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二章、所知依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出個理由來。也就是,佛爲大乘根性的人說「心名爲積集」,說「一切種子識名心」,爲什麼佛不爲小乘佛教學者也這樣講呢?要說出個理由來,這底下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複次,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,名阿陀那識?」前面,無著菩薩是約大乘的教義,解釋阿賴耶識存在的理由。這以下說明什麼原因聲聞乘中沒有說阿賴耶識,說出這個理由。小乘佛法裏,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,不說此心名阿陀那識,什麼原因呢?單獨爲大乘佛教的學者這麼講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  

  

  「由此深細境所攝故。」

  

  因爲這阿陀那識,這阿賴耶識,是非常地深奧微細的境界所攝,這《叁十頌》上說是阿賴耶識這種境界是不可知的。前面我們講過,《解深密經》上說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」,特別地深細,這樣境界不是小乘人的智慧所能明了的,所以佛沒有爲小乘人說阿賴耶識名之爲心,只說個心的名字,但沒有說就是阿賴耶識,沒有說他就是一切種子識,沒這麼講。這是簡略的一句話做解釋,底下詳細說。

  

  

  「所以者何?」

  

  前面是標出來,標出來佛沒有在聲聞乘的佛法裏說阿賴耶識名之爲心,沒有說,什麼原因呢?

  

  

  「由諸聲聞,不于一切境智處轉,是故于彼,雖離此說,然智得成,解脫成就,故不爲說。」

  

  「由諸聲聞」由于這些聲聞根性的人,他不能發無上菩提心,成無上佛道,成就無上菩提。他只能發出離心,得阿羅漢而入無余涅槃。這樣根性的人,「不于一切境智處轉」,他們不需要去廣度衆生,不需要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,不需要通達無量無邊衆生的根性;這一切的境智,他不需要在這上活動,他不需要得一切種智。

  

  「一切境智處」就是通達一切法的智慧,就是「一切種智」。這裏上次也說過,佛的一切種智,是通達一切的佛法,也通達一切衆生的根性,通達一切衆生的煩惱,通達一切衆生何因緣得解脫,種種的這些緣起法,佛都能夠正確無誤地通達,那叫做「于一切境智處轉」。

  

  這個聲聞人,不發無上菩提心,只想得阿羅漢果入無余涅槃,他不成就一切種智的。「是故于彼」,所以佛對這小乘根性的人,就不說這樣的法門,佛沒有爲他說阿賴耶識就是心,一切種子識就是心,不講說這件事。

  

  不說這樣的法門,「雖離此說,然智得成」,佛雖然沒有爲他們說阿賴耶識的法門,但是他們學習四谛,修學四念處,他們能得到盡智和無生智,「解脫成就」可以解脫愛煩惱、見煩惱,這分段生死可以消滅了,就能入無余涅槃了,對于他們的目的是不影響的。「故不爲說」所以佛沒有爲他宣說阿賴耶識的法門,沒有這麼說。

  

  

  「若諸菩薩,定于一切境智處轉,是故爲說。」

  

  若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有大悲心的菩薩,他們一定要得無上菩提,他們一定要得到一切種智,才能普度一切衆生的,那就需要阿賴耶識的法門了。「是故爲說」所以佛要爲諸菩薩說如是法門;佛爲他宣說「阿賴耶識名之爲心」,說「此心名阿賴耶識」,說「此心名阿陀那識」。

  

  

  「若離此智,不易證得一切智智。」

  

  若是佛沒有說這阿賴耶識的法門,他們不能成就這通達一切境的智慧。「不易證得一切智智」,這菩薩雖然發了無上菩提心,但是他不容易成就佛的一切種智的,一定要學習阿賴耶識這個法門的。所以在大乘佛法裏,這阿賴耶識的法門是特別重要,佛才講說了。

  

  

  丁、聲聞異門教

  

  「複次,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,已說阿賴耶識。」

  

  前面說不爲聲聞人說阿賴耶識的理由是在這裏,這以下是「密意」也爲聲聞人說過了。于「聲聞乘中亦以異門」,這印順老法師的科是說「聲聞異門教」,佛爲聲聞人「異門教」,就是不同的方式,也說了阿賴耶識了,所以叫「異門」,就是另一個門。就是說了阿賴耶識了,但是阿賴耶識全面的意義,沒有像大乘佛法那麼明顯地說出來,只是說出來一少分,所以叫做「密意」,就是密藏其意;這阿賴耶識全面的意義,沒有完全顯示出來,所以叫做「密意」。但印順老法師的意思,否認這是「密意」。

  

  「已說阿賴耶識」佛在聲聞乘的佛法,就是阿含經裏面,用了不同的立場,不同的名字,已經講說了阿賴耶識了。這是標出來這件事,底下解釋。

  

  

  「如彼增一阿笈摩說:世間衆生,愛阿賴耶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喜阿賴耶;爲斷如是阿賴耶故,說正法時,恭敬攝耳,住求解心,法隨法行:如來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現世間。」

  

  這以下說佛在聲聞法中說阿賴耶識的情形,底下引出來。底下說「異門」,就是不同的名字,先說這阿賴耶的名字。

  

  「如彼增一阿笈摩說」,《阿含經》裏面有四種阿含:增一阿含、中阿含、長阿含、雜阿含,現在是引這增一阿含。增一阿含就是,佛爲衆生說法時,有這數目的事情,一法、二法、叁法、四法,一個一個增上去,用這樣方式爲衆生說的佛法,叫做「增一阿笈摩」。

  

  在這部經裏說,「世間衆生,愛阿賴耶」,世間上流轉生死的衆生,他愛這「阿賴耶」。「阿賴耶」,中國話翻作「藏」;就是愛這個藏。「阿賴耶」在大乘佛法的定義就是阿賴耶識,但是小乘佛法裏也說到這個名字,怎麼說的呢?說「世間衆生愛阿賴耶」,感覺這阿賴耶是很可愛的。這後面的文有種種解釋,這裏我們就說這麼多。

  

  「愛阿賴耶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喜阿賴耶」這底下一共是四句:一個「愛」,一個「樂」,一個「欣」,一個「喜」。世親菩薩,無性菩薩他們解釋,這個「愛」是總說的,下面的「樂」、「欣」、「喜」分成叁世。這「樂阿賴耶」是現在,現在他愛樂這阿賴耶,「欣阿賴耶」是指過去說的,過去,他也是愛這阿賴耶,「喜阿賴耶」就指未來說的。這衆生,過去,現在,未來,一直地愛著這個阿賴耶的。

  

  「爲斷如是阿賴耶故」,衆生因爲愛著這個阿賴耶,所以就流轉生死不得解脫,爲了得解脫,就是要斷這個阿賴耶,不要愛著他。「故說正法」所以佛爲衆生宣說出世間的聖道。

  

  「故說正法時,恭敬攝耳,住求解心,法隨法行」,「恭敬」,心裏面非常歡喜佛的正法,發了恭敬心。「攝耳」心裏面不散亂,注意地聽佛說法。「住求解心」,他內心裏安住在希求解脫的心情裏邊,希求解脫生死苦的心情來聽佛的正法。這是一個解釋。或者,前面說「恭敬攝耳」是聽法,是聞。「住求解心」是思惟,思惟佛所說的正法。「法隨法行」就是「修」。就是:聞、思、修。

  

  「法隨法行」,法,隨法,這樣讀。前面這個「法」就是聖人所證悟的法,所證悟的苦集滅道的滅谛,滅谛的清淨無爲、不生不滅的法性理,叫做「法」。「隨法」就是戒定慧的道谛,就是所修學的聖道,這聖道還不是所證悟那個「法」,但是他隨順,他與聖道的法相隨順。你學習修行聖道之法的時候,就能向法那裏去,能與法相會合,能證悟這個「法」。若是我們不修學戒定慧,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貪瞋癡地虛妄分別,他就違背那個法,雖然也是法,是而不是,他就違背,不能與勝義谛相應的,所以不是「隨法」了。「行」,就是你依據聖道的隨法去修行,那叫做「隨法行」。

  

  「如來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現世間」佛爲了斷滅衆生的執著,所以爲衆生宣說正法。聽法的人,「爲斷如是阿賴耶故」,佛說法的時候「恭敬攝耳,住求解心,法隨法行」,內心裏就感覺到,如來出現世間「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現世間」佛出現世間了,才能夠演說特別奇妙、特別深奧、特別少有的這種正法,才能出現世間的。如果佛不出現世間是沒有這樣的正法的,所以這個正法是特別希有的,特別難得的。這在《增一阿含經》裏,有這樣的一段文。這是《增一阿含經》的文,下面是無著菩薩的解釋。

  

  

  「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,由此異門密意,已顯阿賴耶識。」

  

  這是佛在爲小乘學者,在聲聞乘中,在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裏面,前面的《增一阿含經》是這部經的總名字,《阿含經》裏面都是一個小經一個小經的,然後立一個總名字,叫雜阿含經,叫中阿含,叫長阿含,叫做增一阿含的,這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就是增一阿含經裏的一個經,前面這一段文就是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裏面說的。

  

  「由此異門密意,已顯阿賴耶識」這句話就是無著菩薩說,這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裏,由這樣的四種阿賴耶,愛、樂、欣、喜,四種阿賴耶,這樣的異義,「異門」,「密意已顯阿賴耶識」,密藏其意,已經開顯了阿賴耶識了,也是說了的。這樣表示,小乘佛教學者不能不承認阿賴耶識,一定要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的。

  

  

  「于大衆部阿笈摩中,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根本識,如樹依根。」

  

  前面引的是《增一阿含經》裏有這「阿賴耶」的名字,這底下又有不同的,這是大衆部的阿笈摩中。這「大衆部阿笈摩」,這話什麼意思呢?就是,在律裏面,說一切有部律,或者大衆部的律,在其他的經論裏,說到一件事,就是小乘的部派佛教裏,各有各的阿含經,彼此都有多少不同的地方,所以叫「于大衆部阿笈摩中」;就是,你那一部誦的阿含經是你誦的,我不誦。我誦的阿含經是我誦的,你不誦。這小乘部派佛教裏有這種情形的。在大衆部裏的《阿含經》,舊的翻譯叫「阿含」,後來玄奘法師翻個「阿笈摩」。

  

  「亦以異門密意說此」,說此阿賴耶識「名根本識」,叫做根本識。這「根本識」怎麼講呢?也就是細意識,就是我們第六意識最微細的一部分,這微細的意識,他是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