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说出个理由来。也就是,佛为大乘根性的人说「心名为积集」,说「一切种子识名心」,为什么佛不为小乘佛教学者也这样讲呢?要说出个理由来,这底下就是这样意思。
「复次,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,名阿陀那识?」前面,无著菩萨是约大乘的教义,解释阿赖耶识存在的理由。这以下说明什么原因声闻乘中没有说阿赖耶识,说出这个理由。小乘佛法里,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,不说此心名阿陀那识,什么原因呢?单独为大乘佛教的学者这么讲,这是什么原因呢?
「由此深细境所摄故。」
因为这阿陀那识,这阿赖耶识,是非常地深奥微细的境界所摄,这《三十颂》上说是阿赖耶识这种境界是不可知的。前面我们讲过,《解深密经》上说:「阿陀那识甚深细」,特别地深细,这样境界不是小乘人的智慧所能明了的,所以佛没有为小乘人说阿赖耶识名之为心,只说个心的名字,但没有说就是阿赖耶识,没有说他就是一切种子识,没这么讲。这是简略的一句话做解释,底下详细说。
「所以者何?」
前面是标出来,标出来佛没有在声闻乘的佛法里说阿赖耶识名之为心,没有说,什么原因呢?
「由诸声闻,不于一切境智处转,是故于彼,虽离此说,然智得成,解脱成就,故不为说。」
「由诸声闻」由于这些声闻根性的人,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,成无上佛道,成就无上菩提。他只能发出离心,得阿罗汉而入无余涅槃。这样根性的人,「不于一切境智处转」,他们不需要去广度众生,不需要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,不需要通达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性;这一切的境智,他不需要在这上活动,他不需要得一切种智。
「一切境智处」就是通达一切法的智慧,就是「一切种智」。这里上次也说过,佛的一切种智,是通达一切的佛法,也通达一切众生的根性,通达一切众生的烦恼,通达一切众生何因缘得解脱,种种的这些缘起法,佛都能够正确无误地通达,那叫做「于一切境智处转」。
这个声闻人,不发无上菩提心,只想得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,他不成就一切种智的。「是故于彼」,所以佛对这小乘根性的人,就不说这样的法门,佛没有为他说阿赖耶识就是心,一切种子识就是心,不讲说这件事。
不说这样的法门,「虽离此说,然智得成」,佛虽然没有为他们说阿赖耶识的法门,但是他们学习四谛,修学四念处,他们能得到尽智和无生智,「解脱成就」可以解脱爱烦恼、见烦恼,这分段生死可以消灭了,就能入无余涅槃了,对于他们的目的是不影响的。「故不为说」所以佛没有为他宣说阿赖耶识的法门,没有这么说。
「若诸菩萨,定于一切境智处转,是故为说。」
若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有大悲心的菩萨,他们一定要得无上菩提,他们一定要得到一切种智,才能普度一切众生的,那就需要阿赖耶识的法门了。「是故为说」所以佛要为诸菩萨说如是法门;佛为他宣说「阿赖耶识名之为心」,说「此心名阿赖耶识」,说「此心名阿陀那识」。
「若离此智,不易证得一切智智。」
若是佛没有说这阿赖耶识的法门,他们不能成就这通达一切境的智慧。「不易证得一切智智」,这菩萨虽然发了无上菩提心,但是他不容易成就佛的一切种智的,一定要学习阿赖耶识这个法门的。所以在大乘佛法里,这阿赖耶识的法门是特别重要,佛才讲说了。
丁、声闻异门教
「复次,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,已说阿赖耶识。」
前面说不为声闻人说阿赖耶识的理由是在这里,这以下是「密意」也为声闻人说过了。于「声闻乘中亦以异门」,这印顺老法师的科是说「声闻异门教」,佛为声闻人「异门教」,就是不同的方式,也说了阿赖耶识了,所以叫「异门」,就是另一个门。就是说了阿赖耶识了,但是阿赖耶识全面的意义,没有像大乘佛法那么明显地说出来,只是说出来一少分,所以叫做「密意」,就是密藏其意;这阿赖耶识全面的意义,没有完全显示出来,所以叫做「密意」。但印顺老法师的意思,否认这是「密意」。
「已说阿赖耶识」佛在声闻乘的佛法,就是阿含经里面,用了不同的立场,不同的名字,已经讲说了阿赖耶识了。这是标出来这件事,底下解释。
「如彼增一阿笈摩说:世间众生,爱阿赖耶,乐阿赖耶,欣阿赖耶,喜阿赖耶;为断如是阿赖耶故,说正法时,恭敬摄耳,住求解心,法随法行:如来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现世间。」
这以下说佛在声闻法中说阿赖耶识的情形,底下引出来。底下说「异门」,就是不同的名字,先说这阿赖耶的名字。
「如彼增一阿笈摩说」,《阿含经》里面有四种阿含:增一阿含、中阿含、长阿含、杂阿含,现在是引这增一阿含。增一阿含就是,佛为众生说法时,有这数目的事情,一法、二法、三法、四法,一个一个增上去,用这样方式为众生说的佛法,叫做「增一阿笈摩」。
在这部经里说,「世间众生,爱阿赖耶」,世间上流转生死的众生,他爱这「阿赖耶」。「阿赖耶」,中国话翻作「藏」;就是爱这个藏。「阿赖耶」在大乘佛法的定义就是阿赖耶识,但是小乘佛法里也说到这个名字,怎么说的呢?说「世间众生爱阿赖耶」,感觉这阿赖耶是很可爱的。这后面的文有种种解释,这里我们就说这么多。
「爱阿赖耶,乐阿赖耶,欣阿赖耶,喜阿赖耶」这底下一共是四句:一个「爱」,一个「乐」,一个「欣」,一个「喜」。世亲菩萨,无性菩萨他们解释,这个「爱」是总说的,下面的「乐」、「欣」、「喜」分成三世。这「乐阿赖耶」是现在,现在他爱乐这阿赖耶,「欣阿赖耶」是指过去说的,过去,他也是爱这阿赖耶,「喜阿赖耶」就指未来说的。这众生,过去,现在,未来,一直地爱着这个阿赖耶的。
「为断如是阿赖耶故」,众生因为爱着这个阿赖耶,所以就流转生死不得解脱,为了得解脱,就是要断这个阿赖耶,不要爱着他。「故说正法」所以佛为众生宣说出世间的圣道。
「故说正法时,恭敬摄耳,住求解心,法随法行」,「恭敬」,心里面非常欢喜佛的正法,发了恭敬心。「摄耳」心里面不散乱,注意地听佛说法。「住求解心」,他内心里安住在希求解脱的心情里边,希求解脱生死苦的心情来听佛的正法。这是一个解释。或者,前面说「恭敬摄耳」是听法,是闻。「住求解心」是思惟,思惟佛所说的正法。「法随法行」就是「修」。就是:闻、思、修。
「法随法行」,法,随法,这样读。前面这个「法」就是圣人所证悟的法,所证悟的苦集灭道的灭谛,灭谛的清净无为、不生不灭的法性理,叫做「法」。「随法」就是戒定慧的道谛,就是所修学的圣道,这圣道还不是所证悟那个「法」,但是他随顺,他与圣道的法相随顺。你学习修行圣道之法的时候,就能向法那里去,能与法相会合,能证悟这个「法」。若是我们不修学戒定慧,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贪瞋痴地虚妄分别,他就违背那个法,虽然也是法,是而不是,他就违背,不能与胜义谛相应的,所以不是「随法」了。「行」,就是你依据圣道的随法去修行,那叫做「随法行」。
「如来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现世间」佛为了断灭众生的执着,所以为众生宣说正法。听法的人,「为断如是阿赖耶故」,佛说法的时候「恭敬摄耳,住求解心,法随法行」,内心里就感觉到,如来出现世间「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现世间」佛出现世间了,才能够演说特别奇妙、特别深奥、特别少有的这种正法,才能出现世间的。如果佛不出现世间是没有这样的正法的,所以这个正法是特别希有的,特别难得的。这在《增一阿含经》里,有这样的一段文。这是《增一阿含经》的文,下面是无著菩萨的解释。
「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,由此异门密意,已显阿赖耶识。」
这是佛在为小乘学者,在声闻乘中,在《如来出现四德经》里面,前面的《增一阿含经》是这部经的总名字,《阿含经》里面都是一个小经一个小经的,然后立一个总名字,叫杂阿含经,叫中阿含,叫长阿含,叫做增一阿含的,这《如来出现四德经》就是增一阿含经里的一个经,前面这一段文就是《如来出现四德经》里面说的。
「由此异门密意,已显阿赖耶识」这句话就是无著菩萨说,这《如来出现四德经》里,由这样的四种阿赖耶,爱、乐、欣、喜,四种阿赖耶,这样的异义,「异门」,「密意已显阿赖耶识」,密藏其意,已经开显了阿赖耶识了,也是说了的。这样表示,小乘佛教学者不能不承认阿赖耶识,一定要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的。
「于大众部阿笈摩中,亦以异门密意,说此名根本识,如树依根。」
前面引的是《增一阿含经》里有这「阿赖耶」的名字,这底下又有不同的,这是大众部的阿笈摩中。这「大众部阿笈摩」,这话什么意思呢?就是,在律里面,说一切有部律,或者大众部的律,在其他的经论里,说到一件事,就是小乘的部派佛教里,各有各的阿含经,彼此都有多少不同的地方,所以叫「于大众部阿笈摩中」;就是,你那一部诵的阿含经是你诵的,我不诵。我诵的阿含经是我诵的,你不诵。这小乘部派佛教里有这种情形的。在大众部里的《阿含经》,旧的翻译叫「阿含」,后来玄奘法师翻个「阿笈摩」。
「亦以异门密意说此」,说此阿赖耶识「名根本识」,叫做根本识。这「根本识」怎么讲呢?也就是细意识,就是我们第六意识最微细的一部分,这微细的意识,他是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笔录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