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前六識生起的依止處;依止細意識,生出來前六識。所依止的就是根本,就像「樹依根」,這樹的梗、樹的幹、樹的枝葉,都是要依止樹的根而有的;如果沒有根,就沒有樹幹、樹枝、枝葉,都沒有了。這「根本識」若是沒有了,也就沒有前六識了。這樣說,就是阿賴耶識了,阿賴耶識是諸識的根本。
所以大衆部誦的阿含經裏說到「根本識」,那也就是等于說阿賴耶識,不過是名字不同了,所以「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根本識,如樹依根。」這樣說,你也不得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的。
「化地部中,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名窮生死蘊。」
這是第叁段,引「化地部中」的阿笈摩,也是用不同的名字,密意說此阿賴耶識「名窮生死蘊」,用這樣的名字。
這「窮生死蘊」這句話,在世親菩薩的《攝大乘論釋》裏沒有說,沒有這麼解釋。是在無性菩薩《攝大乘論釋》裏面才有解釋,他說這個蘊,在化地部的阿含經裏面說有叁種蘊。第一種叫『一念頃蘊』,第二種叫做『一期生蘊』,第叁種叫『窮生死蘊』。
這『一念頃蘊』的意思,也就是我們現前的色受想行識,他是剎那生滅變化的,就叫做『一念頃蘊』。在這剎那生滅變化裏邊,還有一個微細的『一期生蘊』,就是這個生命幾十年或一百年,這個生命體,和他共存在的一種蘊,這可以有兩種解釋: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就可以叫做『一期生蘊』,你活了一百年,這個身體一直存在,這就是一期生蘊。或者是單獨指招感此生命體的業力,他在這麼長的壽命裏一直地存在的,叫做『一期生蘊』。另外這第叁種『窮生死蘊』,就是久遠以來一直到你得了無學道,一直是微細地存在的一種蘊,就是到生死窮盡了的時候,他才沒有,不然的話,他一直存在的,這叫『窮生死蘊』。這個「窮生死蘊」應該說就是阿賴耶識了,怎麼知道呢?
「有處有時見色心斷,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。」
解釋「窮生死蘊」就是阿賴耶識的理由。說「有處有時見色心斷」,「有處」,有的世界,就是到了無色界的時候,這個「色」斷了,他這生命體裏沒有地水火風的組織,沒有色,這物質的生理組織斷了,沒有了。「有時見色心斷」就是到了無想定的時候(色界第四禅裏面有個無想定),這無想定的時候,這「心」斷了,這個時候他六個識都沒有了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六個識的心都沒有了,這叫「心斷」。
但是「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」但是不能說這個色、心的種子斷滅,所以從無想定出來以後,這個「心」又有了。從無色界天回到色界,回到欲界來,這個「色」又有了。所以這表現于外的活動的色心,「有處有時」是斷了,但是色、心的種子還沒有斷;所以後來,在不同的時候,不同的地方,色、心又出來了。這就可以知道,能生一切色、一切心的功能的種子沒有斷,所以他再能出現。那個一切種子,那當然就是阿賴耶識了。所以這「窮生死蘊」,那就是阿賴耶識的意思,和阿賴耶識的意義是相合的。所以「化地部中」阿含經裏,「亦以異門密意,說此阿賴耶識名窮生死蘊」了。所以你不能不承認有阿賴耶識的存在的。
戊、總結成立
「如是所知依,說阿賴耶識爲性,阿陀那識爲性,心爲性,阿賴耶爲性,根本識爲性,窮生死蘊爲性等;由此異門,阿賴耶識成大王路。」
這是總結這一段文。「如是」像前面這一大段裏,可以知道:「所知依」,無始時來界,「界」這個所知依,「說阿賴耶識爲性」就是說的阿賴耶識爲他的體性,爲所知依的體性。「阿陀那識爲性」,在《解深密經》上說阿陀那識就是所知依的體性。乃至「心爲性」,佛在經裏說心意識,心就是所知依的體性,是可以知道的。這是在大乘佛法裏這麼說。
「阿賴耶爲性」這是增一阿含經。「根本識爲性,窮生死蘊爲性等」,這可以知道。這「等」字就說到,現在的南傳佛教上座部裏的分別說部、銅鍱部、《清淨道論》、《解脫道論》裏就提到『有分識』。這九心輪,第一個心就是有分識,這『有分識』是什麼意思呢?這「有」就是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就是叁界。「分」者,因也,因果的因。這個「識」,他是「恒遍」,「恒」是常時存在的,常時期的存在叫「恒」,也是普遍的;不像前面有時色斷心斷,都是不普遍。他是常時存在,而普遍一切處的,是叁有之因,生死的根本就是『有分識』。那個也等于說就是阿賴耶識了,和阿賴耶識的意義是相同的了。所以這個「等」就指那個說的。
「由此異門,阿賴耶識成大王路」,由于這麼多不同名字的講說,就可以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,像大國王所走的道路,是很寬廣、很平坦、很堅固的。阿賴耶識的存在也是理由非常充足,而且也是不可破壞的,所以不能不承認的。這是和小乘佛教學者,來辯論阿賴耶識的存在。
第二項、遮異釋
「複有一類,謂心意識義一文異。是義不成。」
這是第二項「遮異釋」。這「所知依」一共分兩大科,第一科「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」,這一科裏分兩項,就是分兩科,第一科「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」,這一科講完了,現在是第二項「遮異釋」就是不同意有其他的解釋,其他的解釋是不存在的。
這是「遮異釋」,前面說阿賴耶識是大王路,建立的理由是很充足的,但是小乘佛教學者還有不同的看法。現在這裏無著菩薩來遮止他們錯誤的解釋,顯示大乘見解的正確,這一科是這樣意思。
「複有一類」還有一類小乘佛教學者,有不同的說法,怎麼說呢?「謂心意識義一文異」說心、意、識這叁個名字,他們裏面所诠顯的意義是無差別;是一樣的,只是文字上叫做心,叫做意,叫做識,有點不同而已,只是這樣子。這樣的說法,「是義不成」。這無著菩薩根據大乘佛法的道理來破斥他,你這樣的說法不成立,不對的。什麼道理不成立呢?
「意識兩義差別可得,當知心義亦應有異。」
前面已經說過了,前面說意有等無間滅意、有染汙意。這「識」是了別性,就是前六識,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。這兩個名字所诠顯的道理是不一樣的。意和識所诠顯的道理不一樣。
「當知心義亦應有異」,那就可以知道「心」這個名字所诠的義,也應該不同于「意」和「識」,他有他特別的義,就是種種積集義,那是「心」的道理,怎麼可以說「義一文異」呢?那樣說是不對的。
「複有一類,謂薄伽梵所說衆生愛阿賴耶,乃至廣說。」
前面這一類小乘佛教學者,用「義一文異」否認有阿賴耶識,說「心」不是阿賴耶識,就和「意」和「識」一樣。這是第一段。現在是第二段,對這阿賴耶也有不同的說法。你根據大乘的教義來解釋《增一阿含經》的阿賴耶,我不同意,我有我的看法的。這小乘佛教學習者有這樣的說法。
「複有一類,謂薄伽梵」複有一類小乘的學者說,「薄伽梵」就是世尊,在《增一阿含》裏「所說」的「衆生愛阿賴耶、樂阿賴耶、欣阿賴耶、喜阿賴耶」,這四種阿賴耶「乃至廣說」,那阿賴耶不是你說的大乘的阿賴耶識。
「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。」
《增一阿含經》說的那個阿賴耶,就指我們現前每一個衆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,這個五取蘊叫做阿賴耶,這是一切衆生的愛著處。了生死就是要把這有漏的色受想行識消滅了,入于無爲涅槃的境界,就是這個五取蘊叫做阿賴耶,是個愛著處。這是一個不同的說法。
「有余複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。」
另外還有不同的,其他的小乘佛教學者說:「貪俱樂受名阿賴耶」。《增一阿含經》說的那個阿賴耶是「貪俱樂受」的意思。這「樂受」,快樂的享受。「貪俱樂受」就是愛著這個樂受,是同時的,叫「貪俱樂受」。這貪心是能愛著的,樂受是所愛著的。這能愛著的心和所愛著的受是同時的,叫做「俱」。這樣的貪俱樂受叫做阿賴耶。
「貪俱樂受」當然和五取蘊有關系,因爲愛著樂受,所以愛著五蘊,不然,五蘊有什麼好愛呢?若沒有這「貪俱樂受」,也就不受五取蘊了,所以「貪俱樂受名阿賴耶」,這個人這麼解釋。
「有余複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。」
這個「薩迦耶見」就是我見,執著色受想行識裏有一個我,愛著這個我,有這個我,才去愛著「貪俱樂受」的五蘊的,所以這個我見是煩惱的根本。「薩迦耶見」這個我見叫阿賴耶,不是你說的阿賴耶識名阿賴耶。這是敘述不同的看法,這樣意思。
「此等諸師,由教及證,愚阿賴耶,故作此執。」
這底下是無著菩薩破斥他們這個不同的看法,是「遮異釋」;這一句話說出他們不對的理由,他們爲什麼說錯了呢?「此等諸師」這些位學者,「由教及證,愚阿賴耶」由于他們所讀誦的阿含經這個教,佛在阿含經裏沒有明白的說阿賴耶識的道理,就是不了義,沒有明明白白的說,他們學習這樣的經。「及證」及他對佛法所修行的境界,沒有達到最高的程度,所以對阿賴耶識不明白,不明白怎麼叫做阿賴耶識。他所學習的經沒有明白地說,所以「愚阿賴耶」。由于他自己修行的功夫也沒有達到圓滿的境界,「證」也不夠程度,所以對阿賴耶識不明白,「愚阿賴耶」。「故作此執」所以有這個錯誤的執著:說是五取蘊名阿賴耶,貪俱樂受名阿賴耶,薩迦耶見名阿賴耶,所以做這種執著。
「如是安立阿賴耶名,隨聲聞乘安立道理,亦不相應。」
像前面這些人這樣的解釋,安立阿賴耶的名字,這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筆錄 第二章、所知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