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前六识生起的依止处;依止细意识,生出来前六识。所依止的就是根本,就像「树依根」,这树的梗、树的干、树的枝叶,都是要依止树的根而有的;如果没有根,就没有树干、树枝、枝叶,都没有了。这「根本识」若是没有了,也就没有前六识了。这样说,就是阿赖耶识了,阿赖耶识是诸识的根本。
所以大众部诵的阿含经里说到「根本识」,那也就是等于说阿赖耶识,不过是名字不同了,所以「以异门密意,说此名根本识,如树依根。」这样说,你也不得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的。
「化地部中,亦以异门密意,说此名穷生死蕴。」
这是第三段,引「化地部中」的阿笈摩,也是用不同的名字,密意说此阿赖耶识「名穷生死蕴」,用这样的名字。
这「穷生死蕴」这句话,在世亲菩萨的《摄大乘论释》里没有说,没有这么解释。是在无性菩萨《摄大乘论释》里面才有解释,他说这个蕴,在化地部的阿含经里面说有三种蕴。第一种叫『一念顷蕴』,第二种叫做『一期生蕴』,第三种叫『穷生死蕴』。
这『一念顷蕴』的意思,也就是我们现前的色受想行识,他是剎那生灭变化的,就叫做『一念顷蕴』。在这剎那生灭变化里边,还有一个微细的『一期生蕴』,就是这个生命几十年或一百年,这个生命体,和他共存在的一种蕴,这可以有两种解释: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就可以叫做『一期生蕴』,你活了一百年,这个身体一直存在,这就是一期生蕴。或者是单独指招感此生命体的业力,他在这么长的寿命里一直地存在的,叫做『一期生蕴』。另外这第三种『穷生死蕴』,就是久远以来一直到你得了无学道,一直是微细地存在的一种蕴,就是到生死穷尽了的时候,他才没有,不然的话,他一直存在的,这叫『穷生死蕴』。这个「穷生死蕴」应该说就是阿赖耶识了,怎么知道呢?
「有处有时见色心断,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。」
解释「穷生死蕴」就是阿赖耶识的理由。说「有处有时见色心断」,「有处」,有的世界,就是到了无色界的时候,这个「色」断了,他这生命体里没有地水火风的组织,没有色,这物质的生理组织断了,没有了。「有时见色心断」就是到了无想定的时候(色界第四禅里面有个无想定),这无想定的时候,这「心」断了,这个时候他六个识都没有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六个识的心都没有了,这叫「心断」。
但是「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」但是不能说这个色、心的种子断灭,所以从无想定出来以后,这个「心」又有了。从无色界天回到色界,回到欲界来,这个「色」又有了。所以这表现于外的活动的色心,「有处有时」是断了,但是色、心的种子还没有断;所以后来,在不同的时候,不同的地方,色、心又出来了。这就可以知道,能生一切色、一切心的功能的种子没有断,所以他再能出现。那个一切种子,那当然就是阿赖耶识了。所以这「穷生死蕴」,那就是阿赖耶识的意思,和阿赖耶识的意义是相合的。所以「化地部中」阿含经里,「亦以异门密意,说此阿赖耶识名穷生死蕴」了。所以你不能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的。
戊、总结成立
「如是所知依,说阿赖耶识为性,阿陀那识为性,心为性,阿赖耶为性,根本识为性,穷生死蕴为性等;由此异门,阿赖耶识成大王路。」
这是总结这一段文。「如是」像前面这一大段里,可以知道:「所知依」,无始时来界,「界」这个所知依,「说阿赖耶识为性」就是说的阿赖耶识为他的体性,为所知依的体性。「阿陀那识为性」,在《解深密经》上说阿陀那识就是所知依的体性。乃至「心为性」,佛在经里说心意识,心就是所知依的体性,是可以知道的。这是在大乘佛法里这么说。
「阿赖耶为性」这是增一阿含经。「根本识为性,穷生死蕴为性等」,这可以知道。这「等」字就说到,现在的南传佛教上座部里的分别说部、铜鍱部、《清净道论》、《解脱道论》里就提到『有分识』。这九心轮,第一个心就是有分识,这『有分识』是什么意思呢?这「有」就是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就是三界。「分」者,因也,因果的因。这个「识」,他是「恒遍」,「恒」是常时存在的,常时期的存在叫「恒」,也是普遍的;不像前面有时色断心断,都是不普遍。他是常时存在,而普遍一切处的,是三有之因,生死的根本就是『有分识』。那个也等于说就是阿赖耶识了,和阿赖耶识的意义是相同的了。所以这个「等」就指那个说的。
「由此异门,阿赖耶识成大王路」,由于这么多不同名字的讲说,就可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,像大国王所走的道路,是很宽广、很平坦、很坚固的。阿赖耶识的存在也是理由非常充足,而且也是不可破坏的,所以不能不承认的。这是和小乘佛教学者,来辩论阿赖耶识的存在。
第二项、遮异释
「复有一类,谓心意识义一文异。是义不成。」
这是第二项「遮异释」。这「所知依」一共分两大科,第一科「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」,这一科里分两项,就是分两科,第一科「释名以证本识之有体」,这一科讲完了,现在是第二项「遮异释」就是不同意有其他的解释,其他的解释是不存在的。
这是「遮异释」,前面说阿赖耶识是大王路,建立的理由是很充足的,但是小乘佛教学者还有不同的看法。现在这里无著菩萨来遮止他们错误的解释,显示大乘见解的正确,这一科是这样意思。
「复有一类」还有一类小乘佛教学者,有不同的说法,怎么说呢?「谓心意识义一文异」说心、意、识这三个名字,他们里面所诠显的意义是无差别;是一样的,只是文字上叫做心,叫做意,叫做识,有点不同而已,只是这样子。这样的说法,「是义不成」。这无著菩萨根据大乘佛法的道理来破斥他,你这样的说法不成立,不对的。什么道理不成立呢?
「意识两义差别可得,当知心义亦应有异。」
前面已经说过了,前面说意有等无间灭意、有染污意。这「识」是了别性,就是前六识,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。这两个名字所诠显的道理是不一样的。意和识所诠显的道理不一样。
「当知心义亦应有异」,那就可以知道「心」这个名字所诠的义,也应该不同于「意」和「识」,他有他特别的义,就是种种积集义,那是「心」的道理,怎么可以说「义一文异」呢?那样说是不对的。
「复有一类,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,乃至广说。」
前面这一类小乘佛教学者,用「义一文异」否认有阿赖耶识,说「心」不是阿赖耶识,就和「意」和「识」一样。这是第一段。现在是第二段,对这阿赖耶也有不同的说法。你根据大乘的教义来解释《增一阿含经》的阿赖耶,我不同意,我有我的看法的。这小乘佛教学习者有这样的说法。
「复有一类,谓薄伽梵」复有一类小乘的学者说,「薄伽梵」就是世尊,在《增一阿含》里「所说」的「众生爱阿赖耶、乐阿赖耶、欣阿赖耶、喜阿赖耶」,这四种阿赖耶「乃至广说」,那阿赖耶不是你说的大乘的阿赖耶识。
「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。」
《增一阿含经》说的那个阿赖耶,就指我们现前每一个众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,这个五取蕴叫做阿赖耶,这是一切众生的爱着处。了生死就是要把这有漏的色受想行识消灭了,入于无为涅槃的境界,就是这个五取蕴叫做阿赖耶,是个爱着处。这是一个不同的说法。
「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。」
另外还有不同的,其他的小乘佛教学者说:「贪俱乐受名阿赖耶」。《增一阿含经》说的那个阿赖耶是「贪俱乐受」的意思。这「乐受」,快乐的享受。「贪俱乐受」就是爱着这个乐受,是同时的,叫「贪俱乐受」。这贪心是能爱着的,乐受是所爱着的。这能爱着的心和所爱着的受是同时的,叫做「俱」。这样的贪俱乐受叫做阿赖耶。
「贪俱乐受」当然和五取蕴有关系,因为爱着乐受,所以爱着五蕴,不然,五蕴有什么好爱呢?若没有这「贪俱乐受」,也就不受五取蕴了,所以「贪俱乐受名阿赖耶」,这个人这么解释。
「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。」
这个「萨迦耶见」就是我见,执着色受想行识里有一个我,爱着这个我,有这个我,才去爱着「贪俱乐受」的五蕴的,所以这个我见是烦恼的根本。「萨迦耶见」这个我见叫阿赖耶,不是你说的阿赖耶识名阿赖耶。这是叙述不同的看法,这样意思。
「此等诸师,由教及证,愚阿赖耶,故作此执。」
这底下是无著菩萨破斥他们这个不同的看法,是「遮异释」;这一句话说出他们不对的理由,他们为什么说错了呢?「此等诸师」这些位学者,「由教及证,愚阿赖耶」由于他们所读诵的阿含经这个教,佛在阿含经里没有明白的说阿赖耶识的道理,就是不了义,没有明明白白的说,他们学习这样的经。「及证」及他对佛法所修行的境界,没有达到最高的程度,所以对阿赖耶识不明白,不明白怎么叫做阿赖耶识。他所学习的经没有明白地说,所以「愚阿赖耶」。由于他自己修行的功夫也没有达到圆满的境界,「证」也不够程度,所以对阿赖耶识不明白,「愚阿赖耶」。「故作此执」所以有这个错误的执着:说是五取蕴名阿赖耶,贪俱乐受名阿赖耶,萨迦耶见名阿赖耶,所以做这种执着。
「如是安立阿赖耶名,随声闻乘安立道理,亦不相应。」
像前面这些人这样的解释,安立阿赖耶的名字,这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