜慮以上無有」這貪俱樂受,在欲界裏的衆生,天上,或者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有這貪愛的俱樂受,有可愛的俱樂受,但是對第四靜慮以上,就沒有這貪俱樂受了,沒有這個受。
「具彼有情常有厭逆,于中執藏亦不應理。」
具足,也就是成就了「彼」第四禅以上的果報的衆生,乃至無色界四空天這些有情。「常有厭逆」他對于那貪俱樂受,他心裏也不高興,也排斥。你說貪俱樂受是所愛著處,叫做阿賴耶,「于中執藏亦不應理」。那第四靜慮以上的有情,他們對這都是不歡喜的,你說他們于中執藏也是不合道理。這就是說出來你用貪俱樂受來解釋阿賴耶,就是有這個困難,是不對的。因爲阿賴耶識是普遍一切有情,都有阿賴耶識的;你這樣解釋,有的地方就不合適了。
「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,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,恒有厭逆,于中執藏亦不應理。」
這是破這第叁個解釋,「薩迦耶見名阿賴耶」,也是有過失的,什麼過失呢?「于此正法中」在我們佛法裏,已經相信佛法的衆生,相信佛的正法的這一切衆生裏。「信解無我者」他對無我的道理,他有決定的信心,他是通達了(這叫「信解」),但是沒有說證悟。那就是在加行位修行的人,加行位的修行,名爲「信解無我者」。
「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」還沒有達到斷除我見的入聖位的人,還沒達到那程度,所以叫「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」,當然這還指修行人。雖然在正法裏信解無我,沒修行,那不在內。這修行人,常常修無我觀這種人,「恒有厭逆」他們這些人時時地不高興執著有我,觀察色受想行識沒有我,一切衆生都是沒有我的,他厭逆這我的執著。「于中執藏不應道理」這樣的人他不在這裏面執著有我的。所以,你若說薩迦耶見名阿賴耶,你說的還是不合道理,還是有問題。這是說小乘佛教學者不同的見解,叁種都是錯誤的。
「阿賴耶識內我性攝。」
這以下是你大乘佛法認爲他是對的,你要解釋出個理由來;就是小乘佛教這叁種過失,你怎麼能夠避免這叁種過失呢?你沒有這叁種過失,那你就可以成立,這底下說出來。
「阿賴耶識內我性攝」這阿賴耶識他是非常微細的境界,前六識是不能覺知的,他是不苦不樂的舍受的境界,也是一味相續不斷的明了性,也可說是常相續的靈明的覺知性,不是一般的衆生能覺知,是一種微細的境界。但是這微細的心靈裏執著他是我,執著這阿賴耶識是我,叫做「內我性攝」。阿賴耶識也不是我,他也是因緣生法,也不是有真實性的,不是我,但是就執著他是我。這是非常微細的境界,屬于這一部份。
「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,然彼恒于我愛隨縛,未嘗求離。」
「雖生惡趣」說五取蘊名爲阿賴耶,生到地獄惡趣的衆生一向不高興這苦惱的色受想行識,「我」有這個過失。那你若是「阿賴耶識內我性攝」就不犯這個過失嗎?不犯!譬如他生到惡趣裏,一向是苦惱的境界,他希求遠離這種苦惱的色受想行識。「然彼恒于我愛隨縛」可是這衆生他內心裏還是時時地愛著這阿賴耶識,這微細的識還是愛著這個「我」,這種系縛「未嘗求離」,他沒曾有一刻去求遠離這種執著,從來沒有要解脫這阿賴耶識這個我執的,沒這種心情。這樣,「內我性」這句話就把叁惡道的苦蘊避開了,因爲叁惡道的苦蘊是前六識的境界,是前六識覺知的境界;那「內我性」的阿賴耶識前六識不覺知,所以他沒有厭離的意思。
「雖生第四靜慮以上,于貪俱樂恒有厭逆,(然彼恒于)阿賴耶識我愛隨縛。」
這是解釋第二個困難,說這貪俱樂受是阿賴耶是不對的。說:雖然這個修行人他往生到色界第四靜慮以上,他對貪俱樂受恒有厭逆,「(然彼恒于)阿賴耶識我愛隨縛」可是他那第七末那識還是愛著阿賴耶識,那個我愛時時隨逐系縛他,他還沒有解脫。因爲生到色界四禅以上,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,他還達不到第八識的境界,所以他對阿賴耶識還是我愛,所以這「貪俱樂受」這個困難,你才犯這個過失,我沒這過失。
「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,然于藏識我愛隨縛。」
這是解釋第叁個困難。「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」雖然我們佛教徒對于正法裏說的無我的道理,心裏是信解了,也一方面常修奢摩他、毗婆舍那、修無我觀,厭逆這我見,不高興他。「然于藏識」但是對于阿賴耶識這「我愛」還是「隨逐」系縛他的,這我愛還是有的。到叁果聖人都還是有我愛的,不要說是初果、二果,不要說是還在凡位的人,還是有我愛的。
我以前說過一個故事,這個故事看張澄基在他的《佛學今诠》或那兒上講的這個故事。這故事說是:徒弟得了四果阿羅漢了,師父沒得阿羅漢果。徒弟證得阿羅漢一入定一看師父,師父得了叁果,沒得阿羅漢果,但這時候師父不精進,證了叁果就住在那裏不動。那故事上意思,似乎說他有一點增上慢,就認爲是得阿羅漢果了,有這樣的誤會。這徒弟一入定就知道了。所以這道力高了,這事情是不可思議;你道力不夠,就完全在那道力高的人的心裏現出來那種境界。這徒弟知道師父沒得阿羅漢果認爲得阿羅漢果,怎麼辦法讓他知道呢?哦!想出個辦法來。這一天師父有事到另一地方去,去時,走到山要轉彎的地方,忽然間前面來個老虎,向他撲過來,這師父就有點害怕,他這一怕的時候,老虎沒有了,原來是他徒弟在旁邊。這時候,他師父知道,哦!我還沒得阿羅漢果。這故事表示什麼意思呢?這害怕就是因爲有我見,有我,要保護我,所以有怕,才有恐怖。
剛才說「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,然于藏識我愛隨縛」,可以證明說這件事。在《大毗婆娑論》上說,阿羅漢也多少有一點恐怖,就是微細,時間短,特別微細。若叁果聖人還沒得第四果,當然這「我愛隨縛」還是在的,從他有恐怖心就看出來還是有我愛的,何況是凡夫。所以在佛教徒,還是有修行的人,這當然指內凡位的境界,他還是有我愛隨縛的。所以,你說薩迦耶見是阿賴耶,你這說法不合道理。
「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,成就最勝。」
是故,用佛法的阿賴耶識名爲阿賴耶識,這樣的安立是最殊勝,最圓滿,是正確的。
第二節、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4
第一項、安立阿賴耶相6
甲、叁相
「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,安立此相雲何可見?」
前面「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」這一大段解釋完了;根據佛的聖教來建立阿賴耶識,這一大段說完了。現在第二節,這以下「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」,在理論上使令阿賴耶識成立,如果你沒有阿賴耶識,會有很多很多的困難,很多的道理你說不清楚;若有阿賴耶識,這困難就解除了,這底下一大段。
這一段裏,第一項「安立阿賴耶相」安立阿賴耶識的體相,他的體相究竟是什麼?這底下一大段倒是非常重要,解釋非常微細了。「安立此相雲何可見?」阿賴耶識的體相究竟是什麼樣子呢?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